2024-04-23|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記得你25歲的眼神

    圖片來源:PEXELS

    圖片來源:PEXELS

     

     

    我20多歲時,具體忘記幾歲,我一直對這一篇文章有印象。

    我還特地存在chrome的書籤中,不過,那篇文章多年後就已經斷了連結。而後,我找到一本叫做《記得你22歲的眼神》。

     

    不過,好像不是同一個。

     

     

    我22歲大學畢業,23歲出社會當社工,28歲成為社工督導。如果你不知道,社工督導其實是部門裡面的中階主管。

    我也不知道28歲當督導是年輕、還是太遲。

    10年後的38歲,我成為了某間大型社會福利機構的高階主管。

    我一直覺得似乎太晚,畢竟要成為高階主管還是要趁早,你能夠更早、更年輕去面對挑戰與壓力,而38歲這時候,中年危機才正要浮現。

     

     

    大概33歲時,組織曾徵詢過我是否願意去外地當高階主管,或許因為當時太年輕,選擇拒絕。

    拒絕,等於拒絕成長。

    而現在,我面臨更多人生壓力,工作只是其中一環。

     

     

    高房價、試管生子,父母失和以及逐漸年邁。

    我說,現在處於我人生容錯率最低的時刻,任何一步都不能踏錯。察看手錶的壓力量表,它會幫忙計算我每一次心跳間的變異數。今年開始,我的壓力指數幾乎都呈現滿載狀態。

    回顧了我的家庭成員的現況,每一個人都處在絕望的樣態。

     

     

    老化的父親與母親,如今分開二地,一個雖然有錢,但卻失去了健康,終日揣揣不安,認為自己再活沒有幾年;沒錢的那一個,死守著不存在的婚姻,沒有錢、沒有伴侶,辛勤打工只為了能夠度日,沒有希望。

    我哥,一直沒有女朋友,而他去年才因為感情詐騙被騙光了幾乎所有積蓄,或許對他而言,除了跟我共同面臨的絕望外,也同樣有著對自己的絕望。

     

     

    在外人眼中,我可能擁有不錯的生活。

    出了幾本書,可能某意義上的名人。

    結了婚,太太雖然年紀相當但看起來根本像是嫩妻。

    擁有不錯的工作、相對也尚可的社會地位。

    住家裡,也不用擔心傷腦筋房貸與房價。

     

     

    不過,其實我也對生活充滿絕望。

    可能是到了某個年紀,對生活不再抱有衝勁。

    以前我還覺得自己能幹些大事,做些了不起的事情,這些都是堆砌在我能夠觸及的那些小小成就。

    可能,我也想過有一天我會成為大作家,厲害的廣告業務,又或者在某間公司組織當執行長或副執行長。

    但是走到了這個位子、這個年紀,我好像看見了自己的未來。

    不再有衝勁的去想像未來,而被目前繁雜瑣碎的事情淹沒。

    看得見的未來,就等於看見了末路。

     

     

    啊仔細想想,如果用全知全能的觀點,我可能在人生很多交叉口都做了錯誤的決定。

    好比,要生孩子就應該一結婚就生,而不是一大把的還跑醫院做試管。

    好比,要買房子就應該早點果斷,而不是東挑西揀,撿到最後才發現撿角的是我自己。

    好比,要當主管就應該早點當,更年輕、更有活力的面對這些痛苦的成長期。

     

     

    我現在才懂為什麼這麼多人都會去禪修、修行,或許就是因為當內心的不安以及對過往的悔恨開始一一浮現,為了消弭無法接受現況,或者,無法專注於現在的自我耽溺與望遠渺小。

    不過,我忙到沒有空去禪修,所以我,大概就選擇閒來無事就去廟裡拜拜走走。

     

     

    其實我也知道自己只是忘記自己25歲時的眼神。

     

     

    這些話沒地方能說,因為在社交媒體上,說這些沒意思。說穿了,每一個人都有其不同的困擾,也面對不同的壓力。你、我都沒有這麼偉大,而每一個人都有其不同的痛苦需要經歷。

    而在粉絲專頁上,你更不可以帶頭討拍,因為某些時候你擁有更多社會責任。有些人他仰望著你,憧憬著你所擁有的一切,你知道他眼裡出現的就是你25歲時曾有過的眼神。

    你要做的,就是讓他繼續保有那樣的眼神。

     

     

    所以我放在這裡,容我把38歲的焦慮與不安存在這裡。

     

     

    然後不用安慰我,因為我知道這一切都會過去的。

     

     

    總有一天,我會接受我的上限就此而已。

    選擇接受,那麼我就會看見我現在的眼神。

     

     

    也或者有一天,我會突然突破天際。

    然後,我會想起我25歲的那個眼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無病呻吟,不過通常會帶有一些反思與理論。無論是貨真價實的理論還是我的個人歪理。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