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9|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87. 《金剛經.究竟無我分第十七》導讀一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導讀:  

〈善現啟請分第二〉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現在須菩提於此再行重問,這是為什麼呢?  

根據王日休之註解:「須菩提於此再問者,豈非為續來聽者問乎?」在〈法會因由分第一〉我們從經文裡可以知道,參與金剛法會的一座同聞之眾者為「大比丘眾二百五十人俱」。而在〈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經文最末:「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則是指出了確實有「續來聽者」,其為優婆塞、優婆夷,以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又,接續著前文,佛告須菩提:「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其中,狂亂之心以及狐疑不信之心,皆為妄心,於是須菩提順勢復問經初之疑「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另外關於須菩提的重新提問,《金剛經宗通》是這麼說的:「須菩提重立問端,說者謂前段說人無我,此段說法無我。古德相傳,不為無見,但人無我云者,謂斷見惑;法無我云者,謂斷思惑。須菩提示阿羅漢果,已證人法雙空,何須更問?第所問菩薩位中,自初地至七第,有俱生我執;自八地至十地,有俱生法執。俱生我執者,雖已斷前七識,尚執藏識為我,至八地捨藏,當執能捨之者,是為法執,其間執情最為微細,非金剛慧莫能破之。故自初地至等覺,立為金剛十種深喻,皆所以蕩除此執也。須菩提前所問者,降伏俱生我執之意居多,後所問者,降伏俱生法執之意居多。二執雖略有深淺,至金剛道後異熟空,則降伏殆盡,而證於常住真心矣。」  

又,先前提到,在玄奘法師以及義淨法師的譯本裡,須菩提其實一共問了三個問題,「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今復重問,義趣為何?向前三問,經佛陀教示,菩薩乘行者應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俱遣,行六度般若蜜,妙行無住,即生清淨心,心行之處,不住六塵緣影,不妄見相之生滅有無,外不見其辱,內不見其忍,一念悟無生,乃至了知一切諸法本來寂靜,無有生滅,是觀一切法空,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也。然而,應如所教住者誰?應如是修行者誰?應降伏何人之心也?豈不道,是我如所教住,我如是修行,我如是降伏其心,然而若作是念,又豈言「無我」?我們再試著順著前分經文之末,延此脈絡而下。佛告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如來開演《金剛經》,教示安住降伏之法,已至不可思議境界。不可思議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相可得,六根緣不到,唯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心行之處,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境界自心現,即見實相。然而佛說「果報亦不可思議」,那麼受果報者又是誰呢?所謂修因證果,若是「無我」以受果報,則修因之時,誰為安住?誰為修因?誰為降伏?隱然有一法我在也。此之我執過患已甚細微,但菩薩若生此人我分別,即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故當離我住、我修、我降伏心,究竟無我,方得修因清淨,而證菩提果,以是義而言之,則契合此分之名「究竟無我」之旨趣也。彌勒菩薩偈頌云:「於內心修行,存我為菩薩,此即障於心,違於不住道。」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