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7|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禮成奏樂-淺談喪禮樂隊西索米

參加過傳統告別式的人應該都會注意到一隊浩浩蕩蕩的樂隊整齊地踩著步伐,吹奏著各式管樂器,有些專業一點的樂隊甚至會穿著整齊劃一的制服,為首的還得披著帶子,上面寫著女子樂團,帶領著後方的樂團放送著一首首哀傷的曲調。這些樂隊有一個專有名稱,也就是今天要介紹的西索米。

raw-image


西索米的由來

西索米可說是台灣殯葬文化的一大特色,最早起源自1930年,由陳若瑟神父成立了一支管樂器樂隊,後來樂隊會在喪葬場合或喜宴演奏,西索米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從音符中的Si So Mi三個音而來。過往哀樂的前奏就是Si So Mi,久而久之民眾也將演奏哀樂的樂團稱為西索米了。

西索米在現代台灣社會其實已較少見,在大都市多是由國樂團來做哀樂的演奏。傳統西索米現在多在鄉下地區或郊區才會見到,樂團的成員也多是上了年紀的阿姨,由於樂團工作不穩定的關係社經地位也偏低,再加上現代人喪禮崇尚簡約主義,開支上能省則省,西索米的重要性也漸漸降低。

西索米的薪水高嗎?

其實喪禮工作者的薪資大多不差,以西索米為例,一小時大多介於600~700間,等於一場喪禮兩個小時就幾乎能打平超商打工族將近一天的薪水。但畢竟工作場合是在殯儀館或告別式會場,心裡難免會有芥蒂,也讓許多懂樂器的人們裹足不前。

西索米的現在與未來

台灣近年來對於在地文化的保留可說是愈來愈重視,從傳統的辦桌文化、釣蝦等特色活動逐漸轉型,並順應時代更新,也讓年輕人漸漸知悉這些充滿特色的傳統文化。從我的角度來看,西索米也是台灣獨有的喪禮文化之一,也該被保留。除了注入新血外,更該嘗試轉型,其實只要適度的包裝和調整內容。誰說傳統文化闖不出一片天呢?就像日本許多老牌零食也紛紛求轉型,用新潮的包裝和獨特的口味來吸引年輕人的眼球。西索米也可以嘗試融入新的元素。

近年來民眾對喪禮的想法有諸多改變,大家不再像從前把死亡當成絕對大忌。再加上不少網紅跳出來宣導死亡的知識和觀念,也讓大家對死亡這件大事的畏懼感減緩許多。甚至還有不少名人辦理過生前告別式,這種過去會被長輩臭罵一頓的行為也屢見不鮮。

那到底西索米這樣的樂團該如何轉型呢?我認為可以將音樂的幅員擴大,誰說喪禮上一定只能演奏哀樂,不少流行歌曲也有緬懷和哀悼的元素。若能演奏更現代的歌曲,也能更貼近大眾的思維。此外,服裝也是西索米的一項特色元素,可以將服裝帶入更多現代化的設計。讓西索米文化能擺脫過時且老土的標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