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護欄,罕見的僥倖?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張登及(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2024/4/22 奔騰思潮中時電子報風傳媒


美中避免在今年重大議程前橫生變數

 

中華民國正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蕭美琴就職前夕,包括美國財長葉倫、亞太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等美、中多位高官紛紛互訪,新任大陸防長董軍也首度與美方的奧司汀防長視訊通話。一個月內的頻密互動過程,還穿插了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訪台、馬英九前總統訪陸實現馬習二會等重要環節。羅森伯格還在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前夕,多次強調「對賴清德副總統承諾維持現狀表示歡迎」、雖然「手邊沒有(就職)演說的精確文字」,但確信他在演說將會提到「從對抗走向對話」,這呼應了美國一致且連貫的一個中國政策,確保北京與華府對彼此意圖「沒有誤解」,避免競爭走向對抗。

 

同時,習近平對馬英九與青年訪團的致詞,也被外界認為再度確認和統而非武統,是北京對台目前優先政策;強化兩岸青年交流也好像為時未晚。如此看來,美中台三方都樂於加固台海護欄,避免在美中兩大議程—拜登總統爭取連任、與北京延遲已久、對救經濟、穩預期極為重要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之前,橫生變數。而目前這個中、美關注的即期變數,就是台灣520總統就職演講涉及兩岸定位的內容。

 

520演說:一個現狀、各自表述

 

即便520演講內容,提及到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定義的現狀,仍與蔡總統「兩岸互不隸屬」併陳,可以預期的結果應該還是「一個現狀、各自表述」。換句話說,賴、蕭新政府當然不會遷就中共有關「民族」、「融合」的期待;北京也不會期待賴、蕭願意從蔡政府8年執政已經達成的「中華民國臺灣」政治目標後退;華府更不會因為北京不滿或台北演講表述尚屬周全,改變對台灣政府與社會禦敵各項緊迫要務的指導與支持。

 

華府穿梭管理520效應,呼應著拜登政府對華「競勝」(outcompete)的大戰略:在激烈競爭、有限衝突、避免開戰之下贏得中美大國對抗。基於疫情以來對中國經濟前景嚴峻的判斷,拜登團隊多次向中方傳達「四不一無意」的戰略意圖。其動態護欄類似一種「箱型管理」,即下不破底:會有衝突,但避免逼迫北京開戰;上不觸頂:可有合作,但不讓中共挽回頹勢。北京目前也進入「異常複雜、艱鉅繁重」、「穩是大局」的關鍵年。中共因而亦形成對美雙底線政策,一樣是上不破頂:制約美台持續空洞化「一個中國」概念;下不穿底,除非被逼到牆角,盡量避免大國戰爭

 

然而這樣「箱型管理」式的護欄,存在著複雜難解的結構性問題:即美、中對彼此在大國競爭中的戰略目標,極度缺乏互信。這種互信的缺乏還隨著兩國社會內部的重大挑戰而更加深化。在北京方面,問題在於為承諾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而長期連任的習近平,如何克服因美國聯合西方多種抵制加重的經濟困境。在美國方面,挑戰則是社會內部對除了「中國威脅」外幾乎所有議題50% vs. 50%的分裂。「時勢造英雄」,川普狂潮只是超過10年這個深刻分裂最醒目的產物。從此觀之,華府此刻以520演講為「契機」,只是在兩強所有其他領域都只有對話、缺乏有效合作下,極少數短期能「增信釋疑」的抓手;北京目前也只是將計就計。那麼如何能期待台海在後拜登時期能太平無事、長治久安?

 

美方要以節制台北,去連動伊朗、北韓、俄烏戰爭等議題,要求中方「互惠」,但同時繼續就「過度產能」,施壓中國剛略有起色的出口與各項「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產品。那麼北京除了「坦率、建設性」對話外,自難真正買單。或許王毅與布林肯通話後,北京確實向德黑蘭曉以利害,致使伊朗駐敘利亞使館被炸後還擊的規模,暫時降溫;這算是不完全反對美國中東秩序的表態。但從北京近期與平壤密切的互動,普京總統即將訪華,以及駐聯合國代表嚴厲批判美國否決巴勒斯坦入聯來看,中方顯然對美方預示對華造船業等新領域實施301制裁、美日安保升級、日本加入AUKUS「第二支柱」合作、美日菲峰會後美國中程飛彈進駐呂宋島等冷戰級措施,深有所感。美方也有學者提醒「東升西降」未必因帳面上人民幣貶值而停止,中美經濟規模縮小仍可能持續。中情局長伯恩斯(William Burns)更公開說習近平決心在有生之年「控制」臺灣。如果美、中間的大國「權力轉移」沒有煞車,第一島鏈是西方制衡陸權國的死線,華府何有真正落實「四不一無意」的空間?

 

手段更多彈性、勝利無可取代?

 

美國多位前官員與中國問題專家近期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的論證,生動說明了大國競爭繼續白熱化的情勢。

 

以反共知名的近日引起熱議的前海軍陸戰隊軍官、白宮國安副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與共和黨眾院美中戰略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Mike Gallagher)發表的〈勝利無可取代〉(No Substitute for Victory: America’s Competition with China must be Won, not Managed),就反對美國抗中目標自限於「管理競爭」,呼籲切斷對華最惠國待遇,鼓勵大陸民眾推動「政權更替」,才能最終贏得像是打垮蘇聯的勝利

 

如果說博明等人的「贏得二次冷戰」還自制於新冷戰,那麼以抗中知名的哈德遜中心(Hudson Institute)的研究員克雷內維奇(Andrew Krepinevich)的〈重中之重:贏得對華長期戰爭〉(The Big One: Preparing for a Long War with China)則呼籲可以考慮美中都不願、甚至有默契不使用核武、不進攻兩國本土之下,在臺灣甚至第一島鏈、中印邊界、南太、太空進行長期的、廣域的常規戰爭:枯竭戰(exhaustion)。他指出,中、美若打的是殲滅戰(annihilation)或者是消耗戰(attrition),需打擊兩國本土與基礎設施與能源目標,那最終還是會轉成核戰。若是改打一場不打兩國本土、戰場在其他地方(中國周邊)的枯竭戰,則雙方可能願意試試。由於威權體制下華人「能吃苦」(eat bitterness),華府與盟國需有鼓足毅力、敢於犧牲的共識和準備

 

最後,也應該關住更深邃的新冷戰在倫理學方面的準備。同屬保守陣營的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學者白蘭斯(Hal Brands)近日發表的〈無道之世:美國能否以非自由的手段拯救自由秩序?〉(The Age of Amorality: Can America Save the Liberal Order Through Illiberal Means?)一文,引用美國神學家內布爾(Reinhold Niebuhr)與二戰名相邱吉爾的諭示,提醒各界「以邪惡的方法作對的事」,本就是人類常面對的困境。

 

骯髒的比賽、罕見的僥倖?

 

但面對歷代首要威脅,美國過去到現在,總有與「惡友」(controversial friends)如各種威權、專制、共黨政權合作,甚至動用「非法」方法取勝的前例。聯合史達林打敗希特勒、聯合毛澤東圍堵蘇聯都是。這樣做最終的說服力在於贏得了兩次大戰與冷戰。與中俄對抗在當今關鍵10年,也是「骯髒的比賽」(dirty game)。但事關未來生活方式與文明前景,只要大方向有道德羅盤指引,華府不需拘泥於烏托邦的想法或戰術上的瑕疵。曾支持各種獨裁政權卻贏得冷戰的雷根總統證明,粗暴的手段若為高尚的目標服務,是應予寬容的

 

想像一下,互疑的大國正靈活思考怎樣用「枯竭戰」等彈性手段贏得「無可取代的勝利」,台海護欄可能只會變成未來中美無限制競爭下,一段短暫而脆弱的格柵(latticework)。臺灣在大國衝突第一線,遭遇此種道德與實務的雙重風險,如果還能安渡,若不是全民有極高的智慧,就是國際政治史上,罕見的僥倖。

avatar-img
21會員
95內容數
版主服務於臺大政治學系,偏見是喜歡從歷史與結構兩個角度出發,去探索國際關係、兩岸關係與地緣政治條件下,人的處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張登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0/10/23 「入關」指的即是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取代明祚。網名「山高縣」的鍵政家2019年在網上鼓吹當代中國應該取法「入關」,才能從吃力不討好的舊秩序突圍。言下之意,美國是朝貢體系的中心,卻一如腐敗的大明,自居文明上國,純粹仰仗收取霸權的制度租金、壓迫本國與剝削邊緣國家度日....
2024/4/14 「關係平衡」理論的見解認為,國家其實並非僅以權力平衡確保安全與關係穩定。生活在「萬物相連」的社會環境中,國家如同個人,並不僅是原子化相互制衡的霍布斯式實體,還需要尋求與建構「共性」(resemblance)。
2020/11/6 舊的紅線是單一指標:臺灣法理地位改變,這雙方都容易把握與規避。新的「紅線區間」定義權恐將在對岸:從台美關係升級、攻擊性軍售、駐軍建制化到社會脫鉤措施等等,都可能是指標。兩岸若在區間中繼續累積誤解,也將更硬化北京拉掉三角、單邊解決的決心。
(2012) 我們對日、中已經懷抱著兩極化的情感與意見,更不要談對日中關係有什麼深刻的瞭解了。讓情緒主導我們對鄰近大國的看法,可能是致命的事。它會導致我們在錯誤的時間與場合,帶著違反現實的幻想,做出錯誤的決定。這個判斷其實對日、中兩國來說也是如此。
2024/3/14 國際品牌顧問公司品牌財經發布了「2024全球軟權力指標報告」,美、英在報告高居前兩名。中國從去年的第5名超車德日,進至第3。美國的影響力、熟悉度高居第一,但以巴衝突的外交政策,衝擊了國際友善認知,有的分項得分滑落到百名之外。失分嚴重到影響排名的主要包括俄國、以色列與烏克蘭。
2020/11/20 臺灣擁抱各種「進步多元」價值、以防「武肺」卓越而自豪者,卻熱烈擁護曾經全島嘲笑的出言不遜、輕蔑婦女、堅持「撐警」、支持「法律與秩序」的美國保守派。而主張防疫優先、限制警權、多元教育、種族平權、健保的美方友人,竟成為勾結中國與做票「白左」。在民主國家中是絕無僅有的例外。  
 2020/10/23 「入關」指的即是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取代明祚。網名「山高縣」的鍵政家2019年在網上鼓吹當代中國應該取法「入關」,才能從吃力不討好的舊秩序突圍。言下之意,美國是朝貢體系的中心,卻一如腐敗的大明,自居文明上國,純粹仰仗收取霸權的制度租金、壓迫本國與剝削邊緣國家度日....
2024/4/14 「關係平衡」理論的見解認為,國家其實並非僅以權力平衡確保安全與關係穩定。生活在「萬物相連」的社會環境中,國家如同個人,並不僅是原子化相互制衡的霍布斯式實體,還需要尋求與建構「共性」(resemblance)。
2020/11/6 舊的紅線是單一指標:臺灣法理地位改變,這雙方都容易把握與規避。新的「紅線區間」定義權恐將在對岸:從台美關係升級、攻擊性軍售、駐軍建制化到社會脫鉤措施等等,都可能是指標。兩岸若在區間中繼續累積誤解,也將更硬化北京拉掉三角、單邊解決的決心。
(2012) 我們對日、中已經懷抱著兩極化的情感與意見,更不要談對日中關係有什麼深刻的瞭解了。讓情緒主導我們對鄰近大國的看法,可能是致命的事。它會導致我們在錯誤的時間與場合,帶著違反現實的幻想,做出錯誤的決定。這個判斷其實對日、中兩國來說也是如此。
2024/3/14 國際品牌顧問公司品牌財經發布了「2024全球軟權力指標報告」,美、英在報告高居前兩名。中國從去年的第5名超車德日,進至第3。美國的影響力、熟悉度高居第一,但以巴衝突的外交政策,衝擊了國際友善認知,有的分項得分滑落到百名之外。失分嚴重到影響排名的主要包括俄國、以色列與烏克蘭。
2020/11/20 臺灣擁抱各種「進步多元」價值、以防「武肺」卓越而自豪者,卻熱烈擁護曾經全島嘲笑的出言不遜、輕蔑婦女、堅持「撐警」、支持「法律與秩序」的美國保守派。而主張防疫優先、限制警權、多元教育、種族平權、健保的美方友人,竟成為勾結中國與做票「白左」。在民主國家中是絕無僅有的例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次的漢光演習,首度演練去中心化的指揮管制,這其實暗示了,過去曾經隱晦討論過的「終戰指導」已經走入歷史,未來台灣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聲令下,選擇投降,而會奮戰到底。過去「終戰指導」會被考慮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常有一股天真的想法,認為如果打不過,只要投降就能立刻停戰,最少能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
身為民主國家的一員,我很肯定這種民主國家的思維很不錯,畢竟多交流才能避免誤解,為什麼美國之前與中國、俄羅斯至少有超過50條直達上層的交流管道,就是因為怕有誤解。本文探討了中國對臺灣的武統問題,討論了中共內部思想以及領導層的影響。並且說明兩岸互動無法阻止武統臺灣,只能讓他暫停。
訴諸戰爭的話,就是「征服」。不訴諸戰爭,是「接管」?這報告表明了一種關切中共的「灰色侵擾」達成控制台灣的目標。有一種公民防禦的現象,那是奠基在對於民主的真心信仰與喜歡。 有美國說過,美國政府要給台灣政府與人民更多的信心,當然包括國際參與。可惜
Thumbnail
大海是很難封鎖的,二戰末期就算美軍到處擊沉日本各種船隻,但是依舊有部分船隻安全抵達。中國想封鎖台灣,如果沒有一開始類似偷襲珍珠港的全面打擊,馬上進入戰爭狀態,看到船就打的威脅,要在和平時期進行封鎖台灣,就會被台灣武力一個一個下水餃。 海上封鎖是極為消耗資源的行動,尤其台灣的海島國家是360度環海,
Thumbnail
本文是詳細介紹兩位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在智庫外交關係協會刊物《外交事務》雙月刊上所發表文章的政策建議。重點是提醒台灣和美國的決策者,不要把重點只放在中共可能在2027年前後發動武力犯台,可能性更高的是中共以各種”灰色戰爭”的手段逐步蠶食台灣對自身空海域和對外經濟連結的控制以掌握台灣
Thumbnail
站在中共的角度,最害怕的是兩群守護土地的人合作:支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人、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如果能從中見縫插針,便能夠: 1.使一方不願保護另一方,則入侵成功機率增加; 2.使一方無法與另一方合作,則入侵成功機率大大提高; 3.使兩方武力對抗,則可順理成章的對外用國家內部動亂的理由出兵台灣...
Thumbnail
( 已刊載於 2024-04-21 01:16 聯合報/民意論壇) 中國崛起,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美國爭雄,是本世紀全球最重大的事件;準總統賴清德宣誓上任後要做的「國家重建、社會改造、洗滌每一個人的人心」,則是近日台灣重大事件。從對立事件發生機率的起伏消長,或可一窺未來歷史發展的可能方向。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海峽地區的情勢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金廈水域的對峙情勢更是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這一地區成為台海衝突的熱點之一,兩岸海巡、海警的對峙情況突顯了台灣面臨的複雜挑戰,以及國軍在此處置中所採取的應對措施。
Thumbnail
台灣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於一月十三日順利舉行完畢後,美國兩家知名智庫分別於選前、選後,針對台海當前的險峻情勢發表報告,其軍事專業內容,值得我國安高層人員及社會各界重視。
Thumbnail
此次的漢光演習,首度演練去中心化的指揮管制,這其實暗示了,過去曾經隱晦討論過的「終戰指導」已經走入歷史,未來台灣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聲令下,選擇投降,而會奮戰到底。過去「終戰指導」會被考慮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常有一股天真的想法,認為如果打不過,只要投降就能立刻停戰,最少能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
身為民主國家的一員,我很肯定這種民主國家的思維很不錯,畢竟多交流才能避免誤解,為什麼美國之前與中國、俄羅斯至少有超過50條直達上層的交流管道,就是因為怕有誤解。本文探討了中國對臺灣的武統問題,討論了中共內部思想以及領導層的影響。並且說明兩岸互動無法阻止武統臺灣,只能讓他暫停。
訴諸戰爭的話,就是「征服」。不訴諸戰爭,是「接管」?這報告表明了一種關切中共的「灰色侵擾」達成控制台灣的目標。有一種公民防禦的現象,那是奠基在對於民主的真心信仰與喜歡。 有美國說過,美國政府要給台灣政府與人民更多的信心,當然包括國際參與。可惜
Thumbnail
大海是很難封鎖的,二戰末期就算美軍到處擊沉日本各種船隻,但是依舊有部分船隻安全抵達。中國想封鎖台灣,如果沒有一開始類似偷襲珍珠港的全面打擊,馬上進入戰爭狀態,看到船就打的威脅,要在和平時期進行封鎖台灣,就會被台灣武力一個一個下水餃。 海上封鎖是極為消耗資源的行動,尤其台灣的海島國家是360度環海,
Thumbnail
本文是詳細介紹兩位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在智庫外交關係協會刊物《外交事務》雙月刊上所發表文章的政策建議。重點是提醒台灣和美國的決策者,不要把重點只放在中共可能在2027年前後發動武力犯台,可能性更高的是中共以各種”灰色戰爭”的手段逐步蠶食台灣對自身空海域和對外經濟連結的控制以掌握台灣
Thumbnail
站在中共的角度,最害怕的是兩群守護土地的人合作:支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人、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如果能從中見縫插針,便能夠: 1.使一方不願保護另一方,則入侵成功機率增加; 2.使一方無法與另一方合作,則入侵成功機率大大提高; 3.使兩方武力對抗,則可順理成章的對外用國家內部動亂的理由出兵台灣...
Thumbnail
( 已刊載於 2024-04-21 01:16 聯合報/民意論壇) 中國崛起,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美國爭雄,是本世紀全球最重大的事件;準總統賴清德宣誓上任後要做的「國家重建、社會改造、洗滌每一個人的人心」,則是近日台灣重大事件。從對立事件發生機率的起伏消長,或可一窺未來歷史發展的可能方向。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海峽地區的情勢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金廈水域的對峙情勢更是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這一地區成為台海衝突的熱點之一,兩岸海巡、海警的對峙情況突顯了台灣面臨的複雜挑戰,以及國軍在此處置中所採取的應對措施。
Thumbnail
台灣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於一月十三日順利舉行完畢後,美國兩家知名智庫分別於選前、選後,針對台海當前的險峻情勢發表報告,其軍事專業內容,值得我國安高層人員及社會各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