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短篇小說【今天、我向這個世界宣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有著事與願違的遺憾 包裝無能為力的悲傷[i]


張晴出道的時候,還是個十多歲的少年。

當時穿著學校批發似的制服的他不是特別吸睛的類型,唯有一開口那明亮的聲音總讓人不禁全身起雞皮疙瘩。據某些當代的樂評人的說法,他的聲線就像幾年前因故去世引起各界譁然的那位同姓歌手。

總歸在巡迴各校的歌唱比賽上,當看來沒有什麼過人之處的少年踏上台上起第一個音的時候,他就被星探一眼相中了。

說實話,那真的不是個適合他的年代。

這麼說倒是與圈子裏的彎彎繞繞沒有直接關聯,而是那個年代吹起了一陣青春偶像風。以男性歌手而言,除非唱功特別出色又有裙帶關係、能夠以歌手的身分單人出道,否則即便是後來被讚譽是什麼高音王子的那些老派歌手也無不是由雙人團體出道。

退一步來說,那時要以男子團體出道也不如十年前困難,要從伴唱開始做起,還得安插一個會後空翻的橋段。

反觀女性的獨立歌手就令人意外的活躍,興許是那個年代台灣已經過了前一個世紀末的過分興盛,各方面的開放使得素材大大增加,聯想起年少時也不再受限於羅大佑的那首名曲,而是那段有些青黃不接卻格外令人憧憬的少年輕狂。

因此,無論影劇或是歌曲都瀰漫著彷彿青春期的躁動、明亮、青澀與美好,而這些歌曲在有著清亮聲線的小女孩詮釋下尤其具有說服力,為年輕女歌手開闢了另外一條路。

但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倒是很難直接到達這個階段,通常會在團體或者經紀公司的安排下出演一些黃金檔偶像劇,刷一波臉熟繼而演而優則唱或者相反,累積到一定的人氣後再尋個理由漸進式的單飛。

然而,張晴倒是一個特例,當時簽他的小公司不知哪來的勇氣決定違逆潮流一次,反倒將以一般女歌手的包裝模式重金砸在宣傳上,讓他一開始就以個人歌手的身分出了單曲。

更跌破人眼鏡的是,這種奇襲戰術還順利被市場接受了。

那時候張晴十四歲,卻在比賽上頭多謊報了一歲。一般少年在這個歲數已經過了變聲的年紀,見資料上已經達到童工年齡的經紀公司不疑有他先將人簽了再說,直到後來宣傳也搞了,金牌製作人也請了,才在偶然之間發現這個未來新星可能還是個限制行為能力人時也覆水難收,只好幫他想個和本名南轅北轍的藝名和人設硬著頭皮上了。

不知是群眾對於已故歌手的過份懷念,或者張晴的聲音實在太好,像美國青少年電視劇一般,他以兩個身分就這樣唱了四年。

直到十八歲,他遲遲未至的變聲期終於來了。

本該是每個少女少年都備受祝福的成長,身為搖錢樹的他的成年為公司帶來的卻是雞飛狗跳與愁雲慘霧。

改變形象興許是扼殺許多歌手的轉捩點,然而張晴是連想要拿到「轉換人設」的入場券都沒有機會,因為他的賣點——一首歌可以唱跨十八度的那種輕靈聲線——在一夕之間湮飛雲滅,若不是還有唱片和演唱會影帶,他甚至沒有辦法證明自己還有過那段時期。

身為一個歌手,他卻再也唱不了那些被世人認定「專屬於他」的歌。

還有什麼比這個更諷刺的呢?

在公關的奔波下和他後來幾次的演唱失利後,那個在螢幕上用髮蠟抓出一個時髦髮型高歌的張晴就淡淡地從這個變動太快以至於人們記性也特別短暫的圈子消失了。唱片的封面上永遠停留著他並不真實的十九歲。

或者說,他只是從鎂光燈下凡事都要盡善盡美的張晴,回到了穿著校服時被丟入人群也不會被找著的那個自己——

別於以前,這次即便張晴開口也不會有人認出是他了。

 

-

 

某種程度上,這樣的張晴在學校老師的眼裡也是另類的「浪子回頭」。

縱使待在高中的最後一年,再怎麼想力挽狂瀾也很難真的考上什麼好大學,遑論因為工作缺課率堪堪被二一的他頂多也只能靠著老師的同情心勉強及格。

憔悴一陣子後,回學校拿了畢業證書的張晴在班導的好說歹說之下決定安下心來重考一年,隔年倒是上了一個還可以的公立學校,分數恰巧能填個聽來不算太無趣的觀光系。

在放榜那天,盯著簡易網頁上那排寫著准考證號碼與「錄取」的字樣,被喜極而泣的母親和妹妹攬住的他一時間失了神,忽然有一種錯覺,很像他過去五年的一切實際上都是一場夢,只是他當時沒有意識到。

只是他害怕清醒。

知道自己這輩子沒有機會上台大了,所以張晴那時特別讀過洪蘭的一些專欄作以慰藉,裏頭有段文字讓他格外印象深刻,是在講述親子關係如何影響腦神經運作,最後使得孩子的人格養成產生改變,例如孩子會因為自己的專長找到興趣(得到優越感),因為興趣而更加發揚自己的專長,所以我們不該用固有的教育體制逼孩子緣木求魚等等。

然後他想,萬一孩子們的興趣不是他們的專長呢?萬一孩子注定失敗,這樣不是很殘忍嗎?

興許是雛鳥情節吧,即便歌手這個工作苦比樂大上許多,不得不說他還是常常會很想念那種全場的目光只聚焦於自己一個人身上的時刻,也可能單純是他已經習慣了那樣的生活,而要將從來不是理所當然地習以為常拔除本就是一件痛苦的事。他在太過年少時接觸以至於分不出喜歡與愛的實際差異,糾結成一塊的情感最後淪為一些無用之談。

他喜歡唱歌嗎?講真的,張晴自己也不是特別清楚。

只是他打從記事以來,就在周遭的評論之下理解了「他很擅長唱歌」這件事,進而內化成一種潛意識深處的自我認同。而就像一般的孩子那樣,在其他方面沒有什麼出彩所在的他自然無論什麼事都想用唯一的突出優點來拚搏,好似只要自己嗓子沒壞,學業或者其餘差強人意的表現也能被輕易以一句「啊,反正上帝是公平的嘛」揭過。

老實說,也不過就是,他怕自己如果連這把歌喉都沒有了,沒有任何亮點的他會一無所有,儘管所謂人生從來就是從那種細碎到看不見的普通事物構築而成。

也幸而年幼的他並不知道自己的天賦有時效性,十多歲的他也輕信母親的一句「有的人一輩子都不會長智齒(所以變聲也是)」,因此才沒有時時患得患失的擔心上天將這種偷來的幸運輕易帶走。

極少時候,張晴也曾想過,沒有少年時期那段過分絢爛的時光的話,他會不會更加幸福一些?

終究他回答不出來,縱使他很大一段時間是被歌聲這個光點迷了眼,遺落了燈下黑那些樸實不突出卻切實存在的小小長處——可能是善良,也可能是愛乾淨這種極其普通的特質——不過也不能否認,歌唱帶給他過無法比擬的快樂,即便和吳宗憲那首《自白》[ii]一樣回到了十七歲,他依舊沒有自信可以把每件事毫無遺憾的作好。

用「美夢」形容也許是有些敷衍了,但他實在很難從自己的知識存庫中,搜刮出一個更好的詞彙。

他終將夢醒,忍受乍醒時的滲骨寒意,然後迎接穿透窗櫺的溫暖陽光,繼續從床上爬起來認真的過好這一天。

在新生入學那天,張晴就被學生名冊出賣了實質年齡,不過大多數人也不過就是多看了幾眼,畢竟就算是在有一百七十多所大學的年代,每年為了擠進國立名校窄門的重考生也不在少數。

相較於一個和他們年紀相差不遠的「學長」,正值大好年華的年輕學子們更在意自那時開始在島國蔚為風行的臉書,為了通訊方便以及同班室友的慫恿之下,當時還沒有實名制的要求,他便用那個就快要從生命消失的藝名創建了一個帳號。

周遭的朋友初見這名稱不免笑話他,究竟沒有人當真,見著好友人數和私聊的視窗一個個增加,他的動態還是始終停留在「2008年加入Facebook」那一列,一如他在同儕之間的眼中那個有點神祕的,會在系露營時抱著吉他唱著不適合他的、退隱歌手張晴的歌的大男生。

在二十歲前夕,系上幾個玩得比較好的同學集資買了歌曲合輯當作給他的生日禮物。

那天夜裡幾個大男孩喝酒分食了蛋糕後,將那張碟放進其中一個人的桌電用著破喇叭播著,聽著那引吭就像要將人心頭割破一道口子讓陽光流瀉進去的歌聲,他用食指指節在吉他音箱一頓一頓敲著節奏,在心裡細數那些他既熟悉卻又因為時間而產生疏離的歌詞與樂符,最後在醉眼迷離之間紅了眼眶。

在醉得東倒西歪的友人之間,他卻感覺腦子在這輩子沒有那麼清楚過,踉踉蹌蹌地走到了電腦桌前,按錯了幾個鍵後總算是艱難地登錄了那個藍白相間的頁面。

接著,他開始書寫。

今天、我向這個世界宣誓,我要成為我自己——

張晴終於理解,原來最難的從來不是說言不由衷的謊,也不是逼著不復以往的低沉聲線飆高音,而是向世界證明他自己。

萬一這個世界不喜歡真實的他怎麼辦?萬一這個世界像當初拋棄歌手張晴那樣,對他惡言相對怎麼辦?

這些他都不知道,也可能他還像十四歲的自己會因為聽眾一些不負責任的惡劣評論而沮喪。

不過有些事情他現在也不必問,只要他喜歡、不排斥、還願意接納這樣的自己,就夠了。

他只是從年少的泡沫幻影夢醒,不該絕望。

 


FIN.


[i] 好樂團《把悲傷留在這裡》〈我們一樣可惜〉,二〇一八年。

[ii] 吳宗憲《愛 讓一切都對了》〈自白〉,二〇〇二年。


〖作者的話〗

我喜歡改編自小說《Simon vs. the Homo Sapiens Agenda》的YA電影《Love, Simon 親愛的初戀(2018)》,尤其是裡頭主角說的那句:「向世界宣告你的身分挺嚇人的,萬一這個世界不喜歡你怎麼辦?」

孤獨感是貫穿《那些在生命中失敗的人》全書的概念,而它是什麼?我覺得是一種忽然理解到有些「我」終其一生都無法被他人盡數理解的領悟,是像深夜裡房裡唯一點亮的一盞燈驀然產生的自我意志,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清醒。

是那些你無法文字化的成長痛。

avatar-img
19會員
83內容數
我是譁語 Art_y_an,稱呼隨意。對文本理論了解不多不知道自己的寫作類型,但喜歡寫故事(詳見沙龍連結)。 熱愛討論愛的多種形式及意涵,也是寫作的主核。 佛系經營,不會咬人,歡迎搭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鯨魚絮語 的其他內容
他在第一年沒有考上醫學院。 為什麼這麼說,是因為他認為比起他自己、那更像是他爸媽的第一志願,而在他的個人清單上,似乎又排不出一個比這更好的優先順序。 十八歲的他覺得人生很奇怪,為什麼不能像是KKBOX一樣,列出一串喜好清單,然後隨機播放?
後見之明,年約三十還沒有打算結婚、距離唯一的戀愛經驗也隔了將近十年的女性,怎麼樣也很容易被視為剩女或單身主義者吧。她想道。 儘管這並非她的本意。
眼神定定望她,不知道內心又在上演什麼小劇場——她看那個眼神就知道不是正經事,別問為什麼,她就是知道——他沉默幾秒,突然莫名奇妙地揚起一個雖然好看、在這種時候卻只讓她覺得很詭異的微笑。 「我從來沒有品嘗過被拒絕的滋味呢,很好,妳引起了我的注意!」 後來那晚她當然說什麼也不可能上他的車。
「或許我生錯了時區。不,這話說得也太對不起我爸媽⋯⋯或許,我只是生活錯了時區。」 朋友當他在說垃圾話,沒有反駁,饒富興味地順著這個話頭問:「不然你覺得哪個時區適合你?」 「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再提早個一、兩個小時吧,瑞典、克羅埃西亞,還是西班牙那一帶。」 「幹這也太明確了吧?你不會是認真的吧?」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我撿到一顆被許過願的星星,在大約七、八年前的夏天。 說「撿到」或許不是太精確,因為那顆星的玻璃罩已經破了大半,更像是被蓄意破壞後丟棄,這可不常見,畢竟那是那個時代青少年必備的潮流配件——
他在第一年沒有考上醫學院。 為什麼這麼說,是因為他認為比起他自己、那更像是他爸媽的第一志願,而在他的個人清單上,似乎又排不出一個比這更好的優先順序。 十八歲的他覺得人生很奇怪,為什麼不能像是KKBOX一樣,列出一串喜好清單,然後隨機播放?
後見之明,年約三十還沒有打算結婚、距離唯一的戀愛經驗也隔了將近十年的女性,怎麼樣也很容易被視為剩女或單身主義者吧。她想道。 儘管這並非她的本意。
眼神定定望她,不知道內心又在上演什麼小劇場——她看那個眼神就知道不是正經事,別問為什麼,她就是知道——他沉默幾秒,突然莫名奇妙地揚起一個雖然好看、在這種時候卻只讓她覺得很詭異的微笑。 「我從來沒有品嘗過被拒絕的滋味呢,很好,妳引起了我的注意!」 後來那晚她當然說什麼也不可能上他的車。
「或許我生錯了時區。不,這話說得也太對不起我爸媽⋯⋯或許,我只是生活錯了時區。」 朋友當他在說垃圾話,沒有反駁,饒富興味地順著這個話頭問:「不然你覺得哪個時區適合你?」 「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再提早個一、兩個小時吧,瑞典、克羅埃西亞,還是西班牙那一帶。」 「幹這也太明確了吧?你不會是認真的吧?」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我撿到一顆被許過願的星星,在大約七、八年前的夏天。 說「撿到」或許不是太精確,因為那顆星的玻璃罩已經破了大半,更像是被蓄意破壞後丟棄,這可不常見,畢竟那是那個時代青少年必備的潮流配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想我不是一個稱職的老師吧 看見的是自己 看不見學生 看見的是過去 看不見未來 看不見道路 沒辦法給予方向......
一直喜歡聽老歌! 也許聽老歌時,其實是想回想那段時間裡屬於自己的青春回憶。
周興哲-青春要用幾行詩來寫 打開 青澀的曖昧 不存在誤會 也不討論是非 夜風 穿越幾條街 也沒人續杯 或許冷靜 了誰 而我 也無從理解 是誰的告白 從此漫天 紛飛 於是 想起些細節 回憶斟滿杯 到底 應該 敬誰 總有些 青春永遠無法 只用幾行詩 描寫 也不是 只用幾個章回 的小說就能 了
悶熱跟微涼的夏秋之際是進入新環境的時節,從鄉下到半都市求學的自卑少女,對第一個向自己示好的人產生了依賴,因著雛鳥情節,那銘印的好是一種庇佑和安全感,但在她開始有能力結交其他朋友、離對方而去時,那些好成了往後的陰影與愧疚,偶一為之的顯現,卻又在消退後覺得自己沒有真的對不起誰。
Thumbnail
唱歌上癮這件事,已是上世紀的事,這回唱女聲,是歌后蔡依林的歌曲,上回是歌神張學友的歌曲,平衡一下,所以這回唱不一樣,輕快的曲風,因為怕唱到斷氣,就唱一段呀~😂 一段歌詞 天空的霧 來的漫不經心 河水像油畫 一樣安靜 和平鴿慵懶步伐押著韻 心偷偷的放晴祈禱你像 英勇的禁衛軍 動也不動
#誠實書寫練習 #Day152 看到一篇報導歌手張學友,文章裡他說這麼一段話: 「我老了,但進步了,我就是喜歡表演!相信在人生不同階段,還是可以呈現不一樣的美。」 好有共時性的一段話,這幾年開始學習芭蕾,整個人的身心狀態與體態在不同的階段,都呈現不一樣的美。 寫於20240531(週五)
Thumbnail
一位特別的男生女聲 如此清透細膩嗓音 年少時眾人並不看好 人生如戲般的波折 不斷堅持天賦而努力 終究未逃伯樂慧眼 療癒係旋律與詞句 不禁讓我憶起與伴侶 相遇至今不變初衷 聽歌的人若鴛鴦相伴 將聽的癡迷於溫暖 聽歌的人若未遇佳人 亦是未遇心惜的人 這是首唱進靈魂深處
追星沒有不好,也能從瘋狂追星中,追出自我成長
Thumbnail
青春就是有限期,時間就是有盡的數,張敬軒跟我們一樣,再回望過去,也沒法回到過去,只能在現在為過去的失諸交臂而惋惜,沒有去談一場刻骨的戀愛,沒有去把寫了三句的歌詞完成,沒有去追逐自己的理想,只能在變老了之後的這一剎,高聲地唱着、哭着。
  膽怯、懦弱交織心底,悔意與激烈對峙,遲疑間的一霎,他卻已然遠去。悔意充斥心頭:恨!恨自己踟躕不前,最後的一次見面也來不及將心頭縈繞的那句道歉說出口。如一縷輕煙,勁風一吹便悄然無蹤。   國一時,初來乍到的新環境,全班陌生面孔中,只有他是那時不喜生人的我所接受的。如膠似漆,形影不離,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想我不是一個稱職的老師吧 看見的是自己 看不見學生 看見的是過去 看不見未來 看不見道路 沒辦法給予方向......
一直喜歡聽老歌! 也許聽老歌時,其實是想回想那段時間裡屬於自己的青春回憶。
周興哲-青春要用幾行詩來寫 打開 青澀的曖昧 不存在誤會 也不討論是非 夜風 穿越幾條街 也沒人續杯 或許冷靜 了誰 而我 也無從理解 是誰的告白 從此漫天 紛飛 於是 想起些細節 回憶斟滿杯 到底 應該 敬誰 總有些 青春永遠無法 只用幾行詩 描寫 也不是 只用幾個章回 的小說就能 了
悶熱跟微涼的夏秋之際是進入新環境的時節,從鄉下到半都市求學的自卑少女,對第一個向自己示好的人產生了依賴,因著雛鳥情節,那銘印的好是一種庇佑和安全感,但在她開始有能力結交其他朋友、離對方而去時,那些好成了往後的陰影與愧疚,偶一為之的顯現,卻又在消退後覺得自己沒有真的對不起誰。
Thumbnail
唱歌上癮這件事,已是上世紀的事,這回唱女聲,是歌后蔡依林的歌曲,上回是歌神張學友的歌曲,平衡一下,所以這回唱不一樣,輕快的曲風,因為怕唱到斷氣,就唱一段呀~😂 一段歌詞 天空的霧 來的漫不經心 河水像油畫 一樣安靜 和平鴿慵懶步伐押著韻 心偷偷的放晴祈禱你像 英勇的禁衛軍 動也不動
#誠實書寫練習 #Day152 看到一篇報導歌手張學友,文章裡他說這麼一段話: 「我老了,但進步了,我就是喜歡表演!相信在人生不同階段,還是可以呈現不一樣的美。」 好有共時性的一段話,這幾年開始學習芭蕾,整個人的身心狀態與體態在不同的階段,都呈現不一樣的美。 寫於20240531(週五)
Thumbnail
一位特別的男生女聲 如此清透細膩嗓音 年少時眾人並不看好 人生如戲般的波折 不斷堅持天賦而努力 終究未逃伯樂慧眼 療癒係旋律與詞句 不禁讓我憶起與伴侶 相遇至今不變初衷 聽歌的人若鴛鴦相伴 將聽的癡迷於溫暖 聽歌的人若未遇佳人 亦是未遇心惜的人 這是首唱進靈魂深處
追星沒有不好,也能從瘋狂追星中,追出自我成長
Thumbnail
青春就是有限期,時間就是有盡的數,張敬軒跟我們一樣,再回望過去,也沒法回到過去,只能在現在為過去的失諸交臂而惋惜,沒有去談一場刻骨的戀愛,沒有去把寫了三句的歌詞完成,沒有去追逐自己的理想,只能在變老了之後的這一剎,高聲地唱着、哭着。
  膽怯、懦弱交織心底,悔意與激烈對峙,遲疑間的一霎,他卻已然遠去。悔意充斥心頭:恨!恨自己踟躕不前,最後的一次見面也來不及將心頭縈繞的那句道歉說出口。如一縷輕煙,勁風一吹便悄然無蹤。   國一時,初來乍到的新環境,全班陌生面孔中,只有他是那時不喜生人的我所接受的。如膠似漆,形影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