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7|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018|《為什麼我們需要MBTI》

在現在的社交場合裡,我們已經漸漸不會問彼此的星座、血型,而是會直接詢問:

「你的MBTI是什麼?」、「你是I人,還是E人?」

這似乎成為人際分類的通關密語,可以快速理解、接觸對方的方式。

然而,這同時也突顯人際關係充斥著不確定性,當我們對自己的「人際雷達」不夠有信心,則特別擔心迷失方向、遇見不合適的對象時。

我們就會期盼能藉由外在的一套工具,迅速抓取到可信賴、具體的訊息;讓我們的想像可以核對、被歸位,在不安中,獲得踏實的「掌控感」。

「MBTI」正符合這狀態。


MBTI回應了我們內在的渴望,像是:

「我,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在意的人,是什麼樣的人?」
「我和對方,配不配、合不合?」
「我可以如何更順利與對方相處?」


尤其這些疑惑,我們常常自己一個人想不出來,或不好意思直接向對方作核對。所以,MBTI讓我們有機會為內心的疑惑:

  • 迅速取得「表面上」的精確。
    👉🏻 即使不認識對方,也能快速增加對對方的想像,運用這資訊與對方連結。
  • 當掌握到預期的方向與答案後:
    👉🏻 進而對於接下來的行動、彼此的交流有了更多依據,而感到較為心安。
  • 為我們與他人給出了「身份」。
    👉🏻 讓我們可以從中找尋到自己與他人的樣貌,並作歸類與投射,找尋彼此的相似與相異。
    👉🏻*這部分須特別留意: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這是否成為[自我設限]的標籤)
  • 理解 [自我狀態]、歸類 [人際關係]。
    👉🏻從中找到我們內在困惑的邏輯與因應。
    👉🏻*這部分須特別留意:[過度合理化]與忽略額外可能。

///

結論|《為什麼我們需要MBTI?》

MBTI,被認為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偏好、傾向和行為模式,從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同時,當我們知道自己的MBTI類型時,也能更好地與他人交流和相處,可以更容易理解彼此的行為和溝通風格。

所以,MBTI,提供了一種「人格語言」和「人際框架」讓人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自己和他人。然而,這同時我想和你說,要留意的是:

  • MBTI「並不是」用來 將人們放入狹窄的框架或標籤中。
  • MBTI「僅是」提供 一個開始對話與理解的[起點]。

當我們知道自己的MBTI類型時,應該是能更深入探索自己的強項和弱點,從而更好地應對各種情況和挑戰。這些,也是接下來我想繼續和你說的💪🏻

///

後記|《為什麼我們需要MBTI?》

我想我的個案們應該會很驚訝我談MBTI (笑)。

作為深度心理治療、長期治療分析的治療師,除 MBTI 的科學性仍具爭議,我也同意它屬於「意識層面」,有其局限。

不過我很感謝與喜歡MBTI,開心它成為大眾對心理學的興趣,能進一步探索自己、認識心理學知識。

所以,接下來我想與你進一步談榮格創人格類型背後的概念與其影響。從榮格心理學角度,找到你與自我的連結,並將其發揮在使你成為你更想成為的人!

祝 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