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9|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動機式晤談—溝通方式與會談技巧

動機式晤談—溝通方式與會談技巧


第三章主要是溝通的方式與對談技巧


本章分兩個主題:溝通方式與會談技巧。

文章篇幅不多,就是分兩大部分,一種是溝通型態的種類,溝通型態種類裡面,書中分三個項目,文章告訴我們指導式引導式追隨式這三種溝通型態可能會出現的樣貌,就是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會出現、比較著重的重點是什麼?

第二個主題是介紹會談技巧的部分,大的方向在案例演練,演練過程可以邊練習,邊檢視過程,也就是一職重複提到的OARS,在上一篇的內容裡面已有提過、也是動機式晤談強調的一種會談技巧:OARS是問開放式問句、A是給予肯定,R是反應式的傾聽,S就是摘要。


溝通方式

進入我們的第一段分享:溝通方式。我們要在會談的過程中,基本上就一定是脫離不了溝通。這本書的作者也是希望我們要去察覺到,自己跟個案的溝通型態會偏向是哪一種方式,或是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的比例要怎麼樣拿捏

溝通型態的種類分成三種

  • 指導式的溝通:這個方式比較著重的是在告知的方式,不管是語氣或用詞上,比較常會顯現出「給個案下指導棋」的去做傳達訊息的方式,告訴他可以怎麼做該怎麼做那另外,作者也有提醒,用這樣子的方式做溝通,其實比較容易引起那個心理抗拒,心理抗拒的理論在前面第一章也是有特別提到
  • 引導式溝通:比較像是在做詢問、一直丟問題,而丟問題的過程中,可以讓個案去透過思考問題的方式,看清楚自己目前可不可能更聚焦、自己覺察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這種引導式溝通著重的是~透過問話的方式讓他去覺察自己;然後他覺察到的、他想要的方向,他可以自己來做決定,
  • 追隨式溝通:第三個是我們的追隨式溝通,這種溝通方式強調的重點是傾聽,工作者就是當一個專心的聽眾,專心的聽。聽個案他/她說,然後對他/她的情感、情緒給予適當反應,要表現出對這個個案,所講的生命故事,分享的生命歷程是很有興趣。

那,在這三種溝通型態的種類哪種比較好呢?

作者有提到,以動機式晤談的技巧精神來說,運用的比例上,傾向去使用的溝通型態是第二個,引導式溝通。

實務上,我們這三種溝通的技巧技術其實都會使用到,只是說比例上的差別,以及在什麼樣的情境下,工作者使用什麼樣的溝通型態。其實溝通型態就是最重要的三個部分。


會談技巧

OARS

OARS會談技巧

Open-ended questions開放式問句:

問開放式問題、問句就是問開放式。問句這件事情啊。其實是我們在一開始前面兩章就有一直在強調的,不要一直用一問一答。
助人工作者可以運用「五w」問句模式:WHEN(何時)、WHAT(什麼)、WHO(是誰)、HOW(如何)跟WHY(為什麼)。作者也有提醒,不要一開始就去問「為什麼」,可以先從別的問題。問「為什麼」可能不適合一開始就問出來,主要是因為會造成個案會有被責難、被質疑的那種感覺,
還有避免問得太快、或者是一次問太多問題,就是讓個案沒辦法專心的針對一件事情或一個問題去做回應,容易失去焦點,或者個案沒辦法很專注於回答,那我們現在這次的談話過程什麼是重要的,我現在應該要多多了解深入去談下去的。

Affirmation給予肯定:

內文有提到說,工作者可以跟個案表達,相信他有能力、相信他能達到他自己設定的目標,工作者對個案表達出信任,給予他這樣的肯定。也可以在會談的過程中,讓個案參與,試著邀請個案給予自己的自我肯定。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 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提出「7:38:55法則」,溝通過程中語言影響佔7%、聽覺影響佔38%、視覺影響佔55%。因此工作者除了語言的表達,肢體語言也會影響個案,包括眼神關注、身體動作姿勢表現關心等。你跟個案溝通的過程中,你有表現出來的肢體動作,個案其實都會感受到。

Reflective listening反應式傾聽:

辨識個案語言與非語言行為中明顯或隱含的情感;反映式傾聽的方式通常以情緒反映為主、內容反映為輔,在會談中加以核對,適時修正方向,且不需要對個案的每個議題都做反映式傾聽。作者又將回應分為五種

  1. 簡單回映(simple reflection):功能在於讓話題繼續下去標示重點及強調情緒。其實是在讓我們可以讓話題繼續下去,就是標示重點跟強調情緒個案,在跟我們會談的過程中,只要是我們覺得他談話裡面有比較重要的,他可能可以進一步討論的,我們可以協助他做這樣的回應,然後了解他的當時,對於這個議題,他的情緒然後去強調,那個情緒
  2. 複雜回映(complex reflection):探索及整合語言。回應事件並理解其中的情緒想法。複雜回應的部分,通常要建立比較深的關係,才會比較適合進行,可以採取換句話說、然後試著讓個案自己去探索跟整合他自己還沒有覺察的部分;作者也有強調盡量簡短,複雜回應的時候不要一直過多的推論。
  3. 放大回映(amplified reflection):以絕對的陳述回映給個案、有機會轉移堅持的觀點。其實就是以很確定、很絕對的方式去陳述回應,給個案說欸我剛剛聽到的,我的感覺,你在表達這件事情的情緒跟你的想法,然後有機會試著透過那種放大放大那個焦點的方式,讓個案去想想看~欸他是不是真的是這樣想,他剛剛是不是真的這樣講,或許他會有機會去轉移,他很堅持的觀點。
  4. 兩邊回映(double reflection ):理解當下兩難並回映,協助個案看到矛盾。兩邊回應就是理解這個個案告訴我們遇到事情的兩難,並且把這個兩難加以回應、然後協助,個案自己覺得在這兩難過程中,所面對到的矛盾。在書裡面有提到,做兩邊回應的時候,也建議可以搭配肢體動作,說一部分可先舉出你的一隻手、可能剛剛有聽到,你說的,你遇到的困難是指什麼,然後另外你又有聽到什麼,可以再用另一手,都要搭配肢體動作,讓他可以聚焦於跟你會談,強調聽到的重點,看到兩個困難點,那這當中是不是真的有什麼矛盾。
  5. 隱喻(metaphor):提供「樣板」以邀請的口吻詢問個案,使個案重新了解自己。隱喻可以提供給我們的個案一個樣板,這個樣板是有意義的、有哲理的一種樣板,透過這個故事,讓他重新去去瞭解自己,從樣板的故事,對應到自己的狀況,去瞭解所處情境。這個故事跟剛剛跟談論的內容是有什麼樣的連結,再用邀請的語氣去詢問個案,看個案有沒有更多的想法。
    其實從會過程,工作者會有想要告訴個案的事情,個案有沒有去理解到這個隱喻想要告訴他的意義,或者是給他的回饋回應。

Summary

  1. 在會談到一個階段時,或是最後可以進行摘要的階段,摘要可以強化重點,對結論做一個鋪陳,可以讓個案知道工作者是有仔細的去傾聽個案的表達內容,然後個案也有理解到自己有聽懂對話的內容,雙方強化這段對話的工作關係。
  2. 第二點是作者有提到,摘要也可以檢核雙方在不同時間丟出來的訊息,內容融合在一起後,雙方互相回應。有無漏掉重要的資訊。
  3. 還有摘要的功能可以聚焦會談的重點,尤其是個案自己的想法。
  4. 摘要可改變會談方向,蒐集「為何要改變的理由」、以及「如何進行改變」的方法。

蒐集資訊的摘要可多使用「還有嗎?」問句,引導更多更豐富的資訊。確定收集完資訊,給予摘要之後可以搭配使用肯定的技巧,也是前面講過得,給予肯定的會談技巧,提升個案的自我效能。

連結的摘要可以使用「問開放式問句」,誘發改變的對話。使其思考不同事件間的連結。需搭配使用「沉默」的技巧,給個案更多時間用來思考。讓個案可以先休息還下來,去思考剛剛摘要做完之後,在不同事件之間,個案自己提出來的連結會有那些關鍵,以及我們提供個案的摘要裡面,有沒有什麼樣是他有想到,或者是他其實第一次發現的,在這個沉默技巧裡面,不用急著一直要去push他

轉移話題的摘要,將重點移回需要處理的主題,重視合作及自主精神,簡短說明後尋求個案同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主要是放跟工作相關的碎碎念內容。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