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溝通經常發生在電影中?!

2024/03/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方氣定神閒,不動如山
一方淚如雨下,不能自已

你可能在影片、或工作坊看到老師們示範所謂的「一致性溝通」、「對話」,覺得讚嘆,神乎其技,這就是我夢寐以求的溝通方式啊!就是要這麼冷靜,如此自在,才能達到彼此靈魂深不可測之處啊~~~。

總之,帶著滿滿的學習,幾個小時後,你開始和心愛的重要他人說話…..其實,光看到他的G8臉就覺得心累,但因為嚮往老師示範的境界,於是不認命的運用所學。當然對方也不客氣地運用所學—差異是他運用的是了解你的徹底痛點…。最後,結局可能了無新意,或有人宣布暫停,生活總要過下去。

所以是我沒救了嗎?

當然不是。我對示範、上台練習的「呈現」都抱持一定程度的「距離」,畢竟有太多因素讓兩人的互動無法「真實」,既無真實,自然生不出真實深刻的轉變。也不是說那是假的,而是我們無須期待自己也能做到那樣,只要讓自己體驗一種過去不曾感受過的人際「可能性」,可能性將在你生命中發酵,促進成長。

因此真實情況是,當我們在熟悉的高壓情境、面對熟悉的重要他人、談著熟悉的無解話題,絕大多數人難以平靜安穩。即使以為準備好了,也很可能在對話中破功。我們很可能儘量壓抑情緒,同時嘗試用理性的語調說話,但心裡知道--這不是我們學到的「溝通」。

老百姓的理想溝通長什麼樣子?

我反而覺得在老百姓生活中可能發生的有意義溝通,情緒可能是異常激烈的,但卻能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表達長期擔心被拒絕的期待,並展現脆弱,靠近渴望。

沒錯,就是電影/電視劇那種大吵一架卻終於真心相對,最後滾到床上的芭樂劇情 (咦)。

「不是吧~我只想好好說話,沒有要講個話就要洗床單啊!」XD

我整理了四個最關鍵的要素/行動,作為老百姓溝通時的參考,如下:

覺察,感受,開放,彈性

覺察最簡單說就是「發現、知道」。發現、知道自己正在一個「我不喜歡」的狀態,可能對方又在怪你,可能你們在冷戰,可能你負氣離家在星巴克。總之,你很清楚知道自己不喜歡現況。更細微的覺察,會進入互動當下的細節,文章最後會舉例。

感受是我們最想控制,卻又無法的,於是在感受上加諸許多限制,為了讓自己「好過一點」。然而,也許當下好過一點,但關係可能又後退一步。例如,拒絕在溝通中表達感受,認為那無助於溝通。的確,一直說自己很失望很難過,對方不會有好臉色,因此關鍵不是「你要對我的感受負責」,而是讓他明白「我之所以會這樣說/做,是因為有這些感受」。

有人質疑,即使雙方都說出真實感受,那又如何?事情會有什麼變化?以我的經驗,當雙方說出真實感受,且沒有要對方為自己的感受負責,還真的會有變化!有時是氣氛的轉變,可能是情緒強度降低,也可能是知道原來彼此都受傷才會那麼刺人…。

「如果只有我說,對方不說呢?!」除非對方會各種暴力相向,否則說了你會好過點,為何不說?而他幾次下來發現你說的目的不是攻擊他,反而有助你和緩情緒,也許會願意嘗試也說不定。

開放會挑戰我們內心的「不甘願」、「憑什麼」,我們肯定已努力嘗試解決問題,好好溝通,但又再次主動/被動走向僵局、不喜歡的現況。開放 邀請我們先跳過那些不甘願、憑什麼、委屈,先看看還有哪些「可能性」是我們想要的?什麼解法是有機會試試看的?

彈性接著開放,試著把自己當成專業顧問「自問自答」,看看有哪些可能的做法,例如:

尻他幾拳
道歉
叫他道歉
冷戰到死
擺桌談判
裝沒事
傳訊息

不一定要「有創意」,但彈性會增加「和好+走下去」的可能。當我們從覺察、感受、開放,走到自問自答的同時,人也比較進入可以「放下」的狀態。通常,我們可以做到的是「減少衝突,及衝突後可以快點修復」,如果你追求的是更徹底的解決問題、效果顯著的促進關係,還是好好上課、練習,或是找個家事律師聊聊囉^^ll。

逮樓, 緩不濟急啊!

很少人吃飽太閒會去上蝦咪自我成長課,上課的人通常有一定程度的關係、溝通困擾。然而我們都知道人的改變、關係的調整是漫長且困難的,因此即使學了一身武藝,還是要一步步練身體、紮馬步、調呼吸….。

要在「互動當下」同時落實上述四要素,除非雙方約好一起練習,否則目標設定一次練一個咖實在。例如,好好覺察、觀察自己的身體反應、對方的表情,在語句來回中如何變化?你「聽到」對方在生氣,但能否「感覺到」他的緊張?當你感覺到他的緊張時,你自己有什麼感覺?當對方在緊張時,他眼中的你是什麼模樣?

覺察的功夫做足,感受的能力早已悄悄增加,開放和彈性也指日可待了。

祝福你!^^

21會員
2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