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對話技巧沒用?你不妨試試這,從內而外建立深度對話|《同理心對話》閱讀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大家好啊!

如果有曾經想要增加溝通、聊天技巧的朋友們,一定有試過以下幾個常見的技巧:

  1. 維持眼神接觸:讓對方認為你重視他的對話。
  2. 重複對方的話&微笑點頭:讓對方認為你有在聽他的對話。

然而,這些技巧如果使用不當,反而會變得很不自然,而且忙著做這些技巧,真的還有空閒的心力聽進去別人說的話嗎?

對話從內心到外在,會經過很多層次,就如我以前寫的《有溫度的溝通課》文章中提到的,內外要一致,才不會讓人感覺假假怪怪的,所以光靠外在的技巧改善溝通,效果有限。

當每個人要開啟對話的時候,都會有自己內心不同的期待和想法,那要怎麼平衡兩人之間的不同呢?我看到這本《同理心對話》,真的看到很多我很多自己犯的錯,活生生被寫在這本書上。

所以接著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學到的技巧,分成『說話者』或者『聽者』。

(以下是作者Celeste Headlee的TED talk,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先看看)


說話者:注意自己的對話自戀症

對話自戀症,是指很想要主導對話,把焦點都集中在自己的上的症狀。在你分享自己遇到的事情的時候,有沒有發現有些人講話都會這樣?像我以前就是這樣的人!

「恩~你的這個情況我也有遇過,像我上次…」,之後就滔滔不絕講自己的事情,從此也沒回到你原本的話題上了。

喜歡講自己,本來就是人類的本能,會不自覺地用說話來彰顯自己的地位。

然而,如果是想要和對方增加談話的深度,就一定不能忘記"現在正在對話的人"所抱著的期待&想法,以下有幾個方法可以減少這種對話自戀症的情況:

⭐️|回話由轉換輔助|

社會學家Charles Derber認為回話可以分為『轉換』和『輔助』,能有分辨這兩種方式,可以有效將焦點維持在對方身上,這邊舉個在辦公室常見的例子。

小明:「我現在工作超忙的啦!」

我:「我也是耶。最近工作超級多!」(轉換)

小華:「為什麼?你最近手上有什麼工作嗎?」(輔助)

有沒有發現呢?我的回覆就把對話的焦點『轉換』到我身上,熱心的我可能就會開始滔滔不絕分享我最近工作怎樣怎樣,沒有注意到一開始小明開啟對話的期待。

反觀,小華就試著『輔助』,沿著小明原本的對話繼續問下去,這樣對方可以開始講自己原本想講的內容,增加對方談話的深度

⭐️|舉例說明很好,但是40秒就足夠了|

就像前面舉的例子,當我聽到小明的抱怨時,會不自覺想分享我自己也有遇到同樣的經驗,來舉例說明表示認同小明所說的話。

或許給個具體的例子的確會讓人更身入其境,但是講的太久,很容易讓對方開始覺得興致缺缺,甚至覺得你是個搶話王。好的對話就像傳接球,記得也要把球丟回,讓對方也講講自己看法,才能增加談話的深度。

至於大約多久就要把球丟回去,商業心理學家Mark Goulston建議,我們每次的對話只有40秒。在20秒內對方還有興趣繼續聽(綠燈區),20秒後還繼續講對方就可能開始不耐煩(紅燈區),如果到了40秒就該閉嘴把球丟回去了。

⭐️|太細節的內容,就先不用了|

想像有人的對話就像流水帳,或是一口氣將自己的想講的話全部講完,對方聽完之後大概也不知道怎麼回應了吧,或者根本聽不下去。

在工作上有簡報的朋友們應該很有經驗,如果簡報內容講太細節,老闆大概只會回一句「你可以講重點嗎?」

當然生活中的對話不像簡報這麼正式,但是通常太細節的東西,除非真的對方很有興趣繼續追問,否則很高的機會只是自high,所以就先不用了吧!

而且,能將自己的談話簡化成讓對方聽懂,有留意聽者感覺的貼心表現,才會增加對方談話的深度

raw-image

聽者:學會傾聽的藝術

儘管大家都知道傾聽很重要,但很少去下功夫加強,常把對話當作抒發自己需求跟意見的機會,反而不是聽別人怎麼說。

要做好『聽』的工作,不但要了解話語的意義以外,也要知道非口語的溝通,例如姿勢、音調的訊息,在《有溫度的溝通課》這本書有提到類似的概念,大家可以參考。

如果想要練習傾聽,以下有幾個方法我覺得很棒:

⭐️|想辦法聽出含意|

聽對方說話的時候,同時觀察表情和姿勢,試著思考這句話有什麼背後的含意

可以試著提問「你是指......嗎?」來友好地確認背後用意是什麼,也讓對方覺得你有在認真聽。

⭐️|在心中作總結|

聽一段時間後,試著在心中總結剛剛所聽到的內容

這樣可以幫助自己專注在聽的內容,並且發現有那些不清楚的訊息,然後就知道如何提出好的問題,運用開放式的問句,把球丟回去,達到主動傾聽的目的。

⭐️|尋求建議|

接著可以依據心中的總結,和自己的經驗做連結,找到可以和對方尋求的建議

這樣除了可以讓自己透過這次的談話有所成長,同時讓對方有機會可以幫助到你,讓雙方的談話的深度再提升一個層次,即使是面對陌生人也可以降低彼此的心防。

raw-image

好的對話的基礎: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跟對方建立交集,把對方的需求看成自己的需求,也就是『換位思考』

好的對話就是像這樣子,透過交集認識到對方的經驗,再拿自己的經驗作比較,用對方的立場設想,感同身受。

只要說話的動機是想要主動認識對方,運用前面『說話者』或者『聽者』的技巧,彼此懂得體諒,我相信自然就會提升對話的深度了


已經看到這裡的你,不如現在幫我按個小小的喜歡❤️吧!希望大家會喜歡這次的分享,我們下次再見:)



最近我的個人網站終於架好囉😎!未來新運動文章會改放在新網站喔,歡迎大家前往~

raw-image



現在的我,下班後專注在學習知識、挑戰體驗、與人連結-我認為重要的事情上面,如果你也是喜歡學習、挑戰、幫忙的同好,就過來一起就來分享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長距離騎車活動需要大量時間跟距離,增加訓練量和強度並不一定有效。可以考慮減法思維,適當減少無效的訓練。此篇文章分享瞭如何運用不同強度的訓練和減少訓練量的技巧,來達成長距離賽事訓練的效果。
隨著親人進入老年階段,他們的行為和態度可能也會有所改變,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些應對困擾行為的方法,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和應對困擾行為的啟發。
對於跑步愛好者,《天生就會跑》這本書提供了簡單而實踐的訓練方法,包括專項肌力訓練和調整跑姿,可幫助提升跑步的經濟性和樂趣。
我的寫作已成為日常,透過《一人創富》一書,學會如何建立個人品牌與前進方向,利用創業四象限和PICK框架的工具,幫助釐清發展策略。
在日本已有近百年歷史的箱根驛傳接力賽事再次熱血開跑囉。應景重看《強風吹拂》的原做小說,重新從陪跑員角度去思考,發現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
身為工程師,我發現簡報技巧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不僅需展示專業知識,還要將其包裝成吸引人的故事。這成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為了提升這項"軟實力",我開始閱讀簡報相關書籍,如《說一場有故事的簡報》,並開始實踐書中的建議,比如錄下自己的聲音來進行反思和改善。同時,我也學習了如何通過身體語言來增強簡報效果
長距離騎車活動需要大量時間跟距離,增加訓練量和強度並不一定有效。可以考慮減法思維,適當減少無效的訓練。此篇文章分享瞭如何運用不同強度的訓練和減少訓練量的技巧,來達成長距離賽事訓練的效果。
隨著親人進入老年階段,他們的行為和態度可能也會有所改變,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些應對困擾行為的方法,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和應對困擾行為的啟發。
對於跑步愛好者,《天生就會跑》這本書提供了簡單而實踐的訓練方法,包括專項肌力訓練和調整跑姿,可幫助提升跑步的經濟性和樂趣。
我的寫作已成為日常,透過《一人創富》一書,學會如何建立個人品牌與前進方向,利用創業四象限和PICK框架的工具,幫助釐清發展策略。
在日本已有近百年歷史的箱根驛傳接力賽事再次熱血開跑囉。應景重看《強風吹拂》的原做小說,重新從陪跑員角度去思考,發現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
身為工程師,我發現簡報技巧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不僅需展示專業知識,還要將其包裝成吸引人的故事。這成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為了提升這項"軟實力",我開始閱讀簡報相關書籍,如《說一場有故事的簡報》,並開始實踐書中的建議,比如錄下自己的聲音來進行反思和改善。同時,我也學習了如何通過身體語言來增強簡報效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以自身和旁人的經驗,來分享如何良好溝通。建立良好的溝通,不僅能在初期過濾掉不適合的案件,也能在過程中達到最佳的效果。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情緒對人際關係和溝通的重要性,並提出了對話時應注意的要點,以及在不同情境下應如何適當表達。作者提出了情緒導向的溝通新觀念,希望讀者可以在與他人的交流中更加注重情感的表達。
Thumbnail
是不是覺得自己原本沒這個意思,怎麽講著講著對方就翻臉了?“ 所謂”説者無心,聽者有意”,溝通一直是人生必修課之一。 《非暴力溝通》點出了平常我們可能沒察覺到卻不經意傷害對方的用詞,用句,甚至可能造成聽者誤會原意,怒氣衝天,感覺受到强力批判而導致疏離。 使用善意的語言進行溝通就是非暴力溝通
Thumbnail
同理心是指能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緒、想法和經歷的一種能力。 在人際交往中若能展現同理心,可促進更深層次的理解和信任。 以下是一些展現同理心的方法: 展現同理心需要時間和練習,但它可以極大地改善人際關係,增強彼此間的理解和信任。 全神貫注: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言語和非言語溝通上。 眼神接觸:保
良好的溝通, 是清楚地表達自己,也耐心地傾聽對方, 汲取彼此的交集與共識; 當關係之間缺乏界線與尊重, 就容易因為與預期不符,演變為情緒化的發展; 反思自己的內在動機,照顧自己的需要, 真實面對,回應內在, 學習在過程中對自己仁慈。
Thumbnail
透過書中教導我們的問話技巧,可以協助對方順利表達內心想法、釐清談話重點,並且令自己也可以確實明瞭對方意思~
Thumbnail
67 篇文章|119759 字 說話觀|一對一說話藝術|人際關係 序 你是否曾因為溝通困難、人際疏離,甚至是無法理解他人或被他人理解而感到困惑呢? 讓我們帶你進入本系列文章的世界,它將為你解開人際關係的困惑、解決不會聊天的煩惱、滿足被他人需要的需求。 本系列文章深入淺出的將溝通技巧分解成各個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肯定存在著歧異,但造成人際關係的紛爭多半是「表達方式」出了問題,雖說我們時常說「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但有沒有可能盡量在表達的時候避免他人誤解或感到不舒服呢? 《換個方式說,壞事也能變好事》這本書便直指「表達技巧」中最重要的是顧慮對方的感受。無論是拒絕、建議、提問或是讚美,其實都
Thumbnail
有效溝通的三個關鍵是:態度坦率地對話(speaking openly)、具有同理心地聆聽(listening empathically)、適時適切地回饋(reflecting back)。前兩項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但是我們通常會忽略第三項,造成發言者不知道自己所說的是否真的有被「聽懂」。
溝通的基本目的是讓對方理解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意思。用對方熟悉的詞語來包裝通常是個好的做法,但是要小心自己對於這些詞語的理解與對方是否相同,不然反而弄巧成拙,像是用錯成語,反而難以理解。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以自身和旁人的經驗,來分享如何良好溝通。建立良好的溝通,不僅能在初期過濾掉不適合的案件,也能在過程中達到最佳的效果。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情緒對人際關係和溝通的重要性,並提出了對話時應注意的要點,以及在不同情境下應如何適當表達。作者提出了情緒導向的溝通新觀念,希望讀者可以在與他人的交流中更加注重情感的表達。
Thumbnail
是不是覺得自己原本沒這個意思,怎麽講著講著對方就翻臉了?“ 所謂”説者無心,聽者有意”,溝通一直是人生必修課之一。 《非暴力溝通》點出了平常我們可能沒察覺到卻不經意傷害對方的用詞,用句,甚至可能造成聽者誤會原意,怒氣衝天,感覺受到强力批判而導致疏離。 使用善意的語言進行溝通就是非暴力溝通
Thumbnail
同理心是指能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緒、想法和經歷的一種能力。 在人際交往中若能展現同理心,可促進更深層次的理解和信任。 以下是一些展現同理心的方法: 展現同理心需要時間和練習,但它可以極大地改善人際關係,增強彼此間的理解和信任。 全神貫注: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言語和非言語溝通上。 眼神接觸:保
良好的溝通, 是清楚地表達自己,也耐心地傾聽對方, 汲取彼此的交集與共識; 當關係之間缺乏界線與尊重, 就容易因為與預期不符,演變為情緒化的發展; 反思自己的內在動機,照顧自己的需要, 真實面對,回應內在, 學習在過程中對自己仁慈。
Thumbnail
透過書中教導我們的問話技巧,可以協助對方順利表達內心想法、釐清談話重點,並且令自己也可以確實明瞭對方意思~
Thumbnail
67 篇文章|119759 字 說話觀|一對一說話藝術|人際關係 序 你是否曾因為溝通困難、人際疏離,甚至是無法理解他人或被他人理解而感到困惑呢? 讓我們帶你進入本系列文章的世界,它將為你解開人際關係的困惑、解決不會聊天的煩惱、滿足被他人需要的需求。 本系列文章深入淺出的將溝通技巧分解成各個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肯定存在著歧異,但造成人際關係的紛爭多半是「表達方式」出了問題,雖說我們時常說「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但有沒有可能盡量在表達的時候避免他人誤解或感到不舒服呢? 《換個方式說,壞事也能變好事》這本書便直指「表達技巧」中最重要的是顧慮對方的感受。無論是拒絕、建議、提問或是讚美,其實都
Thumbnail
有效溝通的三個關鍵是:態度坦率地對話(speaking openly)、具有同理心地聆聽(listening empathically)、適時適切地回饋(reflecting back)。前兩項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但是我們通常會忽略第三項,造成發言者不知道自己所說的是否真的有被「聽懂」。
溝通的基本目的是讓對方理解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意思。用對方熟悉的詞語來包裝通常是個好的做法,但是要小心自己對於這些詞語的理解與對方是否相同,不然反而弄巧成拙,像是用錯成語,反而難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