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
如果有曾經想要增加溝通、聊天技巧的朋友們,一定有試過以下幾個常見的技巧:
然而,這些技巧如果使用不當,反而會變得很不自然,而且忙著做這些技巧,真的還有空閒的心力聽進去別人說的話嗎?
對話從內心到外在,會經過很多層次,就如我以前寫的《有溫度的溝通課》文章中提到的,內外要一致,才不會讓人感覺假假怪怪的,所以光靠外在的技巧改善溝通,效果有限。
當每個人要開啟對話的時候,都會有自己內心不同的期待和想法,那要怎麼平衡兩人之間的不同呢?我看到這本《同理心對話》,真的看到很多我很多自己犯的錯,活生生被寫在這本書上。
所以接著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學到的技巧,分成『說話者』或者『聽者』。
(以下是作者Celeste Headlee的TED talk,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先看看)
對話自戀症,是指很想要主導對話,把焦點都集中在自己的上的症狀。在你分享自己遇到的事情的時候,有沒有發現有些人講話都會這樣?像我以前就是這樣的人!
「恩~你的這個情況我也有遇過,像我上次…」,之後就滔滔不絕講自己的事情,從此也沒回到你原本的話題上了。
喜歡講自己,本來就是人類的本能,會不自覺地用說話來彰顯自己的地位。
然而,如果是想要和對方增加談話的深度,就一定不能忘記"現在正在對話的人"所抱著的期待&想法,以下有幾個方法可以減少這種對話自戀症的情況:
社會學家Charles Derber認為回話可以分為『轉換』和『輔助』,能有分辨這兩種方式,可以有效將焦點維持在對方身上,這邊舉個在辦公室常見的例子。
小明:「我現在工作超忙的啦!」
我:「我也是耶。最近工作超級多!」(轉換)
小華:「為什麼?你最近手上有什麼工作嗎?」(輔助)
有沒有發現呢?我的回覆就把對話的焦點『轉換』到我身上,熱心的我可能就會開始滔滔不絕分享我最近工作怎樣怎樣,沒有注意到一開始小明開啟對話的期待。
反觀,小華就試著『輔助』,沿著小明原本的對話繼續問下去,這樣對方可以開始講自己原本想講的內容,增加對方談話的深度。
就像前面舉的例子,當我聽到小明的抱怨時,會不自覺想分享我自己也有遇到同樣的經驗,來舉例說明表示認同小明所說的話。
或許給個具體的例子的確會讓人更身入其境,但是講的太久,很容易讓對方開始覺得興致缺缺,甚至覺得你是個搶話王。好的對話就像傳接球,記得也要把球丟回,讓對方也講講自己看法,才能增加談話的深度。
至於大約多久就要把球丟回去,商業心理學家Mark Goulston建議,我們每次的對話只有40秒。在20秒內對方還有興趣繼續聽(綠燈區),20秒後還繼續講對方就可能開始不耐煩(紅燈區),如果到了40秒就該閉嘴把球丟回去了。
想像有人的對話就像流水帳,或是一口氣將自己的想講的話全部講完,對方聽完之後大概也不知道怎麼回應了吧,或者根本聽不下去。
在工作上有簡報的朋友們應該很有經驗,如果簡報內容講太細節,老闆大概只會回一句「你可以講重點嗎?」
當然生活中的對話不像簡報這麼正式,但是通常太細節的東西,除非真的對方很有興趣繼續追問,否則很高的機會只是自high,所以就先不用了吧!
而且,能將自己的談話簡化成讓對方聽懂,有留意聽者感覺的貼心表現,才會增加對方談話的深度。
儘管大家都知道傾聽很重要,但很少去下功夫加強,常把對話當作抒發自己需求跟意見的機會,反而不是聽別人怎麼說。
要做好『聽』的工作,不但要了解話語的意義以外,也要知道非口語的溝通,例如姿勢、音調的訊息,在《有溫度的溝通課》這本書有提到類似的概念,大家可以參考。
如果想要練習傾聽,以下有幾個方法我覺得很棒:
聽對方說話的時候,同時觀察表情和姿勢,試著思考這句話有什麼背後的含意。
可以試著提問「你是指......嗎?」來友好地確認背後用意是什麼,也讓對方覺得你有在認真聽。
聽一段時間後,試著在心中總結剛剛所聽到的內容。
這樣可以幫助自己專注在聽的內容,並且發現有那些不清楚的訊息,然後就知道如何提出好的問題,運用開放式的問句,把球丟回去,達到主動傾聽的目的。
接著可以依據心中的總結,和自己的經驗做連結,找到可以和對方尋求的建議。
這樣除了可以讓自己透過這次的談話有所成長,同時讓對方有機會可以幫助到你,讓雙方的談話的深度再提升一個層次,即使是面對陌生人也可以降低彼此的心防。
同理心,就是跟對方建立交集,把對方的需求看成自己的需求,也就是『換位思考』。
好的對話就是像這樣子,透過交集認識到對方的經驗,再拿自己的經驗作比較,用對方的立場設想,感同身受。
只要說話的動機是想要主動認識對方,運用前面『說話者』或者『聽者』的技巧,彼此懂得體諒,我相信自然就會提升對話的深度了。
已經看到這裡的你,不如現在幫我按個小小的喜歡❤️吧!希望大家會喜歡這次的分享,我們下次再見:)
最近我的個人網站終於架好囉😎!未來新運動文章會改放在新網站喔,歡迎大家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