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1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閱讀筆記】中年打工族:日本勞動市場的烙印

raw-image

繭居族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繭居族」,也就是日本在經濟泡沫化後,彼時的大學畢業生在求職上屢遭碰壁、職場上遭受挫折,抑或不堪過勞,於是搬回家中與父母同住的人。由於父母是團塊世代(二戰後因經濟起飛累積了一定資產的族群),通常比起經歷就業冰河期的兒女在經濟上更有餘裕,因而有能力提供已成年的兒女一定程度的庇蔭。

何謂「中年打工族」

這本書講的則是另外一個族群,也就是同樣是大學畢業時面臨就業冰河期,雖然並未成為繭居族,而持續在職場上工作,然而他們的遭遇並沒有比較好。受到經濟泡沫化的影響,日本自1992年起,大學應屆畢業生的求職錄取人數,從原先的80%一路往下降,到了2003年,則來到史上最低的55%,也就是每兩名學生中,即有一名找不到工作。這些人抱持著先從事約聘或派遣工作,等待時機再轉換為正職工作的心態不斷地努力著,然而許多終究沒有等到,或者即便有正職工作的機會,仍可能因為工作時數太長、勞動條件太差而不堪負荷,最後又轉換為打零工的日子。

現今日本的勞動就業市場雖然已較就業冰河時期改善許多,然而受到青睞的也是現在的應屆畢業生。至於過去剛畢業時正好經歷泡沫經濟的世代,現在已成了中年人(三十五到五十四歲)。也就是說,這些經歷「就業冰河期」的人,過去找不到正職的工作,現在依舊在不穩定的就業市場中載浮載沉。作者認為,這是一個被社會所拋棄的世代。這之中雖然也有人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正職,然而根據日本勞動政策暨研修機構於2017年2月的調查,第一份工作為正職工作者,其中男性有三成、女性則有四成轉為打工族。

日本實務如何認定憂鬱症是由工作所致

我因為好奇而稍微研究了一下,日本在職災補償的發放中,如何認定憂鬱症是由職務所導致的?根據平成11年(民國88年)的「新判斷準則」,僅有在職務上因病自殺者,能夠獲有職災補償,可見當時採取的標準極為嚴苛。晚近在判斷上則較為緩和一些,有的行政機關認為應該要比較同一產業,進行同一種類型工作的其他員工,是否也有類似的情形,如果在比較後發現是因為個人「過度脆弱」所導致的,則不予以發放職災補償。然而,也有認為應該要考量個別勞工的個性,即便他是同一行業中的「最脆弱者」,仍應使其受到補償(參考自徐婉寧,精神疾病與雇主之職業災害補償及民事賠償責任—兼評臺灣板橋地方法院 一○○年度勞訴字第一號判決,政大法學評論,134期,頁28-34,2013年9月)。

讀後感

讀完這本書,真心覺得經歷就業冰河期時代的人實在太辛苦了。我覺得自己很幸運的地方是,我的父母生長於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曾經也只是約聘人員的他們,因為自身的努力,再加上幸運,而能夠轉正,一路做到現在。因此,我才能夠享受安穩的童年,甚至現在我都還在給我的父母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