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畢業季,大學生們即將邁入下一個階段,是繼續升學精進專業,還是踏入社會累積經驗,每個選擇都將造就屬於自己的未來,但迷惘也隨之而來。
大學畢業的蕭晴進入社會工作已有4年,個性開朗又樂於分享想法的她,在工作上也曾陷入迷惘的泥淖裡,面對理想跟現實的差距該怎麼找回自己的步調?怎麼做才能跟上快速變化的社會?蕭晴有自己的一套模式。
高中發現對「人」的事物感到好奇,也想過自己未來從事心理諮商或教育的畫面後:「覺得心理諮商門檻太高,也不想當學校老師,教重複的內容好幾遍。」想走教育,卻不想被正規教育體制束縛的蕭晴無奈說道。面臨大學選擇科系的她,認真分析自己的特質也結合時代趨勢,讓她決定就讀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
關注高齡議題的過程裡,蕭晴發覺許多新聞、廣告甚至影視作品好像都在訴說著 “老“是個負面的形容詞,而受媒體影響的大眾對於老化就更避而不談,也讓原本可以選擇“快樂“的高齡者鋪上了一層陰影。
但撇除那些負面新聞,蕭晴也提到還是有很多國際案例在推廣如何活躍老化,或是協助高齡者如何生活、學習跟面對老化,也讓蕭晴更瞭解自己的想法:「我發現我很在乎生命有沒有被好好的對待。如果我可以幫助長輩好好度過晚年的話,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在4年的大學生活裡,除了持續關心高齡產業的發展,蕭晴也花時間學習行銷的知識及技巧。畢業後進入數位行銷公司,擔任廣告文案寫手,原以為是自己喜歡的工作,但在意識到需要違背自己價值觀才能寫出符合客戶需求的內容時,蕭晴退卻了:「那時我才理解我其實想行銷的是自己認同的事物。」加上在大學就一直抱有的想法,讓蕭晴決定尋找一份結合高齡產業跟行銷的工作。
秉持著與長輩分享「快樂銀髮」的蕭晴,進入現在的媒體公司。在擔任數位編輯的期間,蕭晴利用文章、社群媒體跟活動與長輩及高齡產業夥伴們互動,陪伴長輩讓他們在退休後一樣能享受高品質的生活。聊到對這份工作的熱忱,除了喜歡,蕭晴覺得跟自己的信仰也有關聯 — 重視生命的每個歷程,不論年齡多寡都應該得到祝福。
然而看似理想的工作,問題也在無形中顯現。剛踏入高齡產業的蕭晴,面對主管的質疑讓她一度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達不到主管的要求,找不到方向感的她也花了好多時間才分辨出主管的話是否帶有情緒成分。問起蕭晴是怎麼面對主管的質疑,她笑說自己也是調適了好幾個月心理才變得比較強壯:「我覺得確認「事實」是什麼很重要,透過溝通確認彼此是不是在同個頻率上才能更了解主管在想什麼。」
而或許是教育方式的差異,蕭晴觀察到跟不同世代的人工作時,大家在乎的都不同:「相對Z世代的我們追求理想跟自我實現,Y世代則會因為家庭、小孩或是買房的經濟壓力下,在工作上比較順從,被主管責備時也不太敢為自己發聲。」身為Z世代的她面對上層不合理的要求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理性分析主管的需求讓她更了解主管的界線與期待在哪,也促使她更清楚自己服務的對象是那些高齡人而不是主管們。
但人總有些矛盾,當工作的新鮮感隨著時間漸漸降低,轉變成枯燥乏味的機器模式後,蕭晴出現迷惘症候群:「好像哪裡怪怪的?」以前覺得很有熱情的事情,突然變得了無新意。重複的工作內容讓她對當初進入高齡產業產生自我懷疑「我待在這個公司目的是什麼?我是不是沒有在成長?我是不是應該要換個環境?」好多問號瞬間在腦海裡浮現,不安的感覺佔據所有思緒,也迫使蕭晴對自己按下了暫停鍵. . . 停下來思考自己想在工作中得到什麼,也試著從書本裡換個角度看待自己的狀況。
也許是命運的安排,處在低迷時期的蕭晴獲得一個能與大學生分享自己在高齡產業工作的機會:「經歷那次分享讓我找回自己的初衷,覺得自己還可以再努力一下下。」透過這場分享蕭晴就像打通堵塞的血管一樣,回想起這份工作的意義跟價值。
短暫的迷惘讓蕭晴意識到自己的盲點:「以前的我會想交出100分的成績單,但這份期許卻讓我更不敢行動,後來才體會到先求有再求好的道理!」她形容人生就像一幅水彩畫,每畫下新的顏色後,都可能會改變原來的樣貌,相互暈染最後交織成新的一幅畫。找到適合自己方式的同時,也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對蕭晴來說就是場美好的際遇。
談論到對自己未來及工作的期許,她自認自己還有不足的地方「在這個產業光有熱情是不夠的,一定要有其他的技能才能去實現跟支撐我的工作。」曾在大學修過行銷課,也透過接案累積作品的蕭晴,最想提升的還是行銷技能,而促使自己不斷往前的原因則是在這份工作中觀察出來的:「如果我沒有在變成中高齡之前累積到一定的技能,我可能就是被淘汰的那個。」蕭晴的話透露出職場真實的寫照。
她提到雖然前進的動能是害怕,但不論是在喜愛的行銷裡,或是一直關注的高齡產業中,都有很多優秀的前輩讓她學習,她也期許自己在某一天,能夠像前輩們一樣既有影響力又能說出非常有智慧的話!
最後蕭晴想給正在迷惘的朋友兩個字:「探索」。她把探索分成兩個面向,向內探索自己與向外探索世界。
她建議向內探索可以思考自己嚮往什麼樣的生活,但要實際一點,她假設如果夢想是財富自由不要工作,那就要思考財富自由的基礎是什麼,而不想上班是覺得工作很累還是因為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或是使用刪去法,想想自己討厭什麼樣的生活,她舉了自己的例子:「這幾年我從工作中知道,我是個討厭例行公事的人,如果讓我做一樣的事兩、三個月絕對會發瘋。」而外向愛分享的她也推薦大家測測MBTI、職業性向測驗等。
對於向外探索,她覺得要先探索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或是探索想深耕的領域裡面有哪些佼佼者,觀察並學習他們厲害的地方,最後分析進入這個領域需要的能力是什麼,跟瞭解自己想發展的領域會遇到的困境有哪些。蕭晴提到自己在高齡產業看到的困境:「如何讓退休族群意識到自己的需求並願意花錢這件事就挺困難的,所以我才會想增強行銷的能力。」
蕭晴說:「會迷惘代表你意識到自己對現狀不滿意,但迷惘之後更重要的是該做出什麼樣的行動,讓自已更靠近理想的生活一點。」把迷惘從形容詞變成動詞,讓它成為可以持續探索的動力。
訪談過程中,在面對未來不見得如自己預期,甚至可能會與自己理念相悖時,蕭晴卻能從中探討並做出選擇,讓人感受到她這份堅定的決心。而「持續探索」則成為了蕭晴的人生哲學,就算遇到迷惘也不退縮,讓她更能靠近理想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