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1|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人人都該打「幸福學疫苗」-1正向情緒


 你幸福嗎?


近幾年來,發現有更多的人關注「幸福學」的議題!

也許是因為科技的進步,忙碌的生活,資訊的爆炸,生活的不確定感,讓人類感知生活中的壓力從四面八方撲面而來,焦慮與不安的情緒充斥在生活當中,現在有些公司及人資在訓練上已經開始調整,不再只是安排和工作上直接相關的硬課程,同時希望員工在工作之餘,也能透過軟性課程提升員工的幸福感,心情鬆了,對員工心理健康具有正面意義,也會連動降低離職率和提升工作效率,這些說法都是經過科學家實驗證明的,想要更幸福雖然有解方,卻需要透過刻意練習而得來,因為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容易的.


你們有聽過哈佛大學超過85年「什麼使人幸福」的長期研究嗎?這個針對7百多人的追蹤研究持續到現在,每年紀錄追蹤這些人的生活模式,健康狀態,教育發展,以及腦神經變化,到目前已經換過四位專案主持人,追蹤對象延展到原先這些人的後代和配偶,到目前得到什麼結論呢?我們在接下來的內容會進一步談到,如果你有興趣更了解幸福學的課程,可以參考哈佛大學公開班的「幸福學課程」.



正向心理學的核心是幸福和圓滿


但是談到幸福學,一定要認識「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賽里格曼 的「PERMA五元素」,簡述馬丁教授積極發展正向心理學是從1999年開始,他的起心動念是,以往心理科學家因著時空背景的關係(二戰過後),著眼聚焦在有精神困擾的病人,這些努力的確讓這些病人得到了莫大的幫助,可是不管這些科學家如何努力,也只能將處在心裡健康量尺座標左邊「負位」的病人,最多往中間「0」邁進,要再繼續往量尺的右邊「正位」前進,需要不一樣的方法和更多的實驗研究,簡單來說就是要有不同的策略.

我們認真想想,在量尺右邊的人其實佔比全世界人口有更大的百分比,這些人不見得是快樂的,但也還不屬於量尺的左邊,可是時間久了呢?有沒有可能因為長期的工作和生活壓力無法調適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年代,而慢慢往左邊移動呢?我們並不希望左邊受情緒精神困擾的人逐漸增加吧!

所以,正向心理學後來的積極發展是要解決這個狀況,致力於讓人活的更幸福,並強調要有意識的看見與強化自己的天賦和美德,所以馬丁教授提出了一個「快樂方程式」,我白話一點的解讀,

幸福=基因基調+環境際遇+個人行動(取自維基百科),

很可惜的是「基因基調」佔了40%,所以有人天生樂觀有人悲觀,這個部份很難改變,「環境際遇」佔20%,研究發現生活中不管遇到好的或壞的事情,在適應之後最後都會回到原本自身快樂的基因水平,也就是你原本基因體質是如何就是如何,最後「個人行動」佔了40%,因為人類擁有高於其他動物的思考能力,我們可以決定要做些什麼,來提升健康指數、專注力、人際互動或解決事情的能力,我覺得白話就是,人是可以透過訓練,並透過行動來拿回人生掌控權.

所以馬丁教授研究出一套框架,在「個人行動」40%的區塊,跟著步驟持續練習並養成習慣,就能為自己在腦中建立一個讓自己更幸福快樂的腦中迴路,同時這些迴路也能應付生活或工作中的挫折,能提升工作績效,也能擁有更好的正向關係,或更清楚生命的意義,因此正向心理學著眼的不只是快樂喔,而是如何讓人們過得更幸福更圓滿的一個研究,這聽起來就是一個讓人興奮到不行的科學,有方法可以遵循,還不用花什麼錢就能落實,這真是太讚了!


腦內改造工程


 

因此近一年來,走在學習幸福學的路上,看了許多資料及研究報告,我讓自己體驗這些小小的任務,讓自己有體感,希望能從實驗過程中得到真實感受,其實這些小改變也並不複雜也不困難,都是生活中容易被我們忽略的事情,這些小事情就像是我們每天呼吸,不覺得氧氣的重要,每天有食物吃不懂得珍惜等很多理所當然卻被我們忽略的小事件,雖然這些小任務都不難,但人是習慣動物,所以難在你原本沒做但現在要去做,就像健身、就像學習一個技能、或一個習慣的養成,都需要有行動而且是刻意練習才能有經驗累積,才有機會帶來改變,所以,建立習慣要有「播種」思維,耐心等待開花結果!

現在現在來補腦一下幸福學的簡單介紹,馬丁教授所提出的幸福元素框架 叫做PERMA,這五個元素在獲得幸福感過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各自位置和意義,這五個元素如果都存在威力更強大,可以讓幸福感的感受延續更長久,所以我們就從這個框架出發,有意識的去「設計自己的幸福學」,去體驗這個CP值無價的幸福旅程,什麼是PERMA?

 

五個元素分別是

Positive emotions正向情緒

Engagement 參與投入

Relationships 正向人際關係

Meaning 意義

Accomplishment 成就

 

今天先分享第一個要素

Positive emotions正向情緒


 

練習找出生活中讓自己開心、滿足、有希望、積極、感恩等小小事件,這些事件要能帶出「滿足感」,也就是這些美好的感受可以延續較長時間,比如,你下廚為自己或家人煮一頓好吃的晚餐(付出),朋友送了一張表演票給你(感恩),欣賞一副讓你觸動的圖畫(感動),也許是你和鄰居在電梯裡短短的美好交流(關係),亦或是看到令你讚嘆的日出或日落(讚嘆)等,這些小小的事件可以回味且帶來更長久的滿足感,接著練習每天透過寫日記,感恩出現在生命中的美好事件,剛開始我也不知道要寫什麼,可是練習一段時間,我可以隨時和他們互動分享,其實蠻有趣的,另外,也可以透過冥想, 重新回味某些美好過程帶來的感受,在人生不如意的時刻,我們可以調動這些美好的感受,轉換腦中鏡像進而轉換感受,我有一些美好時光一直存放在我的記憶裡,你們有嗎?就讓那些美好的正向情緒,變成我們的幸福資源.

 

在這些正向情緒中,馬丁教授闡述,「感恩」和「饒恕」是最有價值的正向情緒,在感恩中,我們懂得珍惜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不是理所當然的,讓「日記」成為自己的幸福盒子,在饒恕中,學習寬容與接受人值得擁有重新調整的機會,讓觀點長出彈性,對的,讓我們一起鍛鍊大腦,創造另一種觀點迴路,為大腦注入幸福DNA,就能調整情緒體質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