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1|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換思維思考

    我們都知道換一個腦袋、換一種思維模式

    用不同的、以往沒有嘗試過的角度視域與觀點看法

    來提出自己的理論見解

    或去分析一項事務

    針對某種現象進行批判式的觀察與洞見描述

    會有更不一樣的形貌

    也許可能會讓自己的論斷、辯證與論述更全面、更多方位

    並且深入有層次

    但是如果一直在換角度、一直(甚至已經變成刻意為之的)用不一樣的角度看事情

    也會顯得「沒有定性」

    甚至久而久之容易疲累

    導致自己力不從心、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因為一直都在變動

    想法觀點的利基處找不到定錨的所在

    就只會一直亂跑、偏離軌道

    雖然這樣能擁抱多元、多樣性

    邁向更豐富的生態與景況

    但是每一件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

    這樣也可能會造成所謂的副作用與劣勢的存在

    任何事情都一定會有壞處、缺點

    因此將概念的架構模式頻頻抽換、更動的後果

    就是可能會造成自己跟不上進度

    不知道自己現在在想什麼

    甚至迷失、徬徨、迷茫

    讓此時此刻的自己無法真正確立自己的屬性與角色為何

    導致所拋出的論點過於跳tone、抽離、散亂、混亂

    自己自然也會感到倦怠、軟弱

    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

    沒有動機、意願、沒有力量感

    造成整體的效率低下、能力不足(但不是真的沒有這個能力與程度,只是剛好當下無法適當最大化的體現發揮出來)

    然後到最後導向不理想的績效與結果

    這難道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

    我們能站在更遠的角度、更長久的時期階段來觀看

    再推回到自己當初的選擇、決定是否真的合乎邏輯

    也許這種跳來跳去的思考迴路

    會幫助我們在蒐集資料訊息的過程中

    能更加豐富、充足的累積足夠的份量

    但是量歸量

    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內容的品質

    如果一味的在乎數量的多

    卻不在乎品質的好

    那就只是本末倒置

    無法真正產出有價值、有意義的表述

    當然每個人的想法不一

    也不能有權利與能力干涉、阻擋別人是如何操持一種想法與行為模式

    也許別人認為一直在跑的論述

    自己比較適應習慣

    也不會覺得混亂

    那當然也是可以成立存在、可行的

    因為一切的認為都只是主觀的斷定

    每個人認為怎麼樣

    事情就是怎麼樣

    並沒有一定的標準規制的依據限束

    所以一切的事物都是浮動、暫定、可以再行調整修正的

    世界上所明文規定的那些標準(如產業規定或法律條文等等)這種死硬的規範框限、劃疇

    最一開始其實都是人造的、人為訂定的

    不合乎自然法則、不是創世起就存在於這個世界環境上

    沒有一件事是自然的

    一切都是人類自主介入、參與更改、甚至竄改的

    所有的事物都不存在

    但因為有人

    所以這些東西都存在了

    其實說來人類也是非常奇妙的一群生物

    能「化腐朽為神奇」

    能將本來不存在的事物

    就這樣憑空生出來、浮現得有模有樣

    並且賦予它名字與意義

    甚至是一大堆形容詞彙

    所以我們才會有如此多樣豐富的情緒、心境與各種想法

    無論多麼千奇百怪、多麼天馬行空

    我們都會將其視為珍貴、不可或缺的

    畢竟我們身處在言論自由的世代

    只要不觸犯最基本的法律之類的原則

    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可以的

    只要能夠自成體系、說得頭頭是道、自成了一個闡釋系統

    自己的認為、覺得、感受就都可以成為真的

    雖然我們身處在如此追求群體團結的眾數社會當中

    但光是這方面

    已經夠個人主義了

    就已經充滿了個體獨立的非凡色彩

    此時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也不用追求什麼統一、共同、集體的這種字詞

    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這件事是常見的

    只要多多講

    每個人就會習以為常

    所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同時也都是平凡無奇的

    只要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這件事成為了常態

    那麼每個人就都是不獨特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