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是一種通過在關鍵詞前加上“#”符號,將特定的關鍵詞插入到筆記中的方式。例如,如果你想給一條筆記打上“工作方法”的標籤,只需在“工作方法”前加一個“#”,變成“#工作方法”,然後將這個標籤插入到筆記的任意位置即可。
標籤可以幫助我們對筆記進行分類,使得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快速調取某一類別下的所有筆記。這樣能有效減少大腦的記憶負擔,因為我們不需要記住所有的筆記內容,只需記住標籤即可。例如,如果你是一位內容從業者,平時會記錄關於選題的靈感,並為這些筆記打上“#選題思路”的標籤,那麼在你需要選題時,只需點擊這個標籤,就可以調出所有相關的筆記。再如,若你是一位健身教練,為營養餐相關的筆記打上“#營養餐搭配”標籤,當學員詢問“鍛鍊後吃什麼”時,你可以快速找到相關資訊。
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如果你在某一標籤下有足夠多高質量的筆記,它在關鍵時刻可能會幫你解決大問題。正如作者的親身經歷,當他需要準備一場關於“交易平台”的培訓時,由於之前記錄了大量帶有“#交易平台”標籤的筆記,僅用了四個晚上就準備好了全部內容。
與文件夾分類不同,標籤分類可以實現網狀分類。文件夾分類是一種層級結構,每條筆記只能存在於一個文件夾中,這會導致筆記之間缺乏聯繫,難以全面提取信息。而標籤分類允許一條筆記擁有多個標籤,這樣在不同的上下文中都能被找到。文件夾分類要求先分類後記錄,容易因為不斷切換文件夾而變得麻煩。它適用於單一層級的分類,但在面對需要多層次、多維度分類的筆記時顯得局限。標籤分類允許先記錄後分類,靈活方便。它支持多標籤,適合處理與多個主題相關的筆記。通過建立網狀結構,標籤分類能提升信息提取的效率。
此外,多級標籤功能(如“#標籤/子標籤/孫標籤”)也支持層次結構,能兼顧文件夾分類的優勢。
“標籤”這個方法源於早期的信息組織和檢索系統,並且隨著數位化進程的推進逐漸演變和普及。
最早的“標籤”概念可以追溯到圖書館的分類系統,例如杜威十進制分類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 DDC)。這些系統使用標籤或編碼來標示圖書的主題,便於讀者檢索和圖書館管理。在計算機技術的初期,文件和數據的管理依賴於層級式的文件夾結構。隨著數據量的增長,這種結構顯得僵化且不靈活。於是,早期的計算機科學家開始探索更靈活的數據標記方法。 20世紀90年代,隨著萬維網(WWW)的出現和發展,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成為網頁製作的標準。HTML使用“標籤”(tags)來標記和組織網頁內容,這一概念為後來的數位標籤奠定了基礎。Web 2.0時代,社交媒體平台(如Flickr、del.icio.us、Twitter等)開始引入“標籤”(tags)功能,用戶可以為圖片、書籤和推文添加標籤,方便分類和檢索。這種用戶生成標籤的方式促進了標籤系統的普及和應用。
隨著Evernote、OneNote、Notion等現代筆記工具的興起,標籤功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應用。這些工具允許用戶靈活地為筆記添加多個標籤,實現更高效的管理和檢索。
標籤系統相比傳統的層級式分類方法有許多優勢。以下是一些具體生活例子,來說明這些優勢:
標籤系統以其靈活性、效率和網狀結構的優勢,使得信息管理變得更加便捷和高效。這種多維度、多角度的分類方式,不僅能節省時間,還能在需要時迅速找到相關內容,實現資訊的高效管理。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深耕哪個領域,對哪些事物感興趣,都可以通過打標籤,把同一類型的筆記歸攏到一起。在未來某天遇到相關問題時,你不必絞盡腦汁、苦思冥想,只需輕輕一點,就可以把此前的靈感碎片、思考結晶、關鍵技巧、精彩素材統統提取出來,為你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