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族譜探查:來看看祖先的小秘密!

前言:

族譜,又稱家譜、房譜、譜牒。是紀錄家族世系與家族重大事件的文件。在古代,有錢有名望的家族會以此來記錄家族史。雖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族譜,但透過政府的戶政紀錄,每個人都能從中窺探自己的家族史。接著我們來介紹如何這些紀錄,以及裡面有甚麼有趣的東西吧!

怎麼申請戶籍資料:

首先,去到隨意一家戶政事務所;並帶著身分證,如果有印章也最好帶著。跟裡面的承辦人員表示要查族譜。這個時候就需要給他身分證,接著就是開始漫長的等待。等待的時間則取決於你的直系親屬能追溯到多遠。

如果爸媽都是外省人,那就不用等太久;但如果都是本省人就會需要非~~~~多的時間。因為他們的紀錄通常能追溯到日治時期。我在申請時承辦人員直接叫我們回家等,查好再用電話通知。之後過了大約3~4天才正式拿到。

接著你可能會拿到一疊紙。裡面是所有能查到的直系親屬的戶籍紀錄謄本。接著就需要簽名,這個時候帶來的印章就可以派上用場,也是可以用手簽但可能會很累。最後則是繳費,一張的價格是15元,之後就可以帶著資料回家啦!我一開始申請是先預付300元,拿到資料後還退了45塊。

族譜裡的酷東西:

這些戶籍資料大多都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由於殖民地的特殊性,再加上風俗民情的不同;導致當時的戶籍資料除了基本資料,還記錄了不少有趣的訊息;我們可以從中窺探自家祖先的生活狀況,甚至一些小秘密。

種族:

當時種族的分法比現在複雜許多。但基本可以分為漢人、蕃人、內地人與其他,並往下細分為很多類。例如最常見的「福」指的是閩南人、「熟」是指熟蕃,而「內」則是指內地人(日本人)。更詳細的分類可以參考各縣市戶政事務所網站

不過這些紀錄不見得百分之百正確。例如有些已漢化的原住民族就想被填上「熟」,會把自己的種族欄改成「福」或「漢」。這個時候就只能詢問家裡更年長的長輩,或許就能得知更多訊息。

種別:

種別聽起來跟種族相關,但其實沒有半點關係;比較像是政府對人民的“操行評分”,從高到低共被分為一到三等。一等是官吏、公務人員等有資產且行為善良者,第二等則是普通平民百姓,第三等則是曾經犯過罪或需要警察特別注意的人。

不過在1935年後,種別的欄位就取消了。之後該欄位就全部都是塗黑的狀態。

昭和年間被修改過的戶籍資料,種別欄已經被塗黑

纏足與阿片:

在日治時期,辮髮、纏足與抽阿(鴉)片被視為需廢除的三大陋習。因此戶籍資料上也會記錄相關的資訊。有纏足的就會寫「纏」、曾經纏過但後來解開的就會填「解纏」,而沒有纏足就不會填任何東西。

我們家媽媽那邊的女性從明治到大正一直有在纏足,直到阿罵養母的媽媽解纏,而她的養女是第一個沒有纏足的女性。我爸爸家那邊則是客家人,因此女生們的纏足欄就一直都空著。

圖左的陳不纏是我阿罵的養母,也是家裡第一個沒有纏足的女性

而阿片欄就比較特別了。當時日本政府對這種毒品採取漸進政策,只有有執照的才能合法吸食。因此在阿片欄有填「阿」的並不是指有抽阿片,而是指這個人有執照。

我奶奶的爺爺就顯然就是個癮君子,因為他的阿片欄上有填字。其他人的都是空白。


後記:

以上就是一些族譜裡會出現的有趣小細節,希望大家會喜歡。但這些資料只能追溯到日治時期,再往上基本上就不可考,一來是年代過於久遠,二來是清帝國大多數時間都在放養台灣,懶得做詳細的人口普查。如果是大家族那還可能有家譜可以追溯,但一般人通常很難找到。

看族譜的時候輩分讓人搞得好亂阿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