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5|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從 “bye-bye 變換一下是值得嘗試的必要。

    “話別” 的表達,值得我們細膩的心思,去展現各自的風格,留下深刻的細膩印象。


    每天, 我們都有不少機會需要與某些人做正式或非正式的道別,同事、朋友、家人、上司,長官, 有時候甚至於與陌生人也有必要道個別。


    以台灣目前我們每天不停聽到的印象,我們大概可以得到一個槪數,實際應用國語的 “再見” 兩個字,應該是逐漸走向 "稀有" 的地步了,實際的比率明顯地達不到 20% 。反觀,“bye-bye” 卻是隨時隨地聽到脫口而出,而不需要去做任何考慮。 


    似乎,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語言的 “話別方式” 在短短二、三十年間被掏空基柱。 本土的其他 “語言” 也同樣抵擋不住這個英語的強烈 “旋風”。


    可以解釋的原因是學前兒童被一窩蜂往英語與美語班送。這二、三十年, 這種學前班以驚人的速率持續在增加。


    學到什麼英語不談,最明顯帶回家的英語是 “bye-bye” 這個字。這一個字的重複,阿公阿嬤也可以輕易跟上,好像是跟上時代的摩登 “拜拜” 風。


    另外一個很大的因素是自己語言(複數),沒有建立一套方便脫口而出的 “互動語言”,像英語的早安、午安和晚安。


    取而代之的是,“臨機應變” 的短語,以台語為例, “我要來去啊”、“來厝裡坐”、“有閒再過來坐” 等等,還真的難到讓我學不來,因此,看到熟人在前面,能夠避開就會去繞道避開, 不然就低頭不語 “交錯開”。


    客觀來說,大部分需要做 “道別” 的情勢,都需要做一點斟酌。這個現象,事實上是任何語言的使用者無法迴避的考驗,因此完全不是想像的那樣容易。


    舉例來說, 很多人知道日本話的 “再見” 是  “sayonara” (さようなら )。不過,依據相關的探討 *,這個說詞,日本人大概是在跟 “不會再見面者”,或是 “長時間要分手的人” 道別時,才會用上。取而代之的是 “Jaa Ne” (じゃあね) 和 “Mata Ne” (またね) 。


    類似的情況,英語的道別難以相信的地,有超過80多種不同的選擇。其中的之一的這個 "bye-bye" , 它的真正 “本質”, 在英、美母語的應用者來説,到相當的程度是被視為 “幼齒” 或 “天真” 看待,而不是在台灣的 “無往不利” 地被看待。


    我特別引述這段話分享朋友們,做為直接的印證:


    「Bye-bye. 這個表達大多是小孩在應用。它感覺得甜又童貞,而少在工作場*"所聽到。大人偶爾會相互應用到 bye-bye, 不過,只在他們很熟的情況,而且是想要 “裝可愛”。」* (原文詳附註)


    是否, 表的 “再見” 的簡短用語, 並不是單純一聲 “拜拜” 所能稱職地交代。


    Goodbye, for now, my friends.


    Fred Chou,5th Jun.2024


    *“Bye-bye. This expression is mostly used with kids. It is sweet and babyish expression, less common in the workplace. Occasionally, adults will say “bye bye” to each other, but only if they know each other very well and they’re trying to be cute." 

    -引述自amazingtalker.com - Paola Pascual - "The Best Way to Say Goodbye",July 12, 202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