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5|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園丁與木匠 #001 - 家長角色是什麼

園丁與木匠》是由著名發展心理學家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所著,這本書深入探討了育兒的本質,挑戰了傳統的育兒觀念,並為父母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書中,高普尼克將父母比喻為“園丁”,而不是“木匠”,強調父母應該提供一個安全且富有營養的環境,讓孩子自然地成長和發展,而非按照特定的設計去“打造”孩子。














父母的角色

書的引言部分重新思考了父母角色,指出當今社會對父母角色的誤解和錯誤期待,父母不應該將孩子視為可以通過努力和技巧“製造”的產品。高普尼克批判了“木匠模式”,這種模式將育兒視為一個需要具體操作和技巧的過程,父母試圖按照既定的計劃和目標來塑造孩子。她指出,這種方式不僅無法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可能對孩子和家長都造成負面影響。

相對地,高普尼克引入了“園丁模式”的概念,這一比喻強調父母應該像園丁一樣,提供一個安全、富有營養且充滿愛的環境,讓孩子自由探索和成長。這種模式下,孩子能夠自然地發展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而不是被迫遵循一個固定的成長軌跡。

書中還深入探討了童年的本質,強調童年是探索與學習的黃金時期。孩子通過遊戲和探索來了解世界,這種自主學習的過程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高普尼克認為,父母應該尊重和支持孩子的這種自然學習方式,而不是過度干預。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這本書的核心議題之一。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遠比具體的育兒技巧重要。她指出,做家長不僅僅是對孩子進行操作,而是建立一種理解、尊重和愛的關係。這種關係的建立需要父母花時間與孩子相處,了解他們的需求和興趣,而不是簡單地執行各種育兒技巧。

思考“童年”與“育兒”的本質

傳統上,育兒被視為一種需要精細操作和具體技巧的過程。幾十年前,家長們更關注孩子的基本需求,能夠讓孩子吃飽穿暖快樂長大已經足夠。當時,家長對育兒的焦慮感相對較少。在中國,這種精細化的育兒觀念從八十年代開始興起,而美國的中產階級則更早就開始關注這些問題。此時,育兒被認為是一門需要掌握各種技巧的學問,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育兒指南和專家的建議。

然而,隨著育兒理論的不斷發展,家長們開始意識到過度強調具體操作細節的問題。例如,關於孩子是否應該與家長同睡的問題,不同的育兒專家給出了截然相反的建議。一些專家認為,讓孩子單獨睡可以促進其獨立性,而另一些專家則認為應該與孩子同睡以提供更多的關愛。這些矛盾的建議讓家長感到困惑,並增加了他們的育兒焦慮。

高普尼克指出,過度關注這些細節對孩子的長遠成長並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反而可能對家長和孩子都造成負面影響。她認為,很多育兒專家的建議就像民間偏方一樣,缺乏科學依據。例如,孩子小時候是否與家長同睡並不會對其未來的性格和成就產生實質性影響。

高普尼克的研究強調,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遠比具體的育兒技巧重要。她提出,家長的角色應該像園丁一樣,提供一個安全、富有營養且充滿愛的環境,讓孩子自然地探索和成長,而不是像木匠那樣按照特定的設計“打造”孩子。這種園丁模式強調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自然學習和成長方式,支持他們的興趣和需求,而不是過度干預和控制

孩子不是家長的“產品”,家長的任務是像園丁一樣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而不是像木匠一樣製造孩子。

理解“童年”的本質,尊重和支持孩子的自然成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育兒。這種觀念的轉變,不僅能夠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和健康的童年,也能讓家長從育兒的焦慮中解脫出來,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