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葉片(EcoLeaf):捕碳新選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隨著全球工業化的加速,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增加,給地球帶來了過重的負擔,並對生態平衡構成重大威脅。因此,尋求有效固碳的方式,變得極為重要。

雖然光合作用是重要的固碳方式,但顯然趕不上人類「加碳」的速度,更不用提熱帶雨林一直被破壞了。但是,其他的固碳方式,許多對環境並不是十分友善。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所謂的「EcoLeaf」,盡可能的以天然物為原料,模仿葉片的結構來捕捉二氧化碳。


EcoLeaf主要利用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來固碳,產生碳酸 (H2CO3)。不過,除了使用碳酸酐酶以外,也可以使用其他的酵素,如甲酸脫氫酶 (FDH) 。若使用甲酸脫氫酶,則產物就不是碳酸,而是甲酸 (HCOOH)。不論是碳酸或甲酸,都可以透過設計後續的步驟,讓這些產物進一步轉化為其他更複雜的分子。

這些酵素是怎麼放進EcoLeaf 的呢?首先,研究團隊將光引發劑(ITX)塗在纖維基紙上,就像在一片麵包上塗抹果醬。然後,再將塗有 ITX 的纖維基紙放置在紫外光燈下照射,這就像將一片起司放在塗有果醬的麵包上,再用另一片麵包覆蓋,形成三明治結構。紫外光照射會活化 ITX,使其成為 EcoLeaf 連接聚合反應的場所。接著,他們便將含有 GMA/4,4'-AZO(光反應單體)和 CA(碳酸酐酶)的溶液塗抹在活化後的纖維基紙上,就像在起司上添加其他配料。最後,用氙燈照射這個「三明治」。氙燈照射會引發 GMA/4,4'-AZO 聚合,形成一個三維網狀結構,同時將 CA 包覆在網孔內,就像將所有配料融合在一起。這個三維網狀結構就像三明治中的蔬菜,而 CA 就像三明治中的肉片。如此一來,EcoLeaf 就製備完成了,就像一個美味的三明治一樣。

EcoLeaf除了需要有酵素來進行反應,它還有類似植物氣孔的構造。研究團隊將光反應單體 GMA/4,4'-AZO 接到 EcoLeaf 基材表面,形成三維網狀基質。在受到不同波長的光照射時,由於 GMA/4,4'-AZO 分子結構中的偶氮鍵會發生順反異構化,導致基質的網孔大小發生變化,從而產生類似於氣孔的結構。

研究團隊透過使用 365 nm 和 450 nm 光源照射,可以觀察到EcoLeaf 基板內的氣孔會隨之收縮(365 nm)和擴張(450 nm),從而可以使EcoLeaf能夠在惡劣環境下的自我保護和合適條件下的高效碳捕獲之間進行切換。

最後,雖然研究團隊盡可能地使用了天然的材料,但還是不免要使用一些人造物質。到底它夠不夠環境友善呢?土壤降解實驗顯示,EcoLeaf 可以在 40 天內在天然土壤中完全降解,且產物對土壤微環境沒有不利影響。這樣可以確保穩定的生態循環。與現有的合成葉片相比,EcoLeaf 具有最佳的效率/成本比,並且是人工生物碳封存的仿生和功能化平台。此外,其生物碳封存途徑具有一定程度的設計靈活性,可以適應各種單酶或多酶級聯催化劑,將氣態 CO2 轉化為更多樣的化合物。 EcoLeaf 代表了酶促人工葉片發展的重要一步。


參考文獻:

Zhu, X., Du, C., Gao, B. et al. Artificial cellulosic leaf with adjustable enzymatic CO2 sequestration capability. Nat Commun 15, 4898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9320-y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78會員
927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北亞利桑那大學新聞稿 2024年7月24日)近日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生活在樹皮中的微生物能從大氣中吸收溫室氣體,這使得樹木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的作用,比科學家先前想像的更加重要。 當研究發現氣候變遷的速度加劇超過預期時,這項新發現為全球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些好消息。只要他們願意採取必
Thumbnail
(北亞利桑那大學新聞稿 2024年7月24日)近日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生活在樹皮中的微生物能從大氣中吸收溫室氣體,這使得樹木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的作用,比科學家先前想像的更加重要。 當研究發現氣候變遷的速度加劇超過預期時,這項新發現為全球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些好消息。只要他們願意採取必
Thumbnail
生物可降解材料作為綠色替代方案,展現出了廣泛的應用潛力和環保價值。本文介紹了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特點和應用,並分享其在紡織品等方面的應用案例,推廣綠色生活和消費觀念。最後,呼籲傳統金屬加工產業使用植物性切削液,共同守護自然與家園。
Thumbnail
生物可降解材料作為綠色替代方案,展現出了廣泛的應用潛力和環保價值。本文介紹了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特點和應用,並分享其在紡織品等方面的應用案例,推廣綠色生活和消費觀念。最後,呼籲傳統金屬加工產業使用植物性切削液,共同守護自然與家園。
Thumbnail
討論企業如何實現低碳轉型,包括策略制定、技術採用和管理措施。分享一些成功案例,展示低碳轉型對企業的長遠利益。 聯絡方式 Email:cammie2469.tg@gmail.com 歡迎低碳產品來訊合作
Thumbnail
討論企業如何實現低碳轉型,包括策略制定、技術採用和管理措施。分享一些成功案例,展示低碳轉型對企業的長遠利益。 聯絡方式 Email:cammie2469.tg@gmail.com 歡迎低碳產品來訊合作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工業的迅速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然而,隨著文明的進步,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不可否認,我們的需求日益增加,各種新產品和新技術層出不窮,而這些發明創造無一不需要資源的消耗和工業的支撐。在這樣的背景下,污染似乎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難以避免。 現代工業與污染的悖論 現代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工業的迅速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然而,隨著文明的進步,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不可否認,我們的需求日益增加,各種新產品和新技術層出不窮,而這些發明創造無一不需要資源的消耗和工業的支撐。在這樣的背景下,污染似乎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難以避免。 現代工業與污染的悖論 現代
Thumbnail
隨著全球工業化的加速,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增加,要如何捕碳呢?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EcoLeaf,這種仿生技術提供了一個捕碳的平台,並且可以依據使用者的需求客製化,產生不同的產物喔!
Thumbnail
隨著全球工業化的加速,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增加,要如何捕碳呢?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EcoLeaf,這種仿生技術提供了一個捕碳的平台,並且可以依據使用者的需求客製化,產生不同的產物喔!
Thumbnail
過去人類不斷追求高經濟成長率,高度仰賴大量製造來創造獲利,而消費者也習慣用完即丟,但這樣的商業模式和消費習慣,為地球創造大量的廢棄物。 為了減少碳排放量,企業紛紛揚棄高汙染模式,轉型循環經濟。世界經濟論壇更是預估,循環經濟將在2030年前帶來4.5兆美元產值,蘊含著龐大的商機。 「高碳排
Thumbnail
過去人類不斷追求高經濟成長率,高度仰賴大量製造來創造獲利,而消費者也習慣用完即丟,但這樣的商業模式和消費習慣,為地球創造大量的廢棄物。 為了減少碳排放量,企業紛紛揚棄高汙染模式,轉型循環經濟。世界經濟論壇更是預估,循環經濟將在2030年前帶來4.5兆美元產值,蘊含著龐大的商機。 「高碳排
Thumbnail
我們知道樹木成長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為有機形式的碳並在樹木體內加以固定,那這些固下來的碳(儲存於木材中),如果修枝、除伐後直接焚化燒掉又會排回大氣中,但如果不做廢棄處理,那又該如何應用才能精彩加值來獲得眾人認同呢? 今天就讓筆者以REWOOD森林循環湖口創生工作站主持人的角度跟您分享!
Thumbnail
我們知道樹木成長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為有機形式的碳並在樹木體內加以固定,那這些固下來的碳(儲存於木材中),如果修枝、除伐後直接焚化燒掉又會排回大氣中,但如果不做廢棄處理,那又該如何應用才能精彩加值來獲得眾人認同呢? 今天就讓筆者以REWOOD森林循環湖口創生工作站主持人的角度跟您分享!
Thumbnail
近年植樹造林成效顯著,但養護與再利用方面仍有困難。文中談到修枝料源應避免棄置焚燒,而應進一步進行分級分類,並尋求合適應用。建議可透過公私部門與地方林業充分合作,培育新生代力量參與養護工作,並規劃與建構設備與環境場域,讓身心障礙夥伴能參與其中。此外,應用過程需建立永續的商業模式,創造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Thumbnail
近年植樹造林成效顯著,但養護與再利用方面仍有困難。文中談到修枝料源應避免棄置焚燒,而應進一步進行分級分類,並尋求合適應用。建議可透過公私部門與地方林業充分合作,培育新生代力量參與養護工作,並規劃與建構設備與環境場域,讓身心障礙夥伴能參與其中。此外,應用過程需建立永續的商業模式,創造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Thumbnail
- 森林的綠碳、海洋的藍碳和土壤的黃碳,是自然碳匯的三種顏色,成為全球減碳的重要手段,也帶來商機。 - 美國、日本、台灣等國家紛紛宣示「2050淨零」目標,引領環保永續風潮,使「自然碳匯」成為熱門議題。 - 三色碳包括陸地樹木(綠碳)、土壤(黃碳)、海洋紅樹林與海草床(藍碳),是企業必須了解的關
Thumbnail
- 森林的綠碳、海洋的藍碳和土壤的黃碳,是自然碳匯的三種顏色,成為全球減碳的重要手段,也帶來商機。 - 美國、日本、台灣等國家紛紛宣示「2050淨零」目標,引領環保永續風潮,使「自然碳匯」成為熱門議題。 - 三色碳包括陸地樹木(綠碳)、土壤(黃碳)、海洋紅樹林與海草床(藍碳),是企業必須了解的關
Thumbnail
減碳、碳排、碳權的議題近年來備受矚目,然而碳權交易對大環境減碳目標效果有限。為了有效因應減碳趨勢,生產製造業應該從源頭推動減碳的活動,包括改善生產製程、整備舊設備、使用環保材質、減量/再生/再利用(3R)等。優質、快速的生產製造管理改善是減碳課題的核心基礎功課。
Thumbnail
減碳、碳排、碳權的議題近年來備受矚目,然而碳權交易對大環境減碳目標效果有限。為了有效因應減碳趨勢,生產製造業應該從源頭推動減碳的活動,包括改善生產製程、整備舊設備、使用環保材質、減量/再生/再利用(3R)等。優質、快速的生產製造管理改善是減碳課題的核心基礎功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