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1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佛洛姆《To have or to be》:語言中的存在與擁有 ft.完形 Gestalt

佛洛姆在《To Have or To Be》一書中深入探討了「擁有模式」和「存在模式」之間的區別,並指出我們所選擇的模式也會展現在語言的使用上。這篇文章將探討語言如何反映我們的生活模式,並談及完形治療如何從當事人的語句看出端倪、協助當事人通過改變語言來促進自我覺察和內在整合。

舉例來說

  • 感覺今天中午很適合吃麥當勞。
  • 你們覺得今天午餐吃麥當勞怎麼樣?
  • 我們中午吃麥當勞如何?

這三句意思相同的話,表現出各自的生活風格,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或朋友的說話習慣比較像哪一種,又或是:

  • 我有失眠的問題。
  • 我失眠。

不同的用字遣詞,反映人們在生活中傾向的是「存在模式」還是「擁有模式」(詳上篇洛姆佛洛姆《To have or to be》:從擁有模式到存在模式 )。

  • 這道菜不是我喜歡的那種
  • 我覺得這道菜還好
  • 我不喜歡這道菜
  • 這邊幫你做個結帳的動作
  • 這邊幫你結帳

佛洛姆認為,擁有模式的人更傾向於使用名詞化的語言,而存在模式的人則更喜歡使用動詞來表達過程和內在的感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兩種模式的語言使用隨處可見。

  • 我覺得這部電影很無聊。
  • 這部電影讓我感到很無聊。
  • I have an idea…
  • I think…

從詩歌中看擁有模式與存在模式

書中引用了Alfred Tennyson、松尾芭蕉、歌德的詩來分別代表擁有模式、存在模式、與介於兩種模式之間。

詩意的擁有模式、存在模式

擁有模式:Tennyson

牆縫中的花朵,我將你拔起
我把你握在手中,根和一切,
小花啊——但如果我能理解
你的本質,根和一切,以及所有的一切,
我就會明白神與人是什麼。

詩中,詩人將花連根拔起,試圖通過擁有花來理解其本質,甚至理解神和人的本質。這表達了一種對控制和佔有的渴望,認為透過物質的擁有可以進一步獲得知識和理解。佛洛姆指出「這種模式忽視了真正的存在和內在的體驗,反而強調外在的擁有和控制」。


存在模式:松尾芭蕉


當我仔細觀察時
我看到薺菜花在籬笆旁盛開!


詩人僅僅觀察花的存在,沒有採摘或控制的行為。這反映了對當下經驗和自然美的欣賞,是一種純粹的存在,展現了存在模式是對生命和世界的直接體驗,而不是藉由佔有來理解或控制。


擁有與存在模式:歌德

我獨自在森林中漫步, 什麼也不找,

那是我的心境。

在陰影中

我看到一朵小花站立,

明亮如星星,

如美麗的眼睛。

我想摘下它,

但它甜甜地說:

我是為了凋零 才必須被折斷嗎?

我連根將它整個鏟起,

將它帶到漂亮房子旁的花園。

然後我再次將它種下

在一個安靜的地方;

現在它一直在蔓延並開花。


佛洛姆藉最後這首詩指出:即使在試圖擁有的過程中,我們仍然可以尊重和保持存在,達到一種平衡。

這三首詩除了更清晰地表達出擁有模式和存在模式,也是語言展現其生活模式的例子,某種程度上,詩也同樣展現了作者的生活模式。


逃避存在的語言 與 消融力量的語言

上述讓我想到完形治療會透過分析語言,幫助個案發現和改變他們的語言模式,從而促進自我覺察和內在整合。

像是逃避接觸的人會更愛使用“it”,「它」說(it said),來減輕自己與事情的關聯或責任,反之,使用「我」則會讓當事人有更多接觸,以下的例子應該可以表達出那種距離感的差別。

  • I find it difficult to make friends.
  • It’s hard for me to make friends.
  • Making friends is difficult for me.
  • 交朋友是困難的
  • 我很難交到朋友

就我自己的觀察,現在有個更加明顯的趨勢是有些人超愛使用這類「消融力量的語言」:可能、大概、應該、我猜;或是當「不想、沒有意願」的時候使用「我不能」來替代。當然,這些用詞都只是傾向、或一種比例,不是絕對的。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語言模式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讓我們進一步探討這些模式背後的心理機制,以及它們如何在完形治療中被識別和轉變。

對話:完形治療對語言的處理

語言細節

  1. 逃避責任的語言
    當我們說「他讓我很生氣」時,我們把自己的情感反應歸因於他人,這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表達方式。這樣的語言使我們無法真正面對和理解自己的情感。改變為「我感到很生氣,因為……」能夠幫助我們承擔情感責任、促進自我覺察。
    • 消融語言:他讓我覺得很生氣。
    • 完形治療的語言:我感到很生氣,我認為他說的話是不尊重人的。
  2. 內在分裂的語言
    使用「應該」這樣的詞語表達內在的分裂和衝突,這反映了內在的強迫和抗拒。改變語言為「我選擇……」能夠統一內在的不同部分,促進整體性和自我統一性。
    • 消融語言:我應該去健身房,但我總是很懶。
    • 完形治療的語言:我選擇不去健身房,因為我現在更想放鬆。
  3. 模糊自我表達
    使用「你知道」或「人們」這樣的語言模糊了個人的經驗和責任,使得情感表達不夠真實。改變為「我感到……」能夠更加真實地表達自我,增強自我統一性。
    • 消融語言:你知道,當人們被忽視時,他們會覺得很糟糕。
    • 完形治療的語言:當我被忽視時,我感到很糟糕。

心理機制

  1. 責任轉移
    逃避責任的語言使個體將自己的情感和行為歸因於外部因素,這種責任轉移能夠暫時減輕內在的壓力,但長期來看會削弱個體的自我覺察和成長。
  2. 內在分裂
    內在分裂的語言反映了個體內部的矛盾和衝突,這種分裂可讓當事人暫時不正面處理衝突,但也使得他內心的難以平衡、整合。
  3. 自我模糊
    模糊自我表達的語言使迴避或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同樣有某種逃避責任、甚至逃避存在的效果,這種模糊使得個體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缺乏真實性和連接。

範例:完形治療對語言的處理

原始語句:

「你知道,有時候我們真的很難處理這些辦公室的衝突。他讓我很生氣。我應該對他友好一點,但我真的不喜歡他。」

上述語句看起來很日常、很自然,但細究後有不少線索可以核對、開展:

  • 逃避責任:「當你說‘他讓我很生氣’,你似乎把你的情感反應歸因於他人的行為。我們可以嘗試轉變這種表達方式嗎?你可以說‘我感到很生氣,因為……’嗎?」
    >>轉變後:「我感到很生氣,因為他的評論讓我覺得不被尊重。」
  • 內在分裂:「你提到‘應該’對他友好,但你又‘真的不喜歡他’。這裡面似乎有兩個矛盾的部分。你能更具體地描述一下這兩部分的感受嗎?」
    >>轉變後:「一方面,我希望能和同事保持友好關係,因為這對工作的協作很重要。另一方面,我覺得他的行為非常不尊重人,這讓我很難喜歡他。」
  • 模糊自我表達:「你剛才提到‘我們真的很難處理這些辦公室的衝突’,這裡的‘我們’指的是誰?你能用‘我’來表達這段經驗嗎?」
    >>轉變後:「我覺得自己很難處理這些辦公室的衝突,特別是當涉及到情感和個人尊重時。」


統整後的語句:

「我感到很生氣,因為他的評論讓我覺得不被尊重。一方面,我希望能和同事保持友好關係,因為這對工作的協作很重要。另一方面,我覺得他的行為非常不尊重人,這讓我很難喜歡他。我覺得自己很難處理這些衝突,特別是當涉及到情緒和個人尊重時。」

當然這只是為了說明而虛構的例子(請見諒😅),但仔細觀察你一定也會發現那些更活出自我、更對自己真誠的人會比較常使用存在模式、或更有力量的語言。

小結

  • 佛洛姆主張存在模式與擁有模式的人會有不同的語言風格
  • 我認為現在的人也是如此,許多人還多了一個傾向:使用會消融力量的語言
  • 關注自己的語言風格、自我對話時的用詞,有助於自我覺察,也是改變模式的一個小切入點,像是完形治療那樣。


用AI畫圖很好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