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沒有要探討佛洛姆的出版趨勢,更是要分享「初聞涕淚滿衣裳」的心情。
木馬文化《存在的藝術》和方舟文化《不安到受不了時,念念佛洛姆》相繼推出佛洛姆的經典著作和入門書,讓讀者有機會重新認識這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
比起治標不治本的心靈雞湯詩集,能見到心理學家寫給大眾的心理書籍活躍於書市,真的是有種莫名的激動。
佛洛姆的心理學著作,深入淺出,充滿人文關懷和哲學思考。即使過世 40 年,仍然具有實踐價值。這樣的寫作風格或許與他的背景有密切關聯。
佛洛姆出身於傳統的猶太家庭,自小熟悉古代經典。小時候目睹一名美麗藝術家為死去的父親殉情,使他立志要解開人類心理的謎團。
早期學習嚴謹的佛洛伊德學派,後來受到一次世界大戰和希特勒影響,轉向到社會與政治領域的心理學。他認為,人的性格和行為無時無刻不在被塑造,而更為中心的主軸是信念:我是誰?
比起「你很棒」、「這個世界很怎樣,你要怎麼樣」、「無論如何我都會愛你」這種不負責任的甜言蜜語來講,「認識你自己」才是身而為人最重要的事。
佛洛姆的著作,對現代社會具有深刻的批判力。他指出,現代社會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匿名權威等,都對人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
例如,我們常被灌輸「只要有錢就能有幸福的人生」、「買名牌就能換來快樂」、「你要有用才能被喜愛」等謊言。這些謊言讓我們活在矛盾之中,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
此外,佛洛姆認為,一個人是誰,應該由他做什麼、為什麼這麼做來判斷,而不是由他擁有什麼來判斷。因為很大程度上,我們擁有什麼,可能一部分是因為我們希望別人知道我們擁有什麼特質,這些特質透過商品來展現,卻沒有一絲一毫屬於自身。
佛洛姆的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看穿謊言,重新認識自我。他的著作,不僅具有理論價值,也具有實踐意義。他的許多觀點,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困惑,例如:
他不提出簡單的精神標語,而是從源頭剖析,追本溯源,最後重新定義什麼是人。
(目前木馬文化已出版:《愛的藝術》、《聆聽的藝術》、《存在的藝術》、《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聆聽的藝術》、《人類破壞性的剖析》,下半年預計出版的《存有或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