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姆的『存在型』生活模式與『儀式感』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儀式賦予我們生活中的小事以靈魂,使我們的行動充滿意義和神聖感。」~摘自湯瑪斯·摩爾(Thomas Moore)所著《靈魂醫治》(Care of the Soul)一書。

前言

想像一下,在某個普通的午後,當你端起一杯咖啡,四處看看,這一刻突然變得特別起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樣簡單的動作能讓你感到片刻的寧靜和滿足?答案可能就在於一個看似平凡但充滿力量的概念——儀式感。今天,我們來聊聊『儀式感』和『存在型』生活模式之間的深層聯繫,看看它們如何在我們忙碌的生活中創造出意義和連結。

定義與歷史

存在型生活模式(Existential Mode of Living)是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在20世紀中期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和《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中,他認為,隨著工業化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現代社會中的人們越來越感到孤立和無意義,這是一種『異化』現象。異化讓人們失去了與自我、他人以及世界的真實聯繫。佛洛姆強調,通過追求內在的真實自我和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人們可以克服異化,實現真正的存在。自我覺察這種生活模式要求個體保持自我覺察,追求內在的滿足和真正的快樂。它與儀式感(Sense of Ritual)密切相關,因為儀式感賦予了日常行為深層意義和連結感,幫助個體克服現代社會中的異化現象,實現非異化的存在。儀式感在存在型生活中的作用儀式感是一種賦予日常行為深層意義的方式。它可以是傳統節日的慶祝,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習慣,如每天早晨的冥想。這些儀式讓我們在繁忙和碎片化的生活中找到意義和連結,增強存在感。儀式感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保持內在的平衡和穩定。

儀式感的多重功能

首先,儀式感提供了結構和秩序。它像是生活中的固定錨點,讓我們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找到穩定感。例如,每天固定時間的閱讀或運動,可以讓我們在繁忙的日程中找到與自己獨處的時間,幫助重新充電並反思一天的生活。其次,儀式感增強了情感連結。家庭聚餐作為一種儀式,不僅讓家人有機會共度時光,更能增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紐帶。在現代社會,家庭成員常常因工作繁忙而缺乏交流時間,而每週一次的家庭聚餐可以重新建立聯繫,分享生活中的點滴,這正是存在型生活模式的體現。這種儀式感增強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連結,讓每個人都感受到家的溫暖和支持。

個人靜修與內在平靜

個人靜修是一種深具意義的儀式活動。許多人選擇定期參加靜修活動,如冥想營或靜心旅程,來增強自我認識和內在平靜。這些活動通常安排在自然環境中,遠離都市喧囂,參加者通過冥想、瑜伽和靜心練習來沉澱心靈。這種儀式感的活動能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的喧囂中找到內心的安寧。靜修不僅僅是短暫的放鬆,更是一種深層次的自我反思過程。通過這些靜修活動,我們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價值觀,從而更清晰地了解內心需求和真正追求。可以說,在現代生活中,儀式感的價值日益凸顯。它不僅提供結構和秩序,還能增強情感連結,幫助我們找到內在的平靜和安寧。正如知名人類學學家湯瑪斯·摩爾(Thomas Moore)所言:「儀式賦予我們生活中的小事以靈魂,使我們的行動充滿意義和神聖感。」儀式感不僅是存在型生活模式的一部分,也是現代人尋求內在平衡和幸福的重要途徑。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和有意義,幫助我們與自己、他人及世界建立更加真實和深刻的聯繫。無論是通過家庭聚餐增強家庭紐帶,還是通過個人靜修找到內心的安寧,儀式感都在現代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儀式感的多角度探討

從心理學、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等角度來看,儀式感所帶來的意義和價值各有側重。

心理學角度

從心理學角度看,儀式感可以顯著促進心理健康。儀式感提供結構和意義,這在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和壓力時尤為重要。研究表明,參與有意義的儀式活動可以減少焦慮和抑鬱,提升情緒穩定性。儀式活動能給人們一種預期和控制感,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穩定的節奏。例如,每天早晨的冥想或固定的睡前閱讀時間,這些小儀式可以幫助人們緩解壓力,提供心靈的安慰和情感的支撐。

尤其是存在主義心理學(Existential Psychology)特別強調,儀式感是幫助個體面對存在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的一種有效方法,因為它賦予生活穩定性和意義,幫助個體在面對人生重大挑戰和危機時找到支撐和慰藉,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和變化。

社會學角度

從社會學角度看,儀式感能強化社會紐帶,增強群體內的凝聚力和認同感。社會學家認為,儀式是一種集體行為,通過共同的活動和象徵意義將人們聯繫在一起。比如,家庭聚餐、公司團建活動、國家節日慶祝等,這些儀式性活動不僅促進了個體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還強化了群體的整體認同感和歸屬感。儀式感讓個體感到自己是群體的一部分,從而提升了社會的穩定性和凝聚力。

在當今社會,對心靈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關注日益增加,越來越多人重視存在型生活模式的重要性,通過儀式感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例如,近年來興起的「慢生活」運動,希望人們能放慢節奏,通過儀式感和深刻的生活體驗尋找內心的平靜和快樂。

文化角度

在文化研究中,儀式感被視為維持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重要方式。儀式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保持文化的連續性和一致性,這對一個社會或民族尤為重要。儀式活動如節日慶祝、宗教儀式、傳統婚禮等,不僅保存歷史和文化記憶,還在現代社會中賦予個體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參與這些儀式,個體能更好地理解和融入自己所屬的文化群體,從中獲得價值觀的認同和自我實現。

質疑與解答

儘管儀式感在存在型生活模式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有些人會質疑,過分強調儀式感會導致「形式主義」和「刻板化」,從而失去儀式的真正意義。他們擔心,儀式感變成了僅僅是完成某些形式和步驟,而忽略了內在的情感和意圖。這些質疑並非全無道理,但也許忽視了儀式感的真正核心。

這些質疑可能源自於對儀式的誤解,將儀式感簡單地等同於表面的形式和規範,認為只要遵循固定的步驟,就能達到儀式的效果。然而,儀式感的核心在於內在的意圖和情感投入,而非僅僅是外在的形式。當儀式僅僅被視為一種形式,它確實有可能變得刻板化,失去原本的意義和價值。

真正的儀式感

真正的儀式感是有機的、靈活的,並且是與個體和群體的價值觀和文化背景相適應的。這意味著儀式應該根據參與者的需求和情感進行調整,而不是生硬地套用某種固定的模式。例如,家庭聚餐的儀式感可以根據家庭成員的喜好和習慣進行調整,而不必拘泥於某種固定的餐桌禮儀。這樣的儀式感才能夠真正反映參與者的價值和情感,並在其中找到意義和滿足。儀式感的個性化和靈活性為了避免儀式感變得形式主義和刻板化,我們應該注重儀式的靈活性和個性化。

每個人和每個群體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和文化背景,因此儀式感應該能夠反映這些獨特性。這不僅能夠讓儀式更加有意義,還能增強參與者的投入感和認同感。因此,為了解決質疑者提出的問題,我們應該:1. 強調內在意圖和情感投入:

確保儀式感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步驟,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圖。這需要參與者真正理解並投入到儀式中,而不是僅僅完成某些動作。

2. 保持儀式的靈活性:

根據具體情況和需求對儀式進行調整,避免生硬地套用固定模式。這樣可以確保儀式感的真實性和相關性。

3. 注重個性化:

設計和選擇儀式時,考慮到參與者的個性和文化背景,使儀式能夠真正反映他們的價值觀和情感。例如,對於一個多元文化的團隊,可以設計包含不同文化元素的活動,以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對立的生活模式:工具型

存在型生活模式與工具型生活模式(Instrumental Mode of Living)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兩者代表了人們對待生活的不同態度和價值觀。工具型生活模式定義工具型生活模式側重於效率和成果,常忽略個體的內在需求和情感。在這種模式下,生活被看作是一系列任務和目標,個體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其工作成果和外在成就上。工具型生活模式強調速度和效益,追求短期的成功和物質的富足。例如,在職場中,工具型生活模式的人可能會優先考慮如何最快完成任務、如何獲得更高的業績,而不太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

主要衝突

這兩種生活模式之間的主要衝突在於它們對生活意義的不同理解。存在型生活模式關注的是內在意義和存在感,認為生活的真正價值在於內心的滿足和情感的充實。而工具型生活模式則強調外在成就和功利目標,認為生活的價值在於達到具體的目標和獲得外在的成功。存在型生活模式的追求者認為,生活的質量和深度比速度和效益更重要。這種生活態度鼓勵人們在生活中尋找意義,重視與他人的情感聯繫和自我的精神成長。相反,工具型生活模式的追求者可能認為,生活是一場競賽,必須以最快的速度達到目標,實現最大化的效益。這種模式下的人往往忽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和精神健康,長期以往可能導致心理問題和人際關係的疏離。

存在型與工具型的對比,不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態度,也揭示了現代社會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在當今高度競爭和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工具型生活模式似乎成為了一種常態,人們越來越注重效率和成果。然而,這種模式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許多人開始尋求更加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方式。

小結論

存在型生活模式和儀式感的結合,為現代人提供了一種抗衡異化、追求真實存在的生活方式。正如湯瑪斯·摩爾所言,儀式感賦予我們生活以靈魂和意義,使我們能夠在繁忙和無序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儀式感不僅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和有意義,也幫助我們與自己、他人及世界建立更加真實和深刻的聯繫。追求存在型生活模式,是尋求內在平衡和幸福的重要途徑。

#人生幸福探索系列

何謂異化

異化(Alienation)是一個源自社會學和哲學的概念,通常用來描述個體在特定社會結構下失去與自我、他人及周圍世界的真實聯繫,感到孤立和疏離的狀態。異化現象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特別突出,因為工業化和商品化的進程使人們的勞動變得機械化和分工化,個體越來越難以看到自己工作成果的完整性和價值。

異化的主要形式

1. 自我異化:個體感到與自己的內在需求和感受脫節,無法真正了解和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

2. 社會異化:個體與他人和社會的聯繫被削弱,感到孤獨和疏離,缺乏真實的人際關係。

3. 工作異化:勞動者感到自己的工作無意義,成為機器的附庸,無法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4. 自然異化: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被破壞,導致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個體感到與自然脫節。

異化的影響

異化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包括感到無助、失落、抑鬱和焦慮。同時,異化現象也會削弱社會的凝聚力,導致社會矛盾和衝突的增加。因此,理解和克服異化現象是實現個人幸福和社會和諧的重要課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到場力是指個人僅憑其存在就能對周遭環境和他人產生影響的能力,不依賴言語或行動,而是來自於個人的氣場、地位、經驗及與他人的關係。到場力在古代被視為力量和穩定的象徵,在現代企業中,領導者的到場往往會給員工帶來信心和動力,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識。
超級連結者是能讓與他對話的人感受到特別的聯繫感,在團隊合作中也更受歡迎,且更容易達成目標。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發現,超級連結者能夠通過探究型對話、情感型對話和社會型對話,實現與他人的神經同步,從而建立更緊密的人際關係。
職涯輔導中存在諸多「以盲導盲」的現象,這些現象可能對個案的職業生涯造成長遠影響。一些顧問依賴過時經驗或缺乏行業知識,可能導致個案做出不符合實際需求的職業選擇。例如,過分強調個人經驗而忽略行業動態,或因刻板印象提供不適合的建議。
談面試的書我看過很多,我自己也在教如何面試,但作者丁晨琦小姐所寫的《掌握面試主動權的Highlight面試法》這本書,卻讓我驚為天人(我沒有誇張)。這本書中不僅詳細講解了面試的內在邏輯,更提供了一整套創新的面試策略和技巧,對於想要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求職者,這本書絕對是你必讀的一本書。
本文分析了臺灣熟齡求職者在就業市場中面臨的障礙,包括社會文化偏見、技術與能力障礙以及經濟與成本考量。提出熟齡求職者應持續學習、調整薪資預期、展示長期價值、維持健康和體能、展示適應力和創新能力等應對策略,並通過實例展示這些策略的作用。
在捷運車廂中,我們無法拒絕聆聽到別人的故事。這種無意間的聆聽提供了觀察和理解社會多樣面貌的機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公共交通一直是城市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捷運車廂中的故事不僅是城市生活的一個趣味教育資源,也是一種文化滲透。
到場力是指個人僅憑其存在就能對周遭環境和他人產生影響的能力,不依賴言語或行動,而是來自於個人的氣場、地位、經驗及與他人的關係。到場力在古代被視為力量和穩定的象徵,在現代企業中,領導者的到場往往會給員工帶來信心和動力,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識。
超級連結者是能讓與他對話的人感受到特別的聯繫感,在團隊合作中也更受歡迎,且更容易達成目標。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發現,超級連結者能夠通過探究型對話、情感型對話和社會型對話,實現與他人的神經同步,從而建立更緊密的人際關係。
職涯輔導中存在諸多「以盲導盲」的現象,這些現象可能對個案的職業生涯造成長遠影響。一些顧問依賴過時經驗或缺乏行業知識,可能導致個案做出不符合實際需求的職業選擇。例如,過分強調個人經驗而忽略行業動態,或因刻板印象提供不適合的建議。
談面試的書我看過很多,我自己也在教如何面試,但作者丁晨琦小姐所寫的《掌握面試主動權的Highlight面試法》這本書,卻讓我驚為天人(我沒有誇張)。這本書中不僅詳細講解了面試的內在邏輯,更提供了一整套創新的面試策略和技巧,對於想要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求職者,這本書絕對是你必讀的一本書。
本文分析了臺灣熟齡求職者在就業市場中面臨的障礙,包括社會文化偏見、技術與能力障礙以及經濟與成本考量。提出熟齡求職者應持續學習、調整薪資預期、展示長期價值、維持健康和體能、展示適應力和創新能力等應對策略,並通過實例展示這些策略的作用。
在捷運車廂中,我們無法拒絕聆聽到別人的故事。這種無意間的聆聽提供了觀察和理解社會多樣面貌的機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公共交通一直是城市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捷運車廂中的故事不僅是城市生活的一個趣味教育資源,也是一種文化滲透。
本篇參與的主題策展
你每天醒來的時候,都跟自己說什麼呢?「好煩,又要上班」、「要和不喜歡的主管相處8小時,想到就煩」、「今天要開會,糟糕,忘記準備」、「我是不是變胖了」、「今天要吃什麼呢」等等。 秋天到了,對於年初計畫你還記得多少呢? 如同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所有的混亂也都不會是一日結果,一切都是昨日的累積。
這好像是我第一次自我介紹,其實來的有點突然......某天,我剛升上新的年級、新的班級,而我的新班導要我們自我介紹,還要上台,一想到要上台,我就揮身不對勁,開始發抖、臉色發青,同學們一定都覺得我發瘋了,然而同學們對我的第一印象也毀了! 我為了彌補這些事,我努力控制自己不要再那麼傻,做這些事了!後來我
生於台北,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曾任新北市清傳高商校長,現為連清傳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長期推廣閱讀,不遺餘力。 創作文類包括小說、散文、詩,出版《仰望自己的天星》、《春衫猶濕》、《觀音山下的沉思》、《送你一朵花》、《情書永遠不老》……等近二十種。
初次見面,這裡是漫游人間World Roaming喃喃自語的空間。之後也會開始用ig,兩邊會以用不同方式經營,歡迎各位多多指教,互相交流。 喜歡閱讀,嗜書是雜食性。也喜歡玄學、料理、音樂、動漫、運動、寫字,喜歡手寫文字的溫度。是個興趣很廣泛且有十八般武藝,但樣樣不精通的高敏感人。喜歡透過不同視角、轉
你每天醒來的時候,都跟自己說什麼呢?「好煩,又要上班」、「要和不喜歡的主管相處8小時,想到就煩」、「今天要開會,糟糕,忘記準備」、「我是不是變胖了」、「今天要吃什麼呢」等等。 秋天到了,對於年初計畫你還記得多少呢? 如同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所有的混亂也都不會是一日結果,一切都是昨日的累積。
這好像是我第一次自我介紹,其實來的有點突然......某天,我剛升上新的年級、新的班級,而我的新班導要我們自我介紹,還要上台,一想到要上台,我就揮身不對勁,開始發抖、臉色發青,同學們一定都覺得我發瘋了,然而同學們對我的第一印象也毀了! 我為了彌補這些事,我努力控制自己不要再那麼傻,做這些事了!後來我
生於台北,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曾任新北市清傳高商校長,現為連清傳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長期推廣閱讀,不遺餘力。 創作文類包括小說、散文、詩,出版《仰望自己的天星》、《春衫猶濕》、《觀音山下的沉思》、《送你一朵花》、《情書永遠不老》……等近二十種。
初次見面,這裡是漫游人間World Roaming喃喃自語的空間。之後也會開始用ig,兩邊會以用不同方式經營,歡迎各位多多指教,互相交流。 喜歡閱讀,嗜書是雜食性。也喜歡玄學、料理、音樂、動漫、運動、寫字,喜歡手寫文字的溫度。是個興趣很廣泛且有十八般武藝,但樣樣不精通的高敏感人。喜歡透過不同視角、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
今天清明祭祖, 回想前兩天閱讀心理學大師佛洛姆的'逃避自由', 領悟到清明祭祖現代的意義在於'建立連結'. 佛洛姆提到, 人類脫離母親子宮, 失去與母體的連結. 兒童從意識到自己與外在世界的區別, 就開始了發展自我的過程, 一方面抗拒父母,學校和社會給他們的命令, 教導與保護; 但一旦擺脫這些外加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佛洛姆的心理學如何與現代社會對話,幫助我們解開人類心理的謎團,重新認識自我。從他的批判對現代社會的觀察,到對個體心理問題的釐清,佛洛姆的著作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Thumbnail
世界原是一,就連「個體」的概念都不是與生俱來,是透過漫長歲月逐漸形塑而成,是動態演化的過程,隨著不同的政經、文化背景、時空環境而適應出不同的樣貌。
Thumbnail
心理學大師佛洛姆(Erich Fromm)所著的《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之所以能成為世人們百讀不厭的不朽經典,在於其橫跨時間與地域的普遍性,愛,之所以能成為一門藝術,乃是因為它需要學習、打磨與鍛鍊,它是需要培養的一種生活實踐能力。
Thumbnail
愛情,是一輩子的修煉。有些人至死都在追尋,有些人得到過後又失去。你對「愛」的印象是什麼?是求不得的曹植《洛神賦》還是充盈在愛中,克里姆特的《吻》? 不管是哪種。佛洛姆如是說:「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
Thumbnail
生而為人,愛是我們的本能,我們渴望被愛,花了很多時間學習給予愛、接受愛。祝福我們都能在愛中找到自己;並相信自己「值得被愛,能夠去愛」。
Thumbnail
愛的實踐,愛是每個人終極和真實的需要。
Thumbnail
『人可以成為什麼』 對每個人而言,都有一些事情是他最有可能成為的,有一些事情是他絕對不可能成為的。很多人把生命浪費在設法成為他們不能成為的,忽略了他們可能成為的。
Thumbnail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德國古典心理學家,是佛洛伊德以後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論專家之一,不過他除了繼承佛洛伊德之外,更是不停後設/批判佛洛伊德理論的重要人物。佛洛姆著作等身,《愛的藝術》是他的第六本著作,將「愛」作為理論,分析人類「愛」的共同「本質」。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
今天清明祭祖, 回想前兩天閱讀心理學大師佛洛姆的'逃避自由', 領悟到清明祭祖現代的意義在於'建立連結'. 佛洛姆提到, 人類脫離母親子宮, 失去與母體的連結. 兒童從意識到自己與外在世界的區別, 就開始了發展自我的過程, 一方面抗拒父母,學校和社會給他們的命令, 教導與保護; 但一旦擺脫這些外加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佛洛姆的心理學如何與現代社會對話,幫助我們解開人類心理的謎團,重新認識自我。從他的批判對現代社會的觀察,到對個體心理問題的釐清,佛洛姆的著作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Thumbnail
世界原是一,就連「個體」的概念都不是與生俱來,是透過漫長歲月逐漸形塑而成,是動態演化的過程,隨著不同的政經、文化背景、時空環境而適應出不同的樣貌。
Thumbnail
心理學大師佛洛姆(Erich Fromm)所著的《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之所以能成為世人們百讀不厭的不朽經典,在於其橫跨時間與地域的普遍性,愛,之所以能成為一門藝術,乃是因為它需要學習、打磨與鍛鍊,它是需要培養的一種生活實踐能力。
Thumbnail
愛情,是一輩子的修煉。有些人至死都在追尋,有些人得到過後又失去。你對「愛」的印象是什麼?是求不得的曹植《洛神賦》還是充盈在愛中,克里姆特的《吻》? 不管是哪種。佛洛姆如是說:「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
Thumbnail
生而為人,愛是我們的本能,我們渴望被愛,花了很多時間學習給予愛、接受愛。祝福我們都能在愛中找到自己;並相信自己「值得被愛,能夠去愛」。
Thumbnail
愛的實踐,愛是每個人終極和真實的需要。
Thumbnail
『人可以成為什麼』 對每個人而言,都有一些事情是他最有可能成為的,有一些事情是他絕對不可能成為的。很多人把生命浪費在設法成為他們不能成為的,忽略了他們可能成為的。
Thumbnail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德國古典心理學家,是佛洛伊德以後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論專家之一,不過他除了繼承佛洛伊德之外,更是不停後設/批判佛洛伊德理論的重要人物。佛洛姆著作等身,《愛的藝術》是他的第六本著作,將「愛」作為理論,分析人類「愛」的共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