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投票就是民主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沒有能力自發行動、表達一己真正的感受和想法,結果必須對別人和自己呈現虛擬的自我,這正是自卑感和虛弱感的根源」

                                                                                                                        — 佛洛姆


佛洛姆是影響我最深的一位心理學家,相對於大部分的治療師把焦點放在個人內在與家庭,他關注的對象則是我們的社會。讓我最感衝擊的是他對「自由」的論述,正當現代人為了資本主義與民主制度洋洋得意時,佛洛姆在<逃避自由>則提醒了我們,或許人所以為的自由只是種假象,如今輿論取代了權威,人們傾向認同多數人的想法感受,而失去自我;而光是投票也不代表真的民主,因為那只是一種形式。


他是不折不夠的「人本主義者」,認可「個人」的價值超過黨派與國家,事實上唯有社會中唯中的個人能恢復其自主性、擁有自己的感受與思想,並為自己的福祉做打算時,真正的民主也才得以實現。然而從很久以前開始,政黨的宣傳就如同電視廣告,不是訴諸理性,而是訴諸情緒及暗示,透過龐大的造勢與重複呼喊的口號,麻痺了選民的理智,並增強其個人微不足道的感覺。


因此,王志安在夜夜秀的言論是錯的,因為他否認了站在台上、身為立委候選人的陳俊翰律師的自主性,並假設對方只是被政黨利用的棋子並予以同情;王志安是錯的,他不應該模仿身障者來博君一笑。但其他更多部分,王志安是對的,至少他的觀點與佛洛姆一樣,認為民主不該流於煽情與造神,應該將主體性還給選民,並對政策做理性地討論。


王志安所批評的不是某一政黨,而是台灣幾乎所有政黨都走這個套路,如同我聽到有立委理直氣壯地「選舉本來就要煽情,不然怎麼選得上」。我也參加過民眾黨的造勢晚會,身處其中我並沒有感動,而是對於場子裡把柯P偶像化感到驚訝與排斥。


台灣以民主制度為豪,20歲的我人生第一張選票投給阿扁,參與了第一次政黨輪替,然而這1/4個世紀以來,我們的民主真的在進步嗎? 鴨霸的鄉民說,沒選舉權的中國人不懂民主,沒資格評論....好吧,那來聽聽美國的政治學家戴雅門怎麼說,他認為近十年來民粹主義興起,全球的民主正在衰退。


來台灣的演講中戴雅門說到,當一個政體走向專制時,執政者往往會妖魔化反對派、破壞司法獨立、壟斷媒體、限制言論自由,恫嚇商業團體,獨厚效忠的資本家...。這正是為什麼當夜夜秀的事件演變自此讓我感到難過,因為有心人士將王志安與夜夜秀妖魔化,並揚言予以抵制與懲罰,事實上幾乎所有贊助商都撤資了。


我為台灣的民主倒退而難過。


戴雅門說,在社群媒體的浪潮下,更加深了人們兩極化與對立。人總是非黑即白的,難以接受某個犯錯的人其實說的是對的這種弔詭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當我看到Youtue底下有人留言「我支持台灣獨立,但今天我以台灣的民主為恥」時非常驚訝,因為這件事情太容易被當作綠營支持者對王志安的撻伐了。同一時間,我也感到高興,因為這則留言代表支持台灣獨立不等同於支持執政黨,又或者支持執政黨不等同於認可它所有的操作。這則留言體現了個人的主體性。


坦白說,我很猶豫要不要寫這篇文章,我知道多數追蹤我的人都只是對心理諮商感興趣而已,而非要看我對政治高談闊論。但我始終認為,身為一位心理治療者,不去思考社會對個人的影響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如同來諮商的人們難免會提到關於低薪高房價的挫折,以及中共武力犯台的憂慮。


即便如此,我的感覺像開車去撞牆,因為我知道這篇文章可能會惹怒許多人,而我的感覺也正好呼應了佛洛姆所說的,現代人並不如表面上的自由。


最終,我仍寫了這篇短文,一方面希望有助於讀者反思我們所擁有的是怎樣的民主,更重要的是為了我自己,原因如同開頭的引言。


avatar-img
35會員
39內容數
一個治療師的工作隨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方格正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忘了從哪邊看到的(八成又是Yalom那兒),治療關係能再區分為移情、合作同盟以及人與人間的關係這三個層次。而多數時候,我們假裝只有前面兩種關係,也就是治療者是全然專業中立的醫者/分析者/導師之類的腳色。 在更嚴苛的情境下,治療者承認與案主間有較對等的人際的關係甚至會被看成是禁忌、失誤或者是
前陣子有國中生畫了幅「帝王行人過馬路」的諷刺畫得獎,Youtuber Cheap憤怒地撻伐,後來有人把事情扭曲成網紅攻擊國中生,最後流於反智地爭論誰對誰錯。 身為長年關注行人路權的一份子,我懂Cheap的氣憤。有次我帶了一雙兒女過斑馬線,途中一輛汽車迎面而來,我原以為他要停(照法規他應該要停的
前陣子受邀到東吳心理系演講,分享心理師工作的各種可能性。我平時很少拋頭露面,但跟東吳心理系特別有緣,幾年前我也跟學生們分享過,心理師要堅持理想的困難與寶貴之處,當時學生問到「這些跟他們現在有什麼關係呢?」,我後來又寫了篇題為<天下無賊>的文章來回應。 這次也差不多,我藉由解釋心理師的工作生態,
命定論: 人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哲學上有個老問題 — 這世上的一切是否都已註定? 我更喜歡印度神話的說法: 其實這個世界不過是梵天大神的一個夢境,而我們只不過是活在其中罷了。兩者共通之處在於,自由意志其實充其量只是人的一種掌握感,我們會做出什麼選擇,其實老早就註定好了。 科學家們竭盡一生所探
「我想要之後到一個沒有人欺負我的小學」  聽到小犬睡前忽然這麼說,我們才知道中班的他時常被一個大班的孩子欺負,有時候是直接打臉,有時候是故意把玩具拿得高高的,讓他拿不到,其實這不是第一次了,只是他很久沒提了,我們以為情況有所改善,不僅看來並非如此,而且小犬這麼長一段時間,什麼都沒有說。
我們正處於人設崩塌的時代。在訊息流通量逐漸失速的現在,要呈現一個平面完美的形象是越來越難了。我很難描述對於那些被打倒的偶像的感覺,混雜了同情的同時,也有種親切感,原來偶像也是泥巴做的,大家都是在泥坑裡打滾的普通人嘛。 啊,或許我也有點害怕,哪天也會爆出方格正心理師的表裡不一,畢竟這不是沒發生過
忘了從哪邊看到的(八成又是Yalom那兒),治療關係能再區分為移情、合作同盟以及人與人間的關係這三個層次。而多數時候,我們假裝只有前面兩種關係,也就是治療者是全然專業中立的醫者/分析者/導師之類的腳色。 在更嚴苛的情境下,治療者承認與案主間有較對等的人際的關係甚至會被看成是禁忌、失誤或者是
前陣子有國中生畫了幅「帝王行人過馬路」的諷刺畫得獎,Youtuber Cheap憤怒地撻伐,後來有人把事情扭曲成網紅攻擊國中生,最後流於反智地爭論誰對誰錯。 身為長年關注行人路權的一份子,我懂Cheap的氣憤。有次我帶了一雙兒女過斑馬線,途中一輛汽車迎面而來,我原以為他要停(照法規他應該要停的
前陣子受邀到東吳心理系演講,分享心理師工作的各種可能性。我平時很少拋頭露面,但跟東吳心理系特別有緣,幾年前我也跟學生們分享過,心理師要堅持理想的困難與寶貴之處,當時學生問到「這些跟他們現在有什麼關係呢?」,我後來又寫了篇題為<天下無賊>的文章來回應。 這次也差不多,我藉由解釋心理師的工作生態,
命定論: 人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哲學上有個老問題 — 這世上的一切是否都已註定? 我更喜歡印度神話的說法: 其實這個世界不過是梵天大神的一個夢境,而我們只不過是活在其中罷了。兩者共通之處在於,自由意志其實充其量只是人的一種掌握感,我們會做出什麼選擇,其實老早就註定好了。 科學家們竭盡一生所探
「我想要之後到一個沒有人欺負我的小學」  聽到小犬睡前忽然這麼說,我們才知道中班的他時常被一個大班的孩子欺負,有時候是直接打臉,有時候是故意把玩具拿得高高的,讓他拿不到,其實這不是第一次了,只是他很久沒提了,我們以為情況有所改善,不僅看來並非如此,而且小犬這麼長一段時間,什麼都沒有說。
我們正處於人設崩塌的時代。在訊息流通量逐漸失速的現在,要呈現一個平面完美的形象是越來越難了。我很難描述對於那些被打倒的偶像的感覺,混雜了同情的同時,也有種親切感,原來偶像也是泥巴做的,大家都是在泥坑裡打滾的普通人嘛。 啊,或許我也有點害怕,哪天也會爆出方格正心理師的表裡不一,畢竟這不是沒發生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人生的悲哀就是,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卻是我自己造成的。 被幻影迷住了自己,冀望不同的靈魂能專屬於自己。 過去的深淵無非就是淬鍊的過程,自己只是世間的塵埃, 希望都有足夠的勇氣.智慧.高度,去承受命運裡不同的轉折。 不該糾結於過去的種種,所謂的遺憾.傷痛,也許是種蛻變過程, 離開的人,意味著
Thumbnail
能動性就是從被動到主動,掌控人生的關鍵能力。當我們面對困境時,選擇並採取行動,就能打破現狀,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從每天的小步驟開始,完成小目標,逐步累積信心,我們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有能力。即使犯錯,也別害怕,因為試錯是進步的基礎。相信自己、勇於選擇、主動行動,未來會因為今天的努力而不同。
我以前喜歡寫文章,那是一種情緒的宣洩。後來不寫了,因為想寫給別人看,又不想給別人看。年輕時寫過兩篇小說,都是在很累很辛苦的時候寫的!那時候堅持下去的唯一信念就是:寫文章是唯一一件我不用透過別人,憑自己的堅持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所以我堅持,再累也把文章寫完。 出社會後,想做的事情很多,但是能力很小
Thumbnail
退休公教人員權益受損,如何提升自身政治實力與影響力?本文以歷史故事闡述弱勢族群的困境與自處之道,並提出四點建議:建立政治人脈、積極傳播正面資訊、提升自身信心、廣結善緣。
Thumbnail
創造性是人人都可以擁有的一個態度,除非他有心理和情感的障礙。(佛諾姆) 人類的存在的弔詭在於,人既渴望親密關係而又追求獨立,既想和他人結合又想要保存自身的獨特性和特殊性。(佛諾姆) 我們沒有公開的權威,卻有匿名的權威,表現在充滿情緒性的期待上,而非明白表示的命令。
Thumbnail
一個人必須有批判性,才能看見表象背後的事物。(佛諾姆) 佛諾姆在一九五六年完成愛的藝術,呼籲人們會到自身人格的重塑,完整自我,成為一個有創造力取向的人,積極打磨自己愛人的能力。具有社會學家、心理治療及精神分析專家等多重身分的佛諾姆,更在他精神分析的專業領域,強化關於愛的實踐的深化。聆聽的藝術就紀錄
Thumbnail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佛洛姆) 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認為佛洛姆同時是社會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精神分析家、經濟學家和人類學家,也是人類生命的鍾愛者、詩人和先知。一九五六年,佛洛姆出版了愛的藝術,他是當時第一個認為「愛」和「愛的能力」是值得談的學者。這
Thumbnail
佛洛姆在《To Have or To Be》一書中深入探討了「擁有模式」和「存在模式」之間的區別,並指出我們所選擇的模式也會展現在語言的使用上。這篇文章將探討語言如何反映我們的生活模式,並談及完形治療如何從當事人的語句看出端倪、協助當事人通過改變語言來促進自我覺察和內在整合。
Thumbnail
佛洛姆認為現代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的影響)導致人們對佔有和控制的迷戀而逃避了存在。 本文討論了佛洛姆的擁有與存在理論,闡述了擁有模式和存在模式的差異,以及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對於擁有模式的偏好。
「沒有能力自發行動、表達一己真正的感受和想法,結果必須對別人和自己呈現虛擬的自我,這正是自卑感和虛弱感的根源」                                                                                              
人生的悲哀就是,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卻是我自己造成的。 被幻影迷住了自己,冀望不同的靈魂能專屬於自己。 過去的深淵無非就是淬鍊的過程,自己只是世間的塵埃, 希望都有足夠的勇氣.智慧.高度,去承受命運裡不同的轉折。 不該糾結於過去的種種,所謂的遺憾.傷痛,也許是種蛻變過程, 離開的人,意味著
Thumbnail
能動性就是從被動到主動,掌控人生的關鍵能力。當我們面對困境時,選擇並採取行動,就能打破現狀,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從每天的小步驟開始,完成小目標,逐步累積信心,我們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有能力。即使犯錯,也別害怕,因為試錯是進步的基礎。相信自己、勇於選擇、主動行動,未來會因為今天的努力而不同。
我以前喜歡寫文章,那是一種情緒的宣洩。後來不寫了,因為想寫給別人看,又不想給別人看。年輕時寫過兩篇小說,都是在很累很辛苦的時候寫的!那時候堅持下去的唯一信念就是:寫文章是唯一一件我不用透過別人,憑自己的堅持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所以我堅持,再累也把文章寫完。 出社會後,想做的事情很多,但是能力很小
Thumbnail
退休公教人員權益受損,如何提升自身政治實力與影響力?本文以歷史故事闡述弱勢族群的困境與自處之道,並提出四點建議:建立政治人脈、積極傳播正面資訊、提升自身信心、廣結善緣。
Thumbnail
創造性是人人都可以擁有的一個態度,除非他有心理和情感的障礙。(佛諾姆) 人類的存在的弔詭在於,人既渴望親密關係而又追求獨立,既想和他人結合又想要保存自身的獨特性和特殊性。(佛諾姆) 我們沒有公開的權威,卻有匿名的權威,表現在充滿情緒性的期待上,而非明白表示的命令。
Thumbnail
一個人必須有批判性,才能看見表象背後的事物。(佛諾姆) 佛諾姆在一九五六年完成愛的藝術,呼籲人們會到自身人格的重塑,完整自我,成為一個有創造力取向的人,積極打磨自己愛人的能力。具有社會學家、心理治療及精神分析專家等多重身分的佛諾姆,更在他精神分析的專業領域,強化關於愛的實踐的深化。聆聽的藝術就紀錄
Thumbnail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佛洛姆) 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認為佛洛姆同時是社會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精神分析家、經濟學家和人類學家,也是人類生命的鍾愛者、詩人和先知。一九五六年,佛洛姆出版了愛的藝術,他是當時第一個認為「愛」和「愛的能力」是值得談的學者。這
Thumbnail
佛洛姆在《To Have or To Be》一書中深入探討了「擁有模式」和「存在模式」之間的區別,並指出我們所選擇的模式也會展現在語言的使用上。這篇文章將探討語言如何反映我們的生活模式,並談及完形治療如何從當事人的語句看出端倪、協助當事人通過改變語言來促進自我覺察和內在整合。
Thumbnail
佛洛姆認為現代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的影響)導致人們對佔有和控制的迷戀而逃避了存在。 本文討論了佛洛姆的擁有與存在理論,闡述了擁有模式和存在模式的差異,以及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對於擁有模式的偏好。
「沒有能力自發行動、表達一己真正的感受和想法,結果必須對別人和自己呈現虛擬的自我,這正是自卑感和虛弱感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