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1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馬太鞍溼地裡的巴拉告

「等一下他如果真的從竹筒裡抓出鱸鰻的話,那就真的是演太大了,要扣分!」

在池子裡的超級解說員唱作俱佳示範著馬拉告的用法時,站在旁邊的評審委員偷偷的咬耳朵。這是第三屆金牌農村評選的最後一站,十多個評審花了十多天現地訪查全國最後進入決選的二十二個農村。

居住在花蓮馬太鞍濕地的阿美族人,有一種獨特的捕魚方式,他們在濕地裡蓋魚屋,營造一個讓各種不同魚類喜歡居住的家,當這個魚屋裡的魚越來越多時,只要拿魚網到這裡抓魚就可以了,不必辛苦的出海也不必釣魚。

他們稱為「巴拉告」的魚屋有三層,底層是中空的大竹子,喜歡晚上出來活動的魚會住在這裡,比如喜歡泥巴的鰻魚、土虱、鱔魚或泥鰍等。中層用許多細樹枝填充,讓大於進不去,但是小魚小蝦可以躲在樹枝縫隙裡。在巴拉告的最上層放上許多水生植物或大片的葉子、吳郭魚、鯽魚這類較大隻的魚會在這裡活動,這些葉子是讓牠們躲避水鳥的捕捉。

這種獨特的捕魚方式也被編入康軒的國文課本課文中,這表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小學生會在上課時讀到,並且因此認識馬太鞍濕地以及巴拉告,這也是他們深引以為傲。

目前出版中小學教科書的主要有三家,康軒、翰林跟南一,每個版本選的文章雖然不同,但是都有一定的邏輯,並不是我早先以為的,隨意挑選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文章編輯成書。

我前幾年才知道,雖然開放民間編輯教科書已二十多年(不像我們以前讀的都是國立編譯館發行的全國統一版),但是每個版本還是必須經過教育部的國家教育研究院冗長程序的逐字逐頁審查,而且教科書的每一冊與每一冊之間,每個課文與課文順序,也都是有一定的想法。

我是在第四篇文章被選入當課文時才發現,因為出版社編輯看到我寫的「看新聞學思考」這本書,邀約我寫一篇相關的文章放在小學四年級的課文裡,嚇了我一跳,認為那本書的主題我是寫給高中以上的學生看的,怎麼會變成給小學四年級呢?

編輯說,因為小學四年級的課文需要有關於媒體識讀的文章。

因此,我才知道,原來國文教科書是有主題有段落有節奏的。後來翰林出版社編輯邀約,指定我寫一篇有關石虎的文章放在小四的課文裡,我就不那麼訝異了。

不過,把小一到小六的十二冊國語課本一次看完,倒是最近的事,因為康軒出版社的編輯邀約,希望我能寫一篇放在六年級下學期最後一課,在即將邁入國中前,給孩子的祝福與勉勵。

這個有點模糊的邀約實在不知該從何下手,於是就麻煩出版社寄來全套的國語課本,我希望能從中得到一些靈感。

仔細地翻過每一頁,覺得課本其實編得還不錯,原來三年級的課文除了有馬太鞍的巴拉告之外,還有介紹淡水小鎮跟安平古堡。(課本以三課的課文為一主題單元,每學期有四單元,共十二課)。

一年級的課文有陪媽媽回家鄉越南,也有介紹新埔的柿餅跟台南的黑面琵鷺。

看完這十二本課本,其實也學到很多東西,而且編排生動有趣,跟想像中的教科書很不一樣。

居住在花蓮馬太鞍濕地的阿美族人,有一種獨特的捕魚方式,他們在濕地裡蓋魚屋,營造一個讓各種不同魚類喜歡居住的家,當這個魚屋裡的魚越來越多時,只要拿魚網到這裡抓魚就可以了,不必辛苦的出海也不必釣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