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找著內心深處的平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可能錯了》第二章 成功,但不快樂 (摘錄)

但這全是憑我的意志力與自律辦到的。

我仍然是裝腔作勢,依舊假裝自己對經濟有興趣。這樣能夠撐住一時,但我們都知道,總有一天,單憑自律是不夠的。我們內心的更深層處,需要從工作和自己每天做的事當中獲得激勵與滋養。這種養分難以藉由成就獲得。但它可以來自和你共事的人建立歸屬感、感覺自己的工作有意義,以及能貢獻自己的才能。

《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其中一個觀點是:人心中的寧靜、平和、安住,不會被一直潛伏的念頭擾亂---這是寶貴的,值得獲得重視。它是一份禮物。

我想要的平靜方式,可不是那種抽象​、充滿宗教色彩或神秘主義的---我要的就只是一週或一個月平靜期的放鬆。這就足以讓我和各種奔流的思緒保持一點距離,而不至於淪落到現在這樣瘋狂地想突破困境。胸口的緊悶稍微緩解,那些焦慮思緒之間的暫停時間變長了,也比較容易有那種單純的臨在感。

有時焦慮來自於沒有短暫的放空和重整

書中提的「裝腔作勢」也可以形容「故作鎮定」。故作鎮定除了外表給人有把握的感覺,此外也能避免被輕視,因為社會不存在處處有溫情,而這也導致內心更渴望能有平靜的時刻,渴望撫平時刻逞強的內心。

《我可能錯了》第三章 多呼吸,少思考 (摘錄)

我想更了解內心那個睿智的聲音在說什麼。

如何放下拖累你的一連串念頭呢?你需要將注意力轉移到別處。這些念頭唯一的養分來源。就是你的注意力。...注意力每次只要一溜走,我們遲早都會發現。那我們能做的,就只是留意了這種情況(再一次)發生了,而不是責備自己或評估成功的程度。

有時,你只是需要多一點練習。

因為依但我們對這種能力忽略或完全失去興趣,最後就會受到那些根深柢固的習慣性行為、模式與念頭擺佈。可以說,它會牽著我們的鼻子走。我們就會一直在同一個迴圈中兜兜轉轉。這不是自由,也不是尊嚴。

覺察後不下評論,平靜地拉回自己的注意力

讀完第三章讓我想到聖經羅馬書8章6:「因為心思置於肉體,就是死;心思置於靈,乃是生命平安。」也想到《內心對話的力量》提到的「批判之聲」、「內在的小孩」。

很多時候我們懂得平靜的力量與專注當下的重要,但腦海內的聲音與心靈深處的小孩時不時會出現。我們會有徬徨的時候,但放下一切思緒,不為現實做任何計畫打算時,宇宙那看不見的力量便會出現並引領我們,聽起來似乎很玄充滿神秘色彩,不過經歷過的人會知道。

《我可能錯了》第五章 初探寺院 (摘錄)

我喜歡和已經開始探索內在的人相處的原因就在於,他們已經發現自己大腦的紊亂,進而和自己、念頭保持距離。這必然讓他們更謙虛。而且,和這些不會老是自視甚高、把自己的信念看得很重的人相處,也會讓人神清氣爽。

我的注意力沒有完全集中,你的注意力也沒有完全集中。我不是百分之百理性,你也不是百分之百理性。我偶爾會不由自主地想到瘋狂的事,你也是。我對某些事情會有很離譜的情緒反應,你也一樣。

每個人都有煩惱,我會失常,你也會失常

人無法時刻保持完美,事情總有出錯的時候,這時趕緊調整心態,再次回到正軌,相信事情可以順利完成,只要方向不變、心境保持專注、不被念頭擺佈,任何事情就可以再出發。

宇老觀景台

宇老觀景台


avatar-img
4會員
1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雨傘小角落 的其他內容
《我可能錯了》第一章 覺察
《我可能錯了》第一章 覺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內在限制性信念,就是一種存在於我們在心裡面的壞習慣, 會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聰明、不值得成功,或者害怕失敗。 這樣的思考習慣,可能來自我們的過去經歷,或者別人的影響, 會妨礙我們,實現自己的目標和夢想。
Thumbnail
即使外在沒有變化,我們仍然可以積極地做些什麼, 最起碼可以專注自身,穩定情緒,照顧自己的需要,改善內心狀態,切換觀看的角度與方式, 透過自我反思,做出調整與改變, 而信任和紀律,是邁向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作者緩緩透過生命的歷程-商界優秀經濟學家、森林僧人、還俗,到書本尾聲家人病逝與自身病痛,一點一點地帶領讀者跟隨作者的人生體驗,一起經歷智慧慢慢覺醒與內心逐漸坦然的旅程。 雖然不見得事事如預期般美好,但我們可以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 因為自己最原始的念頭,可能錯了。
Thumbnail
文章提及面對未知時的煩躁和不安,以及對他人成功的羨慕和自我懷疑。透過書寫,作者解開了內心的鬱結,認識到自己缺乏對自己的信任,並準備挑戰自己,相信自己。文章中反映了很多人內心的掙扎,能夠引起共鳴。
Thumbnail
在探討自律與自制力中,我們發現了許多關於心智與行為之間微妙關係的啟示。首先,我們必須面對自己的挫折與失敗,並學會以寬恕的態度對待自己,而非陷入無盡的罪惡感之中。當我們認識到失敗時,自我批判的聲音若隨之而來,我們便應該學會對自己給予信任、安慰、鼓勵和寬容,就如同我們對待朋友或學生一般…
Thumbnail
追求更好生活,愈努力就愈虛度時光,始終未找到原因。與其總自我探問,不如找到能給解答的人。想解決困擾、迎向美好人生境地,諮詢後開啟人生巔峰,幫助自我實現與成就感。
Thumbnail
內在限制性信念,就是一種存在於我們在心裡面的壞習慣, 會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聰明、不值得成功,或者害怕失敗。 這樣的思考習慣,可能來自我們的過去經歷,或者別人的影響, 會妨礙我們,實現自己的目標和夢想。
Thumbnail
即使外在沒有變化,我們仍然可以積極地做些什麼, 最起碼可以專注自身,穩定情緒,照顧自己的需要,改善內心狀態,切換觀看的角度與方式, 透過自我反思,做出調整與改變, 而信任和紀律,是邁向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作者緩緩透過生命的歷程-商界優秀經濟學家、森林僧人、還俗,到書本尾聲家人病逝與自身病痛,一點一點地帶領讀者跟隨作者的人生體驗,一起經歷智慧慢慢覺醒與內心逐漸坦然的旅程。 雖然不見得事事如預期般美好,但我們可以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 因為自己最原始的念頭,可能錯了。
Thumbnail
文章提及面對未知時的煩躁和不安,以及對他人成功的羨慕和自我懷疑。透過書寫,作者解開了內心的鬱結,認識到自己缺乏對自己的信任,並準備挑戰自己,相信自己。文章中反映了很多人內心的掙扎,能夠引起共鳴。
Thumbnail
在探討自律與自制力中,我們發現了許多關於心智與行為之間微妙關係的啟示。首先,我們必須面對自己的挫折與失敗,並學會以寬恕的態度對待自己,而非陷入無盡的罪惡感之中。當我們認識到失敗時,自我批判的聲音若隨之而來,我們便應該學會對自己給予信任、安慰、鼓勵和寬容,就如同我們對待朋友或學生一般…
Thumbnail
追求更好生活,愈努力就愈虛度時光,始終未找到原因。與其總自我探問,不如找到能給解答的人。想解決困擾、迎向美好人生境地,諮詢後開啟人生巔峰,幫助自我實現與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