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3|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古騰堡的學徒(Gutenberg’s Apprentice)》

艾禮思.克莉斯蒂(Alix Christie)為作家、資深記者與專業印刷師,她從 16 歲踏入活字印刷工坊當學徒,向祖父習藝,至今仍深愛這門傳統工法之美,並擁有一部 1910 年產的 Chandler & Price 活字印刷機。《古騰堡的學徒》是她的小說首作,還原了「古騰堡聖經」不可思議的印製過程,在愛書人之間引起熱烈討論,榮登美國獨立書商協會排行榜,並獲《出版人周刊》選為年度十大歷史小說。書評讚譽:「無論是印刷技術或時代背景的描寫,都展現了作者身為印刷職人的精準度。」
《古騰堡的學徒(Gutenberg’s Apprentice)》(2015)

《古騰堡的學徒(Gutenberg’s Apprentice)》(2015)

若不是近期養成了每個月固定去圖書館還書再借書的習慣,這輩子很可能就會錯過這本已經絕版的好書。這本書是繼二月《我當黑幫老大的一天》之後,值得列為年度推薦的作品。

15 世紀發明印刷術的古騰堡,在 2001 年獲選為「千禧年風雲人物」,然而有學者卻質疑古騰堡或許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偉大。

作者為了釐清背後的真實故事,憑藉著曾在活字印刷工坊當過學徒的經驗,以及對印刷術的熱情,作者在五年內訪談了多位研究傳統印刷術的學者,同時研讀了許多史料書籍與研究。在史實的基礎之上,以想像力刻畫人物的性格,填補時間的空白,將散落的史料串連成完整的故事情節,讓讀者如臨現場般,親身參與了整個活字印刷發明的顛簸過程。

推薦這本書給對歷史或創業題材有興趣、以及單純愛書的讀者,非常值得一讀。

背景

十五世紀中期,歐洲出版的書籍都是由專門的手抄員一字一字抄寫,品質參差不齊,價格卻居高不下。古騰堡從 1450 年開始,嘗試想將他所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落地歐洲,藉此提高書籍內容品質的穩定度,同時降低製作書籍的時間和人力成本。歷經了幾番波折,古騰堡最終選定了不受地區或階級的限制、人人都能接受的聖經作為其印刷處女出版作品。

當時古騰堡印製的聖經版本分為兩卷,總計超過 1200 頁,每頁上有 42 行,也被稱為 42 行聖經。以德國美因茲(Mainz)為據點,在印刷工坊將近 20 人的日夜趕工,終於在 1454 年底完成 180 本的聖經印刷,並在當時最宏大的法蘭克福市集首度亮相販售,旋即引起各方關注。當時印製的 180 本聖經中,有 48 本流傳至今,有些甚至保存完整。在 1987 年的一場拍賣會上,古騰堡聖經的單本成交價高達 5400 萬美元。

美因茲後來因為公會與總主教的衝突引發戰爭,最後由總主教勝出,剷除了公會的權力和市議會的統治權,將原本自由的城市劃為教區領地。許多市民失去了家和工作,古騰堡印刷工坊的工匠也未獲倖免,逃往世界各地,卻因此促進了印刷術在各地傳播發展,形成了 1450 - 1500 年間的印刷術搖籃期(incunabula),進而推動了往後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時代、科學革命等重大的歷史事件。

印刷工坊的創業

後世的文獻大多都是記錄古騰堡為歐洲活字印刷的發明人,事實上這項發明並不是由他一個人所完成的。一項新的發明和創業,不只需要龐大的資金,還需要有關鍵的技術支援。古騰堡或許是第一個想到活字印刷的創新構想,但是實際打造出這項發明的,不得不歸功於他的兩位重要夥伴。

第一位夥伴是約翰尼斯.法斯特(Johann Fust),他是當時美因茲地區具有威望的商人,供給了古騰堡印刷工坊營運所需的龐大資金。雖然古騰堡家族曾是貴族,但是因為家族與教會之間衝突不斷,在當時家境已經大不如前。為了展開活字印刷術的事業,工坊裡不只需要建構大型的印刷設備,還需要添購印刷所需的金屬、紙張、墨水等原料,還得雇用專業的金匠與工匠進行作業。法斯特被這項創新的潛力所吸引,在最一開始就投入了 800 枚金幣,在當時足以買下八棟房子或是好幾座農莊。隨著工坊不斷試誤以及擴大規模,在最後聖經付梓之際,投入的資金甚至高達了 5,500 枚金幣。

第二位夥伴是彼得.薛佛(Peter Schoeffer),法斯特的養子,也是故事的主角 — 古騰堡的學徒。加入古騰堡的印刷事業前,彼得正在法國巴黎索邦神學院,朝著成為世界頂端的抄寫員的理想邁進。因為一封突如其來的信件,被法斯特召回美因茲,只為了說服他協助古騰堡的工坊,並且負責監工印刷進度。起初,彼得看到這項與抄寫藝術背道而馳、毫無生機的冰冷印刷技術,心中萌生的感受是對抄寫專業的羞辱,甚至是褻瀆上帝的行為。到後來,彼得融合了他的抄寫知識,改良了鉛字字型和製程,並且提出整齊的書頁排版方案,也讓彼得漸漸看見鉛字生硬外表之下的藝術美感。最後甚至一肩扛起整個工坊的運作,頂住各方的壓力,像是教會對這項技術利益的覬覦、鄂圖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的戰爭恐懼等等,完成了 180 本聖經的印刷。

歐洲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古騰堡、法斯特以及彼得,三者缺一不可。現今有一部分的圖書館將他們三人同列名為古騰堡聖經的印刷師,可惜的是多數的還是只歸譽給古騰堡一人。

創業者的偏執

雖然古騰堡在技術上算不上頂尖,但是身為創辦人以及精神領袖的角色,他對這項創新的使命與偏執,確實為工坊勾勒出一幅令人想望的願景。儘管如此,他的古怪易怒的性格、不受控制的瘋狂行動,以及對待夥伴冷酷無情的態度,還是讓工坊的眾人吃盡了不少苦頭。

古騰堡的創業初衷其實很單純,他認為自己的人生不同於其他人,就像是上帝賦予給他的一種使命。著迷於由一化多的概念,古騰堡夢想能夠創造出不斷複製的東西,而且必須是每個靈魂都需要的東西,不能太珍貴。

他曾因為經營朝聖鏡事業失敗而一無所有,也曾天馬行空地想過製造印有祈禱文的錫罐、誦經用的手鈴等等。最後,人們必須閱讀的想法竄進了他的腦中,讓他開始思考什麼樣的書是每個人都需要閱讀的。

儘管之後印刷工坊慢慢上了軌道,隨著時程不斷延後,資金捉襟見肘的焦慮,古騰堡甘願冒著印刷工坊被教會盯上的風險,私下印製教區活動的手冊販賣,甚至還提議為教會印製贖罪卷,無所不用其極地想增加工坊的收入,而工坊總是事後才知道他又做了什麼失控的事情。

古騰堡只顧得自己自尊的性格,鉛字的工藝、字行的排版、印刷的工匠,在他眼中,一切都微不足道。但是彼得也不得不承認,他拒絕妥協的堅持、設計新機器的能力,以及愛招搖撞騙讓別人掏出荷包的天賦,確實是最後成功的關鍵。

有時候我們眼中錯誤的一步,是為了大局。

歷史大多時候只選擇記住少數的英雄偉人,他們確實影響了世界,但是他們的影響力或許並不如我們想像中般神話,因為一個偉大的發明和事業,從來都不是單靠一人的力量就能打造出來的。令人惋惜的是,這些被後世傳頌的人物,散發著過於刺眼的光芒,在周圍投射出陰影,讓在一旁為了相同理想而奮鬥的無名英雄,不被人所見。

最後,分享作者在第一次拿到古騰堡聖經複本時,內心的觸動:

2009 年 7 月,印刷史權威學者保羅.尼達姆(Paul Needham)輕描淡寫地將一本「古騰堡聖經」普林斯頓版複本放入我手中,那是寫作過程中最美好的一刻。這部印刷書籍的工藝水準令人驚艷,墨跡濃密,彷彿前一天剛剛印好。我在一頁頁巨大的版面上,感受到那些職人的精神在流動。身為印刷師,我將手指拂過牛皮紙頁的字母印痕。身為作家,我希望自己能述說這個不凡的故事,藉此在我們疏離、電子化的時代中,重新肯定紙本書的價值。

延伸閱讀

  • 《編舟記》(2022)by 三浦紫苑
    • 讀完《古騰堡的學徒》後,讓我想起之前讀過的這本書。《編舟記》講述的是字典編纂成冊的過程,從沒想過小時候學字時所用的字典,背後卻是由許多人的用心與細心所累積而成的。
  • 《玫瑰的名字(IL NOME DELLA ROSA)》(2014)by Umberto Eco
    • 生活在現代的作家,要將中世紀的場景鉅細彌遺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是非常困難的挑戰,不只需要兼顧史實,還需要不過於突兀的想像力來串連故事情節。《古騰堡的學徒》和《玫瑰的名字》都精彩地達成了這個目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