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時代,我們留下的一切逐漸習慣儲存於編碼中,而越來越少在身體經驗裡。
在科技繁榮的指引下,我們如何自處? 在複雜、快速交錯的網路之下,我們還殘存多少感知?
這時代逐漸減少給自身與孩子體驗的空間,體驗需要特地找個時間空間,不再像過去接觸自然的日常。保持日常節奏的重要性也越來越被忽視。在許多家庭中,也不再存在一起吃飯這樣的日常,必須在忙碌完成後,特地去執行,甚至一年一度的節慶節奏也越來越少去體驗。我們透過節慶準備的過程,體驗大自然或歷史的活躍再現與寧靜,是以身體體驗的方式,去理解大自然或歷史的發生。若節慶或儀式逐漸消失於生活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己被「溫暖」融入的體驗也隨之消失。
忙碌毫無節奏或缺乏自然體驗的生活方式,使我們失去與⾃身生命力的連結,我們在體驗上變得貧窮,進而使我們失去了對自己、他人、環境的信任。當我們越來越少與內在連結,感官知覺被削弱、經驗匱乏、缺乏熱情、同理心,將使我們對人生感到迷惘,我們就越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
我在演講或治療中,常舉一個例子:一位流浪漢出生於富人家庭,父母一年有10個月都在國外工作,小時候都是由管家陪伴。長期只有物質滿足,缺乏情感連結的情況下,長大後的他,在人際、親密關係中經常遭遇挫折,最後他選擇一個安全,不會再次觸碰痛苦的生活方式。
有時候,成癮能立即解決因心理匱乏、失去連結而產生的痛苦。如藥物成癮,毒品能釋放人體器官的生命力,讓我們獲得感官體驗。這個過程,我們再次體驗許多色彩、形狀、聲音或其他的感知出現,暫時解決了我們內心的空虛。
但我們也不是要抵制科技,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於1914年曾說:「如果說我們應該抵制科技對現代生活帶來的影響,保護自己免受阿里曼(Ahriman)的侵害,甚至與現代生活隔絕,那將是最嚴重的錯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精神上的怯懦。真正的辦法是讓靈魂的力量變得強大,使之能經得起現代生活的考驗。」 而米迦勒的精神,使我們靈魂的力量能與阿里曼抗衡。史代納生前幾個月,在〈米迦勒時代的黎明〉(註)曾提出意識如何發展及其阻礙,重點在精神性思考與心魂的道路上,保持覺察與一致性。
我們可以看到成癮是一種與自我分離的痛苦經驗,人智學透過三個系統、四層身體解釋成癮的分離狀態及三個七年階段預防成癮。
三元指位於頭部的神經感覺系統,位於身體軀幹的節律系統,包括呼吸、血液循環、消化系統等活動,最後是四肢的代謝、運動系統。當然,不是神經感覺系統只存在頭部。它主要在頭部,但它延伸到整個有機體。同樣地,節律系統向上與向下延伸到整個有機體。代謝-肢體系統同樣也充滿整個有機體。其中,神經感覺系統與代謝肢體系統是完全兩個相反作用的系統,一方強勢,會帶來個體不適應症狀或行為。因此,中間的節律系統就在兩者間促進平衡與連結一致。
節律系統具有平衡的能力,但神經感覺系統也能延伸至末端身體部位,代謝運動系統也能流入核心,讓身體形成不同於平衡的品質,即連貫性。保持平衡外,連貫性更能強化身心一致的狀態,而這需要長期的身體經驗練習。
無論是什麼樣的癮,在癮之前,這三者的連結是破裂的,或是只著重在某一種系統的運作,如過度使用思考但失去生命力。如對於毒癮者的動機,他們描述當使用毒品時,會對現實有充實的體驗,感覺到在關係中的溫暖、被接納或出現宗教、精神性的體驗。這樣的描述,也透露了他們在現實世界的經驗中,是感到冷漠與缺乏連結的。
不同毒品,促使在不同系統的運作。如下:
這邊以藥物為例,因為藥物的使用更能看到成癮是如何影響三元或四體。
透過藥物的融入,每一種都有其作用在有機體的方式,共同點是促進體驗的發生且都是幻覺。然而這是一種強迫發生,而不是自然或個人努力所發生的,使得想要再次得到該體驗就必須使用藥物。
人類生命本質分別由:物質身(Physical Body)、 乙太身(Etheric Body)、星芒身(Astral Body)、自我(Ego)等組成,這邊的Ego與心理學所提到的不同。
自我出現前,人類如動物般,乙太身僅具成長與繁殖,星芒身僅是對刺激的本能反應,如慾望。自我出現後,使人類追求精神世界並具有轉化其他體的能力,其能轉化昇華乙太與星芒。
乙太身,在自我運作下,人們才能檢視自己的行為即道德良知,進而轉化為氣質、個性、習慣或習性等,其具有記憶特徵甚至是業力的傳遞。
星芒身,在自我的運作下,轉化為對外在世界具有意識的感知力,即能表露與內化情感但又非為本能的反射,如透過各種藝術創作、語言來表現其內在情感。
每一個身體之間都有界線,界線過度融合或離斥都會帶來不適應的症狀。當個人特質、環境失衡或成癮(藥物、網路、賭博、性......等等)時,都會使四個身體的界線混亂。
藥物如何影響四個身體?
所有的癮涉及與自我分離,因此治療的主要原則是⽤真實的體驗取代(藥物)未被滿足的期望、虛幻的體驗。以人智學發展論來說:
第一個七年:培養意志力的階段,需要很多身體感官活動。如建立日常節奏、增加身體的活動,主要從十二感官的四個初階感官著手練習。(參考:人智學觀點下的兒童發展 ( 0-7歲)、創傷藏在乙太的記憶之流裡,顯現於十二感官中)
第二個七年:第一個階段是與自身的連結,第二個階段開始向外,這時期為情感活躍階段,需要成人更多引導,感受與周圍世界建立連結,感受到被接納、被愛,才能逐漸找到方向,建立彈性的情感或情緒。
第三個七年:從感受來到更多思考自身、他人與世界。在感受與思考中,深刻體會真理與錯誤、現實與幻想的差異並建立責任感。
治療是讓患者重新經驗生命的前三個七年階段,探索他們前三個七年的生命史,這段歷史發生了什麼需求缺乏,因為這些空白(缺乏連結)導致他們成癮。
人智學治療會透過以下方式介入成癮治療:(若是藥物成癮,則需具備藥物的基本知識,其他成癮如網路、賭博等,則需相關知識)
與人連結的體驗看似重要的,但我們仍需感受孤獨感。這樣的孤獨感,不會讓我們感到焦慮、恐懼或不被滿足的感覺,而是一種接納且寧靜。孤獨與連結/獨立與依賴 是生命初期就不斷經驗的,是一種依附關係形成的過程,逐漸型塑我們的人格發展、人際關係模式。
如何做呢?
剛提到人智學發展論,前面三個七年的階段之後,會來到第四個七年,自我階段,即「我 I」的體驗。若缺乏了前三個階段的培養建立,當來到「我」時,將會使「我」失去力量,使行為容易受到內心匱乏、恐懼驅使或外界的誘惑。「我」在前三個階段逐漸發展,如3歲開始意識到你、我的分別;9歲(盧比孔河時期)更加意識到自我與他人或世界是分離的,不安、恐懼油然而生,這也是第一個可能會出現許多身心適應不良症狀的時期;青少年開始出現我是誰、我想要什麼的想法,也可能出現歸屬感的問題。
這三個時期,成人的我們,要用更高一層的身體視角引導孩子,如3歲孩子,我們要用「乙太身」的方式照顧孩子,如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9歲的孩子,我們要用「星芒身」的方式引導孩子的情緒。青少年則需要更大的「自我」引導他們思考未來。而對於成年的成癮者,一樣的方式,探索他們在哪一時期缺乏或未被滿足什麼需求,我們用更高一層的維度來引導他們。
「我」具有雙面意義:孤獨與群體。這兩者之間,是向下扎根(觸碰恐懼),向上生長(希望)的動態歷程,成癮要跨越過去的恐懼所帶來的痛苦,這過程必須透過自身經驗,否則會無意識地透過藥物或其他成癮行為來避免痛苦,短暫的虛幻跨越。而自身經驗的穩定,取決於「我」的穩定與彈性,可以失衡也有能力復原。最終,
我們是要成為自由的人,
不受過去或未來束縛,
能夠在生命的每一刻自我覺察與跟隨。
最後,開個玩笑卻也真實,無感、受傷的生命,有時後給予生活感官刺激,比較符合一般人想要的,癮還是有其必要性。
註:宇宙織錦即將出版書籍。書名為 人智學指導原則:人智學的認識道路/米迦勒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