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某種選股邏輯,買進足夠多的投資標的並減少交易次數,理論上也能做到類似ETF的效果嗎?實際上,兩者的投資方式將會造成很大的差異。在市場上,依照直覺思考往往會得到和現實中很不一樣的答案,或許這也是市場弔詭的地方。
首先,分散度是主要的問題。以全世界股票ETF為例(VT),持股數量接近一萬檔,一般人根本沒辦法管理一個全球化又極度分散的股票投資組合。當然,有些人會認為持股數量只要分散到至少三十檔,就可以有足夠的分散效果。先不論三十檔是否足夠分散,光是如何選擇以及分散至不同產業的股票還有權重分配,已經是極端複雜且困難的問題,更何況這樣的組合分散度絕對不及檯面上的ETF。
再來,報酬率分布也是一個問題。在一般人沒辦法管理一個極度分散的股票投資組合的前提下,一定會遵循某種選股邏輯來建立投資組合。然而,此結果只有落後指數或是超前指數兩種可能,但在事前是無法預測的。也就是說,投資組合非常有可能大幅度偏離指數。而且,投資年限越長,幅度偏離地就越大。在退休階段提領時,有可能每天都吃茹絲葵牛排,也有可能每天都吃寵物飼料度日。這也是為什麼最不建議依照某種選股邏輯來建立投資組合的原因。
最後,成本花費過高的問題。此處的成本問題並不是指交易成本,而是指時間成本和心理成本。進行某種選股邏輯來建立投資組合,大部分時間都需要時時關注市場,不論是技術分析,基本分析等等,都會有各種數據需要分析,以便可能預測市場的走向。但是,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一般人很難再花出更多時間關注市場,而且又不一定是每個人對投資都有極大的熱忱,若績效不佳甚至是虧損極度嚴重,更有可能讓心理承受壓力,因而影響生理狀況。
總而言之,在所有ETF中,最為推薦的是市值型ETF。它是一個低成本且分散度足夠的股票標的,不會有報酬率分布的問題,可將大部分個股的獨特風險降到最低,只需要承擔系統性風險,再利用市場會不斷成長的特性,即可獲得緊貼於市場的報酬,更沒有時間成本和心理成本花費過高的問題,只要進行著持續投入的動作和信念,即可在長期下讓自己的財富不斷跟著市場成長而成長,使自己盡可能達成合理目標的財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