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1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三分鐘熱度有三分鐘收穫

前一陣子看到一個人分享了一句話,讓我受到很大的啟發。

這句話大抵是這樣的:「三分鐘熱度有三分鐘的收穫。」

我覺得這正是現在的我最需要的一句話。

因為他完美地覆蓋了我當前的處境:想要做的事情太多,而能夠用的時間太少


想做的事情太多,而能用的時間太少

我已經開始在業餘時間進行創作快一年的時間了,目前來說我覺得總體狀況很好,基本上除了假日會輕鬆、隨意,甚至大多都在休息外,其餘大部分時間裡什麼時候該做甚麼事都已經被我安排妥當。

雖然大部分計畫執行也都很順利,但是執行過程中還是難免會出現下面的情況:

  1. 總有些時候安排的事會受到推遲
  2. 在預定的計畫到來之時,有更想要做的事

下面分享下我最終是如何用「三分鐘熱度有三分鐘收穫」的心法來破除上面這兩個問題。


安排的事受到推遲

我自己比較常遇到的一個狀況是:原本用來畫畫的午休時間因為工作上有比較急的事而延遲開始,導致等到工作告一段落、可以按原本計畫好的一樣去畫畫時,我會想著:「既然都已經沒辦法做滿我安排的時間了,那不如就休息一下不做了吧。」

於是原本安排用來畫畫的一個小時,可能僅僅是因為被其他事佔據了五分鐘、十分鐘,連剩下的五十多分鐘時間也不去做了。

這也許和我用來記錄時間使用的工具有關。

我自己是一直使用著「專注森林」這個應用來記錄我的時間使用。在它的設定之中,每半小時能夠多種下一棵小樹,也就是每半小時獎勵會有一個階越。例如「種樹」五十五分鐘能夠獲得一棵樹,但是「種樹」六十分鐘就能夠獲得兩棵樹。

等於以樹的數量來看的話,種植十到五十五分鐘能夠得到一棵樹,而種植六十分鐘就能獲得兩棵樹,如果追求效率的話,選擇種植十或六十分鐘是最高效的。

2023年業餘時間專注森林截圖

我覺得這項設計的本意是好的,因為這樣可以激勵用戶在感覺沒辦法堅持下去的時間節點,因為想到只要再多堅持一下就能得到較多的回報而願意再堅持下去。

但也可能是因為這樣,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總是要求自己做事必須做滿六十分鐘,導致我可能出現前面提到的「如果知道沒法做滿到一個小時我就乾脆不做了」的窘境。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我給週四晚上安排的一系列活動上。因為週四是每週唯一一天可以早點下班的日子,所以我會給我的下班時間安排一系列活動──首先是去超市購買一週量的水果和補充日用品,然後去運動一個小時,運動結束後拉伸四十分鐘再回家。

如果按照計畫來的話,週四基本上是我一周內最充實的一天,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天──甚至比假日還要更喜歡。因為週四我既上班、有工作產出,又能夠享受晚上的一系列活動。

可問題就出在有時候一切沒有這麼順利地連接上,例如下班時間晚了、等車時間長了,可能我就趕不上把全部都做全了。

這時候最自然的想法就是:放棄其中一項活動,然後照常從事其他活動。但是也許是因為某種「全有」或「全無」的奇怪心態在作祟,有時候我會想著:既然沒辦法按照計畫來,那麼乾脆就全部都不做了吧。結果就是:原本只是來不及到超市補貨,到最後卻演變成什麼也不做的狀況


然而實際上「三分鐘熱度有三分鐘的收穫」。

其實只要我去做了,那麼必然會比我沒有去做還要獲得的更多──即使畫不夠一小時,畫個半個小時也比甚麼都沒畫來的好;沒辦法全部都做,那麼至少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兩件事情來做,也總比什麼也不做來得好。

有一句很讓人耳熟能詳的話是這樣說的:

我們總是高估自己一天之內能夠做的事,而低估了自己一年能夠完成的事

我挺贊同這句話的,也曾經身體力行體會了這句話,但是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想要再加上下面兩句話:

我們往往高估自己在一大段時間內可以做的事,然後又低估我們在一小段時間內可以做的事

我們崇尚堅持一大段時間去做某件事,但是卻沒有認識到即使是一點點的付出也是有益的。或者說,實際上要想在一大段時間內做出成績,必定是因為在其中存在某小段時間的全心付出和努力的

所以實際上,雖然很多改變都需要通過花費大量時間來積累後才能初步看到成效,但是執行時其實我們只要關注短期就可以了──也就是規劃時看長期,執行時看短期。要相信任何短期的執行都能有所改變,並且如果佐以長期的堅持和規劃,那麼我們必定能在未來的某一天看出改變


有更想要做的事

雖然為了提高時間利用率,我養成了寫日程表、時間計劃表來管理生活的習慣,但老實說,我很常不能遵循我給自己安排的時間計劃。

提到計劃與不計劃,一個耳熟能詳的概念自然而然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MBTI。

可能因為我的生活看上去很有規律、很有安排,所以身邊很多親朋好友都說我像是一個J人,但實際上我最常測出來的人格類型是INFP。

——當然,我並不認同用MBTI來束縛一個人,也就是說INFP就應該怎麼樣,而是反過來,由自身出發去理解當前自己最接近的狀態。簡言之,MBTI並不是定義你這個人是怎麼樣的人,而是反映你當下的狀態。

所以前面我說的是「我最常測出來的人格類型是INFP」,而不是「我是INFP」。

事實上,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我曾經測出IN的四種組合:INFP、INFJ、INTP、INTJ。甚至在工作後,我的E得分也是日漸增加。不過總體而言,我還是更喜歡自己一個人待著,不受干擾地寫程式、寫作、畫畫、散步等等。


話說回來,我之前很常會因為我無法按照自己的安排來行事而感到挫折,總覺得自己無法按部就班地踏實做事。但後來我發現:與其讓自己為了能够按照自己的計劃行事而勉強自己投入,不如接受自己的三分鐘熱度,在當下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當然,我個人接受轉換工作的前提是:這件事是更重要的、或者是一樣重要的。畢竟如果都是該做的事情,那麼換一下優先順序為甚麼不可以呢?

在我當前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件事依序如下:健康、創作、學習

而在創作之中,任何創作對我來說都是重要的。所以雖然原先安排休息時間進行畫畫,但是因為發生了什麼事、或者想起了什麼回憶,讓我頓時文思泉湧的話,我就會毫不猶豫放棄畫畫、轉向寫作。

或者我原先安排自己在晚上下班後輕鬆悠閒地玩遊戲,但是因為當天在工作上解決了一個難題,所以回家後比起玩遊戲,更想要趁著這個時候把解決問題的思路記錄下來。

曾經我想:反正我有安排其他寫作的時間,這時候不寫也沒關係,但是實際上通常過了一天之後,我就會提不起勁去記錄了。所以與其為了讓自己不打破計劃而選擇玩遊戲,不如就乘興把問題記錄完成了。實際上,我的《Unreal Engine: 虛幻引擎UE編譯問題筆記》這篇文章就是在工作遇到問題後當天晚上下班之後寫成的。

接受了這種轉換之後,我發現如果利用好三分鐘熱度,那通常在那段時間內能够非常高效地進行產出,因為那就是當下最想做、也能做得最好的事。而且很多時候,如果在靈感迸發、特別想要去做某件事的時候並沒有去做的話,以後可能就再也不會想起來去做那件曾經你全身心渴望著的事情了。


後記:坦然接受自己的三分鐘熱度,讓它發揮正向價值

在這個大家都強調堅持的年代,三分鐘熱度常常被視為一種「錯誤」。

然而實際上「三分鐘熱度有三分鐘的收穫」。

在最想做某件事的時候去做某件事,不僅可以讓自己當下高效地完成任務,未來用來做這件事的時間也省去了

現在想想,這也不失為一種「時間管理」方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