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8|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釀影評|《鯨魚馬戲團》:是世界末日?又或者,只是日食?

《鯨魚馬戲團》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鯨魚馬戲團》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在 2024 年台北電影節推出匈牙利大導貝拉・塔爾(Béla Tarr)的「焦點影人」單元之際,筆者在家複習了二十年前於金馬影展導演專題上第一次邂逅的《鯨魚馬戲團》(2000)。一如其最為著名、長達七個半小時的史詩大作 《撒旦探戈》(Sátántangó,1994),貝拉.塔爾再次改編作家拉斯洛・克拉斯納霍凱(László Krasznahorkai)的小說。但這一次,導演把小說標題《抵抗的憂鬱》(The Melancholy of Resistance,1989)換成了以十七世紀的音樂理論家兼作曲家安德烈亞斯・韋克邁斯特(Andreas Werckmeister)為靈感的片名「Werckmeister Harmonies」,直譯為「韋克邁斯特和聲」。

這麼說吧,這三個標題剛好巧妙地點出片中的三個關鍵面向:莫名的鯨魚這象徵性的龐然大物帶給東歐小鎮的暴力和紊亂,政治權力交相對峙中瀰漫的慘淡憂鬱,以及從頭到尾藉由秩序與混亂、信仰與瘋狂、永恆與末世、非理性、無政府,思考音律「和諧」,以及人類在宇宙中地位的這個永恆母題。

其強烈風格讓人想起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或愛講歷史的蘇古諾夫(Alexander Sokurov),加上貝拉・塔爾招牌的長拍鏡頭,同時也啟發如葛斯范桑(Gus Van Sant)的《大象》(Elephant,2003)或導演子弟兵拉斯洛・奈邁施(László Nemes)的《索爾之子》(Saul fia,2015)這樣的後輩之作。

《鯨魚馬戲團》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同時,我們先補充兩句關於電影背後的大時代語境:匈牙利曾經在上個世紀初、一戰前極為輝煌,爾後曾淪為納粹和蘇聯附庸,人民嘗試反抗卻屢屢被鎮壓、佔領,被左右兩派強權痛打。在貝拉・塔爾創作的早年,匈牙利仍屬於蘇聯陣營,他的美學演變可以說與東歐共產主義的崩潰並行,這都是在其作品的社會寫實基調、超長鏡頭、優雅冷冽運鏡等獨特的電影語彙之外,不可忽視的關鍵元素。

「和諧」的命題在影片的經典開場,以一顆場面調度極為複雜的精彩長鏡頭中表露無遺。隆冬中,酒吧關門之際,主角傑諾斯應要求讓一群醉漢如舞者演員般「模擬」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轉,並且搬演恐怖、一片漆黑、一切靜止的日全食。他要醉漢們一起步入永恆、寧靜、和平和無限空虛的世界黑暗面,並解釋陽光終究會回歸。

之後他便領著我們和鏡頭走入黑暗、寒冷的嚴冬。傑諾斯照顧的年邁叔叔埃斯特,一位疲憊的知識分子,一位尋找「真理」的音樂學家,他質疑十七世紀德國音樂家安德烈亞斯・韋克邁斯特的「和諧」理念,尋求回到更加真實、但不和諧的音樂。美不一定是真理,音樂和聲醉人的魅力完全基於一個錯誤的認知之上。

《鯨魚馬戲團》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如果把天體運動、音樂和聲這樣的觀點當成是理性信仰,並將其視作電影裡、紊亂之中的羅盤,那麼對日食的迷信和恐懼、政治變革的周期則不過反映著普遍的生命週期,萬物在秩序以及混亂之間的循環便成為可以理解的常態。黑暗並不可怕,光明總會回來,影片開始不久就迅速地被神秘、詩意、寓意深遠的沈重悲傷氛氛包圍。

而與「日食」意象相互對照的,顯然就是夜半無人街道上、馬戲團的鯨魚大卡車。進城的場面,伴隨著低沈震動的噪音,巨大的陰影緩緩出現,先是車頭燈,然後才是龐大到足以容納一頭鯨魚的車廂本身,緩緩駛過半夜工作的郵差主角眼前。(筆者認為這是半夜軍隊移師,坦克進城的噩夢創傷的、抽象詩意的版本。)回到郵局,同事談到物資短缺、盜竊和未知的瘟疫。之後他陸續聽到其他謠言,鯨魚和眾人期待即將登台的「王子」。繪聲繪影當中,描繪出一個神秘、煽動者般的暗黑人物,似乎即將喚醒公民的瘋狂,不可避免地走向暴力。

也正是在叔叔埃斯特發表完關於「和諧」樂理的長篇大論之後,傑諾斯來到人群聚集的中央廣場上,清晨嚴寒中的人群似乎都在等待著「什麼」,馬戲團一開門也只有他一個人排隊買票。在優美音樂的襯托下,與鯨魚邂逅的那一刻沈浸在奇蹟當中,似乎這就是上帝造物的確切證據。

《鯨魚馬戲團》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但我們很快就會明白,廣場上看似粗暴的人群並不是為上帝奇蹟而來,而是受到艱苦環境所逼迫,在憤怒情緒不斷積累之下,受到王子現身而被吸引。沒有人確切知道鯨魚與神秘王子的傳聞是否屬實,但緊張和不安總是能對迷信且盲目的人群迅速造成影響。(這看似就要出亂子的緊張局勢社會氣氛,也是導演的創作母題之一。)

然而片中最政治化的人物,並非是哪個廠長或局長,反而是與叔叔埃斯特分居的老婆圖德阿姨,她一出場就提出要求,逼迫叔叔去領導鎮上的仕紳,對抗不明所以但迫在眉睫的威脅,並在事態升級到無法挽回之前,恢復小鎮的秩序。暗地裡,這份讓軍隊保護城鎮免受烏合之眾的侵害,並帶來新秩序的「清肅重整」運動請願書實則出於圖德與警察局長情人之手。沒電、沒有煤炭的民怨四起,這個據說在其他城鎮引起暴動的鯨魚馬戲團和王子卻在這個關鍵時刻到來,叔叔也跟著周圍的人群心生疑慮。

相對於傑諾斯和音樂理論家,阿姨與王子為的顯然是尋求實際的政治權力。阿姨穿著睡袍,與醉酒舉著手槍的警察局長就著軍歌跳舞,而這位斯洛伐克王子只以說「外語」的人影在片中出現,我們只跟著傑諾斯「偷聽」到一場關於王子及其權力的激烈爭論。隨後暴民就如同半夜拒絕就寢的孩子們,在無政府的號召下真正破壞了和諧,即使我們始終不知道遠方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騷亂的爆發。無論原因為何,暴行結果都是一樣的。暗夜中黑壓壓的人群默默前進,開始動手暴力撕裂小鎮時,王子和鯨魚「超自然」的存在已然滲透到了人們心中。我們只見到一個毀壞醫院的長鏡頭場面,在複雜的場面調度下,砸毀一切、見人便打,非理性、失序地逆轉了常態。然而,在隔天早上混亂平靜後,來與控制局勢的軍方會師、就著地圖討價還價、邀功的竟然是阿姨本人。

《鯨魚馬戲團》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在短短的四十八小時內,我們隨著傑諾斯目睹了一種民粹且非理性的機制「操演」,見證恐懼、無知或迷信是如何造成混亂並建立極權。傑諾斯似乎是設法不被捲入紛亂,但這個奉公守法的郵差徹頭徹尾就是各方勢力的一只棋子,同時卻也是整個局勢的關鍵人物。他樂觀,甚至是天真,他目睹並見證了世局,而對倒在自己身上的政治動盪只能是恐懼和震驚,他就是我們觀眾(的政治立場)。從敬畏到擔憂、驚慌失措,傾聽並默默接受──最終這是一個無處可逃的新世界。想順著鐵道逃跑的他,卻也被如同從未來降落的直升機給圈住、關進醫院,最後變成是叔叔要來探望、照顧他,兩人角色的互換也如同另一個注定要重複的循環。

終場,叔叔走過廣場上被摧毀的鯨魚大卡車,擱淺的鯨魚「屍體」,荒廢的真相,一座政治起義的紀念碑,預示著暴力循環只會重演,也對應著他一直試圖發現的「和諧」真正本質。如果說這頭鯨魚之所以龐大,是因為它匯聚了大量不可言表的象徵,反映上帝的力量而讓人感到不知所措;一如烏合之眾被魅力非凡的王子所吸引,附和了他們的謊言和妄想,一個為人所用,商業化、政治化的奇蹟。而王子,甚至權力,各方勢力不也都置身在一種無所謂善惡的、動態平衡網絡當中,又或者「良性」的動態平衡觀念早已經崩潰?

可以確定的是,在《抵抗的憂鬱》和「和諧,和聲」的標題之下,極端的電影語彙(「慢電影」Slow movie,超長鏡頭等)逼迫著我們觀眾以積極主動的方式觀影(否則只有沈沈昏睡),在頗為政治化的象徵敘事中思考任何形式的「信仰」,甚至是在紊亂失序的末世中對電影、對藝術創作的信仰,為何在面對無法穿透的黑暗寂靜時,變得瘋狂?究竟是什麼有著如此龐大的吸引力?

《鯨魚馬戲團》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本月《釀電影》專題「裂隙中見詩意」,推出經典導演貝拉塔爾 ╳ 安哲羅普洛斯,帶領讀者一起走進暗室,觀電影中的詩性與時間,也看創作者是如何在裂隙中學會飛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