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0|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講座隨筆與心得 ── AI 應用新商機!陪伴經濟的前景與實踐

再次參加了前東家 ALPHA Camp 的線上講座。

這次是與 iKala 的 Sega,以及 The Z Institute & FansNetwork 的李婷婷合作。

內容主要是談 AI 在陪伴經濟相關的應用與可能創造的商機,以及如何思考延伸的影響與可能。

雖然內容牽涉不少技術用詞,我還是做了筆記,想把三個特別有感的重點與大家分享,同時也補充自己的觀點。在接下來的分享中,會盡量拿掉技術用詞,降低閱讀門檻。

希望這份彙整與分享,能對於職涯規劃/發展領域的人們,或是好奇 AI 如何輔助工作的人們有些許幫助。


*備註一:考量文章易讀性,筆記有稍作微調,跟講者的原句會有差異,但我盡量將差異降到最小。

*備註二:這篇不是業配文,由於主題跟商業機會與陪伴形式演變有關係,所以特別做了彙整與輸出。


重點一:陪伴的演進

人需要陪伴,不論形式是什麼。而陪伴也隨著科技在演進,逐漸走入虛擬陪伴。老實說,科技也是從這些陪伴經濟的產業演變出來的。人性最基本的需求不會隨著時間改變,只會隨著不同的科技應用而改變形式。

回到各種教練、顧問、諮詢相關的工作領域,其實核心不只是知識與經驗的輔導,更深入來說是陪伴與支持。

AI 應用在現階段看來似乎對於各種教練、顧問暫時沒有顯著影響。

但隨著各領域的專家開始使用 AI 工具來輔助工作,甚至是原本的案主、企業端透過 AI 來協助自己進行發想、掌握架構、回應基礎問題後,部分教練與顧問的挑戰會變成要如何提供更加獨特、到位的觀點,以及如何更及時地掌握案主、客戶的需求並予以回應。

(試想想打開手機,點入 ChatGPT 隨時就可提問,而你要找顧問或教練,還得先跟對方協議好時間跟形式,這兩者進行的速度與效率差別)


重點二:情感的寄託

透過 AI 女友這個案例,觀察到有人受到 AI 的支持,因此而感動。感覺到有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關心、不被支持,但在面對 AI 時,可以講心事,也不用擔心會被說出去。

個人其實對此觀察深有同感。

由於 AI 工具背後的模型訓練,有其根據與框架要求,所以除非系統壞掉,不然不會出現政治不正確或是言詞攻擊。但反觀我們在社群網路(IG, FB, Threads)上,幾乎隨時都能夠看到激烈或帶有仇恨、攻擊性的言詞。

當自己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寫下遇到的困難與挑戰時,還需要擔心在社群的文章是否會讓家人、同事看到,又或是路人的隨意回應使自己的情緒更加低落,在還沒有得到支持前反而先被質疑跟打擊。

即便是想找教練或顧問,又需要好好考慮是否能夠負擔相應的支出。於是某些小帳變成為自己吐苦水,但始終難以得到回應的樹洞。

而這時候,AI 工具確實成為部份人們的選項,當有問題、有挑戰,就先去問問 AI 工具,先聊聊再說吧。


重點三:AI 取代某些角色與協助放大效果

人對於看不見的、虛擬的東西其實接受度比想像高很多,從日本二次元的動漫我們就能夠觀察到。從 AI 女友的案例,可以看到其實慢慢出現更多例子,只是我們能否接受。接下來也會隨著經濟、科技成長而越來越多。其中也有能做到細膩體驗的部分,這也會讓人產生情感的依賴性。
會需要看每個人熟悉的領域是什麼。像 AI 女友是把有價值的人設放大。大家會需要先想想自己現在的職業是什麼,如何透過 AI 來當作乘法,去放大與加值成果。

這其實是自己參與講座的關鍵原因,因為我也在思考職涯諮詢未來被取代,或者該說是優化的可能性。

確實有些助理型的工作,可以透過 AI 工具的應用來加以取代,因此工作內容重複性較高、有明顯程序性、架構性與判斷標準的職種,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會逐漸減少工作機會。

但回到職涯諮詢的領域來說,有些人可能有求職、轉職的困惑,但自己也不是很確定具體的困惑是什麼,就是覺得不順、卡卡的。

所以透過 AI 工具的應用,先初步藉由人與工具對話的一來一往,幫助自己先抓出到底有哪些疑問點,再來根據需求與其急迫性,帶去和顧問或教練進行討論與發想解決方案。

我似乎默默幫自己生出了一個新命題,歡迎有興趣的技術人員與我聯繫,一起開發這項功能。


總結

對我而言,未必要是直接與職涯發展、諮詢相關的領域才會涉略。

對於科技、經濟發展前緣,以及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相關領域也有所偏好,發現跨域的觀點、技術往往能夠帶來全新的可能性。

因此即便是聽起來有點硬的主題,也會嘗試去接觸,看看有沒有延伸運用的可能。如果沒有,也當作獲取新知,多多學習。

最後想沿用先前的結尾,祝福經歷 AI 洗禮的我們,都能善用工具,然後專心地去創造與放大只有人能做到的溫度與人味。

在此,與你擁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