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疚是自己編織、建造的
看了一些攀登聖母峰的台灣人的資料,為了愛山,因此寧願一次次的忍受極地的酷寒、低溫、強風、空氣稀薄等嚴峻的環境因素,寧願一遍遍的忍受因之而造成的噁心,頭痛…等身體的不適,然後克服種種困難險阻,攀上世上頂峰,他們就像金庸筆下的那些頂級俠客,昨天描述的拾方方在我看來就有點類似楊過,情之所趨,勇往直前,義無反顧;而張瑞恭,在我看來則有點類似蕭峰,格局大,眼界高,能力強之外,領導力亦佳。
然而,這些俠客一樣有七情六欲,一樣需要生活,一樣需面對著人生的情感課題,例如蕭峰在誤殺他所至愛也是至愛他的阿珠之後,其實他的心就已經死了,終生未脫離愧疚和遺憾,而張瑞恭在籌組並帶領「苗栗頭份登山隊」於1994年面向並邁向世界第一高峰,其豪情壯志,其英雄行誼已足傲人,然而此行雖然成功達陣,卻也造成隊員拾方方不幸罹難之後,他從此一蹶不振,整天以酒澆愁,終把身體弄垮,不到五十已經行動不便。
每個人都有遇到不甘、不恥、不快、不願……,等負面情緒的時候,有的人隔段時間就淡了,消了,有的人則可能糾結纏繞,無法自拔或掙脫。這也是為何求神拜佛,算命問卜,或者心理諮商,靈性治療…始終盛行不衰的主因。
我個人認為心裡那些過不去的結,跨不了的坎,除非自己願意,否則無解。別人能夠做的只有協助、支持、開導…。但最後的關鍵還是當事者自己:他願意放下並放過自己。好玩的在:只要他願意,心結就開始鬆動,然後就可以慢慢的緩解—甚至就這樣霍然開朗—他解放了也自由了。
心結為何解不開?因為當事者不想解開。為什麼只要當事者願意,心結就會開始鬆動?因為心結就是當事者自己製造的,自己編織的讓自己容身的,讓自己強化"我"這個虛無縹緲的名詞的產物。別人看不到也摸不著,甚至當事者自己也無法把它具象化。(你說你愧疚,但愧疚是什麼?能拿來看看嗎?)
以蕭峰為例,他的愧疚和遺憾無人能解,除非他自己願意。他的愧疚和遺憾之所以一直都在,因為根本未被面對,他的做法是逃避,是掩藏,是漠視,是假裝並無其事或若無其事,所以愧疚和遺憾也就一直都在,只是被假裝不在而已。這也是心靈療癒專家認為"接受它"是處理的第一步的主因。你接受了它,把它抱在懷裡,看著它,說說它並聽它說,把對它的想法和看法都說完了……(也許它還會再來,但,幾次後,它或許就淡去不再來了)然後呢?然後心結就慢慢鬆動了。
(聽廣播:收納師到家裡整理物品。先生過世後,他的東西都沒動過,老婆也從未曾從傷心中復原。收納師收納時,每樣東西都先請老婆說說它所引發的聯想和對先生的懷念……收納完,屋裡整齊了,老婆也較為開朗了……。)
(兩個和尚涉水過河,看見河邊有個小姑娘在那裡徘徊不前,問清也是要過河後,師弟提議背她過河…過河放下小姑娘往前走了一段路後,師兄氣憤、嫌惡的問說:「不近女色是佛門戒律,你怎麼…」師弟說:「師兄,我早把那個小姑娘放下了,怎麼你還背著她不放呢?」)
祝 張瑞恭先生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