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與高教人才的危機與轉機

基礎研究與高教人才的危機與轉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去年中研院向立法院提出「解決高教人才斷層危機,如何塑造合理高教人才退休機制」書面報告提及博士生減少之現象,教育部提出「因應高教人才斷層-提升教研人員待遇計畫」規劃博士生獎學金,5年將投入41.04億元。

將於113學年度開始推動。計畫包含「定額補助」博一至博三每月教育部補助2萬元、學校及企業共同補助2萬元,合計每月4萬元外,可同時透過產學合作研究等校訂規範擇優加碼補助。


另外,在海外的華人,飛馬旅聯合創辦人楊振宇在專欄提到,在上海他看見關於基礎研究起步的推動;參考台灣工研院方式,科技研發的重點並非基礎研究,而是應用研究,時下政策更鼓勵大學教授創業,不要將成果所在實驗室內。

他認為基礎科研是人類重大創新的根源,我們都知道做研究很耗時間也很燒錢,甚至不敢想像能得到多少回報率,但至今依舊致力與堅守在學術端的科學家、學者們,也許沒辦法預估需要多少金錢與時間的投入,但最終的研究成果往往能夠帶給人類更多的突破發現以及更多可能。

就如同諾貝爾物理學獎,從1990年設立至今,95%都頒給了最根本性的科學問題或根本性的發展規律,以及相關研究的實驗方法。或許看似無用的基礎研究是科技發展、人類進步的基礎。


回到筆者自己,也許在大學畢業後選擇繼續就讀研究所,碩士是在社會、大環境以及產業需求成為越來越基本的門檻,那麼博士呢? 除了學歷以外,是不是能夠重新定位自己在社會上的角色,又或是承擔一點點成為人類的使命呢?



Reference : Global Views Monthly No.467_Jul-24

教育部重申博士生獎學金計畫如期推動,補助方式及額度將更彈性、優渥



2024《遠見》校園領袖

由高希均教授、王力行發行人所共同創辦的《遠見》雜誌,始終傳播進步觀念、提供前進的動力。歷經三年多疫情紛擾,世界逐步走向共存,但全球通膨升溫,兩岸情勢更形緊繃,危機四伏下的台灣,如何迎接未知的挑戰?局勢詭譎多變,《遠見》始終推出創新的重磅企劃,帶領讀者關注全球通膨危機、科技、醫療等影響全球政經情勢、台灣社會的議題。

avatar-img
crazievivian 文字勢的沙龍
5會員
20內容數
體驗大學生活的人,一直嘗試新事物與自主學習,方法與故事集散地。 2025年你找到更棒的點子了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夏日豐沛的滋養,盛產畢業生的季節同時也是迎來大學新生。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和社會/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考量的方方面面以及如何取得平衡是每個人都各自有抱有期待的理想狀態,筆者認為找到自己的初衷、足夠的瞭解自己,評量核心價值、定義自己,是最被忽略但卻是最重要的事之一。
夏日豐沛的滋養,盛產畢業生的季節同時也是迎來大學新生。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和社會/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考量的方方面面以及如何取得平衡是每個人都各自有抱有期待的理想狀態,筆者認為找到自己的初衷、足夠的瞭解自己,評量核心價值、定義自己,是最被忽略但卻是最重要的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