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4|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次女聊|聊時代、群居及空間轉換

圖片來源: Pexels

圖片來源: Pexels


在離職轉自由工作時,次女曾因為長時間的獨處及各種原因導致心理產生巨大的不適,那時我解決的方法除了尋求心理醫師的協助,再來就是透過不停的轉換「空間」來降低自己的不適感。

當時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轉換空間會有助於我緩解心理的不適,直到最近,全世界開始邁入數位經濟的大航海時代,我才了解到,原來過去我所去的書局、咖啡廳、分享辦公室、飯店都是大家所著稱的「第三生活空間」。

有別於最早期的第一、第二生活空間,第三生活空間的創新為我們帶來了新的生活意識形態,但不論是哪個空間,我們所追求本質都是一樣東西,也是過去我轉自由工作者後一直在找尋的!


那第四、 第五生活空間呢?


​一、生活意識形態的轉變:


我們可以將時代的產業分為農業、工業與網路時代。人口結構的部份,次女的奶奶有七個兄弟姊妹(見到面記得叫三嬸婆好)。爸爸那輩是四個,次女這輩是三個,未來就不好說了。

奶奶那輩的農業時代,生活大概就是五點半到田裡耕作,田裡的活處理完就是大家一起回家裡的庭院聊天、曬稻米、串門子,也就是所謂的第一生活空間-家。

說起來,我奶奶那輩真的很愛熱鬧,即便到了八十歲,大家還是會叫自己的小孩開著貨車,戴他們到誰誰誰家去聊天!

到了次爸這輩,在奶奶過世後,與其他的親戚來往就減少了很多,更沒有所謂鄰居間的串門子。在教育與工業的發展下,生活空間開始由第一生活空間轉換到第二生活空間的學校/工廠。

到了次女這代,早期的網吧應該也算是第三生活空間吧? 圖書館的設立、7-11的出現、圓山大飯店、星巴克的創立,到最近的共享空間,都讓我們的生活意識形態有了轉變,生活不再侷限於家和公司,甚至是自己的國家。


二、降低孤獨 與 提升專注力


透過人類學及社會神經學,我們可了解到人類是「群居動物」,誰都不可輕易讓自己成為一座孤島。

也因此不論是第一、第二又或者是第三生活空間,本質都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對於現在常見的一人居住者來說,第三生活空間無疑提供了一個群聚的空間。

無論你認不認識,大家彼此在同個空間內做著自己的事情。

好比,隔壁的女生戴著耳機敲著鍵盤、她旁邊的人在玩Switch、斜對面的人在桌上擺上了一本書,滑起了手機,這樣的氛圍就像是第二個家。

而群聚的效果,可以讓我們的內心產生安全感,沖刷掉孤獨所產生的焦躁。在心情放鬆的情境下,我們反而能有效的提升我們的專注力,達到深度工作/學習的效果!

而共享辦公室的概念則是在一個空間,再設立幾個獨立包廂,除了為自由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共同的上班場所,亦提供了注重個人隱私的個人包廂!

三、總結- 數位經濟與第四生活空間


那人與人的情感連結就只能透過實際的碰面嗎?

工業之母-電路板孕育了筆電與網路,網路再透過類神經網路,連結了台股、美股、以及各位都數位帳戶。

網路的普及,讓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快速的透過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知識及作品。

我們可以透過IG看到日本網友分享自己的有機飲食,我們在FB看見了澳洲網友的藝術創作,我們在YouTube看見網友分享自己與貓頭鷹的情誼!

「分享」無疑就是一種人與人的情感連結,即便沒有實際的面碰面,但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彼此一起生活、一起奮鬥於這個世界上!

也因此,數位網路成了我們的第四個生活空間。而在這四個空間的結合下,未來的我們將生活於一個萬物連結的虛實整合的新時代!

那第五生活空間呢?

可能要乘坐火箭飛向宇宙了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