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三套作品風格迥然不同,但在不同層面上都跟「夢/夢想」有關……電影就是讓夢想實現的地方,對吧?
(下有劇透)
簡介以「Cult出國際」形容《飢餓教室/餓之必要》,說起與「Cult」及「食」有關的歐美電影,我霎時想起法國一套以素/肉食者為題材、越玩越癲喪的黑色幽默小品《肉罷不能》,也許這套電影也是顛覆世俗觀念的Cult片?實際上「此Cult不同彼Cult」,《飢》是富有教育意義、正經八道的關心子女慎防邪教(Cult)勸世片(?)
寄宿學校、強調精英主義的教學方針、將教育責任外判的有錢父母……《飢》裡的背景設定真是有夠適合搞邪教(笑);時常倏然響起的背景音樂警示這間教室危機四伏,更是令觀眾提心吊膽的功臣,難怪《飢》勇奪歐洲電影獎最佳配樂
主角Miss Novak亦是非常典型的邪教promoter,談吐溫文儒雅,對各種學術主義及似是而非的「意識飲食」營養學概念琅琅上口,從行為(集體冥想/舉行儀式、改變恆常飲食習慣)、情感(老師特別的關照或讚賞)、思想(不斷宣揚成功斷食象徵有能之人)、人際關係(同儕壓力)等層面,全方位操控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結果學生們逐步深陷其中,成功被洗腦跟隨斷食,成為邪教的一員,甚至離家出走遠赴他們心目中的烏托邦
拋開學生們於課堂開首冠冕堂皇地表示想保護環境、對抗資本還是消費主義等看似與片中邪教相近的信念,先來細數被洗腦成功的「信徒」:
被父母丟在寄宿學校的纖弱敏感美少年;
經常被叮嚀要控制體重的運動員;
極為著重外形兼本身已有催吐習慣的千金小姐;
背負經濟壓力的窮尖子
(還有真環保L)
這些缺乏自信及關愛的孩子最容易下手,而當Miss Novak被解僱之時,她亦一改之前從容不迫的態度,焦急地向信仰求助,當刻也顯露自身缺乏自信、渴望別人關注及認同的一面
以上羅列的(準)邪教成員特質及洗腦手段,值得父母、老師及社會省思
此外,《飢》初段不斷zoom in的運鏡營造出詭譎壓迫的氣氛,逐步揭示青少年深感被父母壓迫的恆久命題,而在片尾credit的長鏡頭裡面,一班家長及校長失去孩子後,終於聚首一堂正視問題(其中一位家長更忽發奇想,提出嘗試斷食以跟孩子we connect,惹來戲院內陣陣笑聲);家長沉默地左顧右盼、思緒凌亂,只有相信老師(卻「幸運地」被留下)的學生由始至終堅定地看著前方,似是代表其信仰牢不可破
無論是有意識地進食、甚至拒絕進食(父母/學校提供的物質),對學生而言猶如反抗強權的義舉,擺脫成年人強行加諸身上的價值觀;他們的最終目標,亦是我們不同人生階段均在爭取的自由
《Rebound/魯蛇大翻身》由核心的外圍到內圍都「好勵志」,讓我想起《導演・門2》*導演郭子健 × 甄栢榮那一集,當中提及了一個頗有趣的問題:香港還需要勵志片嗎?個人認為心靈雞湯那一套的確已經outdated,香港觀眾需要的是一刻的喘息空間,才能鼓起志氣撐下去,做好自己,活在當下
片名「Rebound」意指投球失敗後自籃板或籃圈反彈的「籃板球」,直白地展示整套電影谷底反彈的勵志意味;其台灣譯名為《魯蛇大翻身》,似乎有點過於大路,反而內地譯名《觸底反彈》至少稍稍能對應籃球術語lol
台灣的宣傳文案以現實版《灌籃高手》 (港譯《男兒當入樽》)作宣傳(無獨有偶,兩套同樣以籃球術語為題lol),《灌》最後湘北V.S.山王是一場扣人心弦的逆轉勝比賽 ,《Rebound》則強調雖敗猶榮的煽情體育精神,釜山中央高中籃球隊在沒有任何替補、更沒有人看好的劣勢之下拚足每場賽事,一直披荊斬棘殺入決賽,堅持比賽到最後一刻,雖然未能比賽鎩羽而歸,但日後教練及大部分隊員後迎來最終的「逆轉勝」,在韓國籃球界發光發亮
真人真事改篇 + 運動 + 熱血高中生是長青公式,可惜又是篇幅問題,以致人物心理轉折得太快,一切文戲如水過鴨背主角們是一群努力演出少年感的超齡高中生(喂),但看片尾credit的真人照片,演員跟真人的五官輪廓真的有像
片中魯蛇們想得太多、太多包袱:曾經的MVP教練想為自己爭一口氣,而年青人的自尊、同儕之間的競爭及齮齕,加上比賽前戲劇性的轉向,以致初上場時輸得一敗塗地,及後一如以往套路醒覺專注投入打籃球,反而終於能真正發揮潛力
老套,但知而行難
P.S. 揭蓋手機和Windows XP好令人懷念呢……(笑)
*編註:《導演・門2》是香港電視節目,每集邀請一位香港資深導演及一位後浪導演擔任嘉賓,交流執導電影的心得,以及鏡頭背後的心思
今日我同你天各一方,你有你嘅生活、我有我繼續嘅忙碌,但係假如有一日,我哋喺街上偶然咁撞倒,我哋會點吓頭,然後已經發現原來你..……
《汪汪夢裡人/再見機器人》片尾credit一出,這段廣告對白*頓時在我的腦袋裡響起(笑)
一套無對白的動畫,故事脈絡簡單至小孩子也能看懂,但只有成年人才能明瞭其中複雜的情感、人與人之間有緣無份的惆悵:曾經愛得痴纏、friend過打band,因故被逼分開後,春去秋來兜兜轉轉,一方遇上與舊友截然不同的另一半而重獲新生,另一方亦於彼此徹底失聯後死心,不甘寂寞再找另一半……
這份人生必經的悵然,近廿年前的香港廣告發揮至街知巷聞(笑);《汪》以非人角色呈現80年代的紐約生活,撇開愛情、友情、性向、種族等先入為主的形象,為觀眾提供廣闊的想像(FF)空間,難怪會引起世界各地觀眾的共鳴,經歷移民潮的香港人應許有更深的體會
Dog是名副其實的單身狗,寂寞難耐之下訂購Robot陪伴自己;雖然他的情路坎坷,不是生離死別(?)、被作弄就是霧水情緣,有點笨拙又不算太富裕雖然片中Dog好像不用工作似的lol,但在感情上亦算積極主動,更會從上一段感情中好好學習,在海灘小心保護新的Robot pal
而Robot身為機械人,落難後卻神奇地像生物一樣不斷作著重遇Dog的夢,夢醒之後又再作重遇Dog的夢,頗有一種莊周夢蝶的既視感──Robot是不是從落水的一刻已經死亡(死機)?Robot的思念、意識、甚至是「愛」,究竟是真實還是虛幻?
Robot看似天真積極,其實是較為悲觀及被動的一方;好幾次Robot dreams的結局均是他被Dog拋棄,而他們尚未分離之前,Robot曾意外督見一個愁眉苦面的機械人默默忍受小主人的打鬧,當時他頓了一頓後拉下臉來,難道那時候已埋下潛意識的種子,害怕自己被主人離棄?
Robot其中一個夢境更是跟Dog一起看過的《綠野仙蹤》,而《綠》的角色Tin Woodman因為詛咒而變成的錫人,一直渴望尋找一顆真心,曾因遇水生鏽而動彈不得,後來被主角Dorothy救起,其心路歷程有點相近
當獲救的Robot重遇一直心心念念的Dog,他又不由自主FF兩(機械)人一狗的修羅場,最後決定遠遠看著Dog & His/Her New Pal,繼續與現任室友暨救命恩人Rascal一起生活;假如Robot鼓起勇氣、Dog沒有放棄,結局會否不一樣?
即使心底the one不變、回憶沒有褪色,實際上還是終成彼此生命中的過客,也許偶然去看這套電影,在戲院裡憶起許許多多的美夢、想像許許多多的如果,散場後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繼續的忙碌,繼續往前走
《汪》的畫面及角色造型簡約,較多年前同樣「動物擬人化」的《Zootopia》少了幾分夢幻、多了幾分貼地,但其中一幕吊燈搖晃的光影配合鏡頭切換,其展現的動感相當厲害
P.S. 有網友cap圖表示原來Robot及Rascal早於前段已擦身而過,網友好眼力!可能整套戲歸根究底都是timing問題……
*書面語強行翻譯:今天我跟你天各一方,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繼續的忙碌,但是假如有一天,我們在街上偶然相遇,我們會點一點頭,然後已經發現原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