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世界-秦叔寶與九品制】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raw-image

明清時期的​褚人穫所作《隋唐演義》共六十六萬五千字,基本上大概一半就寫到玄武門了。在隋唐之交的劇情,他主要就是用秦瓊、秦叔寶為主角來帶。

作為門神之一的秦瓊,在民間的形象是非常好的。但在史書中,秦瓊的記載其實非常少。

「秦叔寶,名瓊,齊州歷城人。」

跟尉遲敬德一樣,秦瓊傳並沒有任何關於他出身的資訊。不過上世紀九零年代,就有秦瓊父親的墓志出土:秦愛,字季養。曾在北齊斛律光長子幕府任錄事參軍,算是相當頂了。北齊亡時,秦愛就辭去了官職,從此不曾於北周或隋朝任官,在隋煬帝大業十年過世。(秦氏父子的表字就很漢人)

基本上,秦瓊可以算是個平民出身了。甚至要說起來,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都是偏向文官職的。那秦叔寶怎麼會成為一個武將呢?

「其實我只是去當兵莫名其妙就變成了開國功臣。」

對,跟尉遲敬德一樣。

說到底,隋唐雖有亂世,但隋朝到底穩定治理了中國三十幾年,兵役勞役都在好好運作,不然怎麼開運河伐高麗。

秦瓊最初的記錄,就是「隋將來護兒帳內」。接下來大概只有六七成把握:帳內原本應該是漢人的「帳下」,在北魏期間發生轉換。鮮卑王朝底下,帳內並不是親信的意思,恰巧是「比親信更低一等的」,嗯,要說雜役還是內務呢?

如果以漢朝皇宮來比對,其實就是類似「郎官」了。

當然,主要看是「誰」的帳內。

隋朝的部份記錄少得可憐,但剛好夠用:王公以下、三品官以上可以配置帳內。比方州刺史基本是三品,記錄上也都有配帳內。人數從五百到一萬不等。

來護兒在隋煬帝手下,都是天子六大將軍的等級(可參照尉遲敬德傳),也是正三品。剛好的地方則是「劉炫傳」:既而配為帳內,每使執杖為門衛。

帳內這個「身份」底下就有門衛這個「職務」。至於秦瓊是不是從這時候就開始顧門口?倒是沒有那麼詳細的記錄。不過,來護兒對於這個低階義務役弟兄,也算是青眼有加。

秦瓊服役期間,母親過世,來護兒還特地派使者去參加公祭。其他人就問,阿兵哥死了你都不見得在乎,像這種老爸老媽掛點的你也是問都不問,怎麼就關心起秦叔寶來?

來護兒說:「此人勇悍,加有志節,必當自取富貴,豈得以卑賤處之?

每個傳奇都要從低微處吹起。飛得越高,吹的點就越低,這就是中國傳統的美德。

由於來護兒本職就是六大將軍,老實說秦叔寶最可能就是跟裴寂一樣,是到京城當兵時隸屬在來護兒底下。而當秦瓊的名字再次出現在齊州通守張須陀軍中時,那就是地方徵兵了。

張須陀這時要討伐的對象是盧明月,盧SIR並不是第一波群盜,而是大業十一年的那批。這非分不可,因為大業十年,三征高麗就打完了,高麗投降了。但楊廣背後早已野火燎原,所以他下了一個詔令。

幹話不提,最主要就是「收攏百姓」:要大家往「城池」移居,搬過來就給田。

詔令下來都不會是惡的,你總是要抽出來看才知道問題。收攏百姓的重點並不是真的要保護大家,實際上是要保護城裡面的那些人:被搶或者拿錢拿地出來召募士兵,你們自己選一個吧。

單純以楊廣本紀來看結果,就是盜賊的團夥規模反而變大了。

「隋末群盜起,從通守張須陀擊賊帥盧明月於下邳。賊眾十餘萬,須陀所統才萬人,力勢不敵。」

隋軍知道對方人數多,不敢打。其實盜賊也不敢打過來。雙方相持十幾天後,隋軍的兵糧就吃完了。

這短短幾句,已經凸顯出官兵的困境,跟盜匪的心態。

然而,在這樣的局勢中,能夠崛起為山東討賊第一軍的張須陀等人,自然就有高明處。

張須陀認為,現在只能撤退:但撤退就是致勝的良機。

「見兵卻,必輕來追我。其眾既出,營內即虛,若以千人襲營,可有大利。」

這其實就是韓信「背水一戰」的本質,只是韓信利用士兵在絕地不屈的奮死之心,引誘敵軍。張須陀則是要藉「撤退」來吸引敵人。

背水之戰最危險的是絕地武士們,張須陀此時最大的風險,則是在襲營的千人隊上。就算帶頭的是諸葛亮,將士們要相信千人對十萬能活著回來,也需要非凡的……愚蠢?

總之,秦瓊跟羅士信這時候站了出來,表示願意作這奇襲隊長。

接下來,隋軍開始撤退,秦叔寶跟羅士信帶兵躲在旁邊的草叢裡,等盜匪們來接收隋軍陣地時,展開了偷襲。

如果唐書說得沒錯,他們「二人」爬進了陣地,先破壞賊軍旗幟,這叫做摧毀指揮系統,不是拔士氣。接下來殺了幾個人,兩人趕忙去打開大門,讓伏兵隊衝進來,開始放火。

遠處張須陀看到煙焰漲天,立刻下令全軍進攻,大破敵軍不在話下。

秦叔寶的名聲,就這樣走起。之後又領先登之功,「前後累勛授建節尉」

建節尉是隋八尉之一,屬散職。就是沒有定額定員,沒有職務的榮銜。八尉從六品到九品不等,建節是最高的六品(另,建節將軍為四品官)。

品的這麼開心,晚點來說一下。

這邊我認為先要知道一件事:秦叔寶很勇,那是一個從唐朝看的角度。他的主管張須陀,戰過王薄、孫宣雅、裴長才、秦君弘、左孝友、盧明月,之後又濟北小賊。賊帥我只列帶頭的,其實就是六場大戰,小戰無數,秦叔寶只在其中兩場列名。

相對來說,羅士信則是「每戰,須陀先登,士信為副」

接下來,張須陀戰死,大家投降李密。秦瓊為帳內驃騎、羅士信為總管。李密敗給王世充後,秦瓊為龍驤大將軍,羅士信呢?

「世充知其驍勇,厚禮之,與同寢食。」

隋制大概可以用公侯伯子男各分上下共十階來說,會比較容易熟悉。大將軍是第一階,龍驤則屬於伯的下階,重號加大只加半階,也就是龍驤大將軍差不多就是五點五的地方。名稱很帥,實際一般。

甚至秦瓊降唐,最初不過秦王府馬軍總管。羅士信一到,直接就是李淵任命陜州道行軍總管。同樣是總管,不用翻譯也知道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吧?

地下的當然是秦叔寶。

羅士信在山東討賊時期,就是被繪有畫像收在宮殿中的名將。加上他在兩軍對壘時帶兵投靠,所以一開始就這麼的威風八面,沒錯。秦叔寶跟程咬金降唐只有不到一百人。

在這簡單的對比後,你就知道,「秦叔寶與羅士信共襲敵營」,那是秦瓊沾了羅士信的光。

然而,事實上在羅士信加入唐軍時,秦叔寶也已飛黃騰達了。秦叔寶的成名一戰,剛剛好就是大破尉遲敬德來著。整場河東大戰,就說秦叔寶立功無數,李淵甚至跟他說:「我連肉都可以割給你,何況賞賜?」

怪不怪?怪的不得了。

先把一些關鍵字組合起來,那還需要他在李世民身邊一樁軼事。就說秦瓊每次跟李世民出戰,如果敵軍中有武將或士卒炫耀自己的裝備馬匹,李世民就會叫秦瓊GO!

「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闢易。」
「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寶亦以此頗自矜尚。」

光這句還真的讓人想見識見識「關公戰秦瓊」。本身描述上跟關羽「策馬刺良於萬衆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是一模沒有兩樣。

加上這一條就是說,羅士信是「副將升大將」的類型,秦瓊其實是「帳內升大將」。我記得日本戰國有個例子,堀秀政就是從小姓轉型戰將的。而秦瓊在李世民旗下,也開始呈現出當初羅士信那種「無戰不與」的態勢。

但老實說,這也只能解李世民那一半。就算李世民再怎麼給秦叔寶報功勞,李淵講那些話都很不自然。如果按漢人典故,那已經是李淵把秦叔寶當君王當父母的意思了。

所以說唐朝就是個全新世界。暫且放下。

武德九年,李元吉要取代李世民軍權時,更點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咬金)、段志玄四將同行。

我們已經知道,尉遲敬德在六四玄武門之變時,是在皇宮內衝殺立大功的。段志玄也是宮內組。秦叔寶卻是守住玄武門的一員。當時齊王跟太子的部隊要攻進來嘛。

最終,秦瓊跟高士廉一樣,只得第六等封戶。拜左武衛大將軍。不是天子禁衛,也不是天子先鋒。然後只記秦叔寶之後幾乎都在生病,於貞觀十二年過世。

失寵了嗎?倒也沒有,秦瓊死後李世民就讓他進入自己的「昭陵」陪葬,更為其立石人馬,以旌戰陣之功

所以目前考古有秦瓊父親的墓誌,也有他兒孫的,就是沒他自己的。

附帶說一下,秦瓊的年紀不可考,不過他有一個兒子娶了尉遲敬德的孫女。

但很神祕的是這樣。

第一,《舊唐書》未記秦瓊子。

第二,秦懷道墓誌記:曾祖季,祖叔寶。

第三,秦佾墓誌記:祖叔寶,父懷道。

普遍相信,是秦懷道墓誌有誤。秦懷道墓誌刻在他去世的三十四年後。意思是,秦懷道出了點事。事實上,他是在浙江山裡過世的,那地方現在都還是浙江少數民族的主要居住地。後來兒子秦景倩找到他的墳墓,才改葬寫墓誌。

重要的是,改葬回洛陽,不是山東也不是長安。(秦佾也葬在洛陽)而秦景倩當時只是個縣令。

我說的出事是這種。大概看得出來經歷武周到開元,秦家的地位產生了一些變化。秦瓊,並沒有成功成為大唐世族的一份子。他的兒輩「秦X道」的官職都還不差,孫輩就頗打雜……

就是我們一開始說的,唐朝的「親事」跟「帳內」,就是「品子」,有品秩的官員的兒子在擔任。啊,替代役啦。替代役當滿他們就可以被選,很久沒說再說一次,這些機制包含科舉都是漢朝就建立的。

隋煬帝跟李淵只是在科目裡面追加「平民進士科」,讓貴族跟官員以外的人有一條途徑。說到這裡就可以結論了。

後來的人,總把秦叔寶當白丁出身,當忠義英雄的原因,我想大致就在這裡。

秦瓊可以說是「一世榮耀」的英雄。

如煙花一般,點亮了初唐貞觀。

然後,消失。

-------------------

連著裴寂跟秦瓊,讓我了解了一些隋唐的軍制。他們很明顯都是在某個年齡之前要先服役,目前看起來都是「首都禁軍役」,之後才能去做別的事情。

兩漢就沒有這種事情,大概也是府兵真義的一部分吧。

然後像李淵年輕時的千牛備身,有掃到一下也是這種義務役。服什麼役別,當官還是當兵,主要就取決於你的出身。誰貴誰賤?唐朝用的就是九品在分,都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幾百年了嘛。

來挑戰一下九品吧。

官分品秩這件小事,可以追溯至先秦周制。

「爵五等,祿士三品。」

也有寫成祿十三品的地方。跟其他指「品項」的地方比起來,這是一個比較明顯分等的記錄。大概就是公侯伯子男,上中下士。

曹魏訂定九品之後,晉朝是有人提出說要去除中正九品制。

欸等一下喔,先說九品中正本來是挑選人才評分的機制,用九就跟原本評定九州田土稅賦一樣,分上上、上中、上下,後面自己排列組合啦。

當時司馬炎也覺得,我大晉朝都已經回復周制,應該是要去掉吧。

事實就是晉武帝也改不了。

九品中正的弊病,很多人都知道:「今臺閣選舉,塗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塗之昆弟也。」

當塗就是當權者,九品中正其實就變成了外戚屬的擴大版,你位高權重就能用不需要跟皇帝攀親帶故了。這些世家大族有多堅持呢?即使五胡亂了華,石勒啊石虎啊,都還是被逼著繼續九品中正。

所以如果單純抱持著中國人都被屠殺了,就會難以了解五胡十六國的真義:實際上仍舊是世族與武力持有者的遊戲。

那麼,「九品官制」又是什麼呢?

先說,兩漢基本不用「品」,而是用「秩」在區分官員的等級。秩是形聲字,形禾聲失。禾是農作物,秩的意思就是「累積農作物」。

你的秩比我的秩高,就是你的糧食比我多。糧食硬通貨,有糧的是大爺。比起萬乘之國千乘之國,秩的高低更底層的顯現出資本主義的力量。

荀子說得好:「古者明主之舉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則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祿。」

理解做貴族要給他土地,官員要給他糧食,老百姓要給他錢。這樣比較快。但還是要節外生枝:你看老百姓就是不懂,錢頂個屁用。

兩漢的秩等,常看三國一定都知道,太守二千石,縣令六百石。之類的。

要知道,西漢其實是一個發展摸索的王朝,特別是漢武之前。今天秦皇漢武這麼暴君,我還是不得不尊敬他們,重點真的不是疆域有多大啦那個蔣介石才關心。主要是這兩個皇帝訂了很多「萬世之策」。

皇帝一個政策,世世代代就照著做,那是只有朱元璋神話才在講。對我岔題王,朱元璋那票的政治作戰能力大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

回來說我們的秩,西漢時期還很混亂,又是我大王莽留了一個套路記,可參考但沒人照他的走。

百石曰庶士。

三百石曰下士。

四百石曰中士。

五百石曰命士。

六百石曰元士。

千石曰下大夫。

比二千石曰中大夫。

二千石曰上大夫。

中二千石曰卿。

大概就是這種用糧食當薪水做分級的制度,把「朝廷」建立了起來。可是我相信你一定也看到了,下面的士就算了還挺清楚,大夫們根本都是二千石在那邊變動啊。好像還有一種真二千石。是挺煩人的,不過晉朝的世族都是讀書人吧,這應該也難不倒他們。

為何改制九品?

我哪知道。

就事實反推下可能有點名堂。

晉朝的一品官是「諸公及開府位從公者」,二品官是「特進與左右光祿大夫,假金章紫綬」,三品主「光祿大夫假銀章青綬者」

值得注意的是,二品跟三品基本上都是「秩中二千石」

所以說,品的誕生,跟三國的「榮銜」應該頗有關係。簡單說沒品的蜀漢,麋竺大還是關羽諸葛亮大?以待遇來說,麋竺是「無與為比」喔。

延伸回來:魏晉的世族是像麋竺還是像關羽諸葛亮?薪水獎金狂灌給麋竺讓他勝過諸葛亮,請問你養得起幾個麋竺?領一樣的薪水,讓麋竺穿不一樣的衣服,定為一品,不是比較你好我好大家好嗎?

這其實也是荀子說的「士大夫益爵」。

晉朝的一品官日薪「五斛」。升斗斛,是日領五升的鰥寡窮孤老的一百倍。

但注意,斛是容量,石是重量,裝什麼自然有差。若設相同,則年收約1800石,估計是兩漢「真兩千石」的量。

誰估?唐朝顏師古估的。

就《晉書》看來,他們就沒有另外再領那個兩千石年薪。但是春秋兩季會加給絹跟棉,菜田十頃。這都是額外「獎金」,九品官本身就各自有田,一品五十頃最多五十戶,三品四十頃十戶,九品十頃一戶。根據你的品秩,還可以加設衣食客及佃客。

最棒的是「各以品之高卑蔭其親屬,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

合回去了有沒有?九品官跟九品中正在這裡交會,因而產生牢不可破的世族體系……

才怪咧。

鮮卑人進來,鮮卑人也要玩啊。

北魏經過幾次變革,把九品定成了十八品,也就是我們在隋唐可以看到的正九品從九品。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這樣排,不是九正九從。

更重要的是,鮮卑人借助了「卑(庇)蔭」展開了新玩法。

有點點複雜但適合了解一下。

原本是部落大人(首領),三代都是皇宮六品以上,外部刺史或鎮大將,一品王公的,列為姓。

次一等,七品官以上三代,外部太守,四品子男的,列為族。

如果不是部落大人出身,姓大致就要二品以上。納族則是六品以上。

蝦米意思?我都是半猜。

比方獨孤部是部落大人三代鎮大將,他們就可以有一個姓,姓劉之類的。有一些依附獨孤的小部落,三代太守,OK你也可以進到獨孤劉姓底下做為枝族。

也就是改換漢人姓氏的部落,即便同姓,原本也是來自不同部落。跟漢人本身自然也不同。這很可能就是唐人做世系時要「分房」的原因之一。另外的原因當然包括江南僑姓的回歸。

總之「我們不一樣」。

還有一個要補充的就是,如果是姓族姻親,官品即使只有一兩代人符合,也同樣可以申請加入姓。但是你們的關係如果是五代之前,那就不合資格:就算你的三代官品什麼都符合,最多也只能入族不能加姓。

補充的部份是因為我想到墓誌。

最近幾個人都會寫到曾祖父,不多也不少。那就是「三世」祖譜。對照三世的官職,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是姓還是族。

例如尉遲恭:曾祖開國公,祖金紫光祿,父儀同。那他就是尉遲姓。欸我只是隨手找案例,唐朝已經沒有這個規矩,只是長久留下的習慣讓北人會這樣刻墓誌。尉遲恭是不是尉遲姓不是這樣判斷的。至少要看他曾祖尉遲本真的前三代。

附帶一提的是,史書裡面大多數人自然都能符合三世族姓,畢竟數代連個太守六七品都沒有的,本來就不會是史書記錄的對象。

同樣你也可以從北魏的規則中,發現結親的重要性,跟為什麼「男方要拿出大量聘金」。高攀低就都是以男性為標準的。

雖然族姓不再更動,但九品官制本身的「宗人庇蔭」,在隋唐依舊存在。

最後:誰殺了九品中正制?

諸州中正官在唐朝都還是有設,但已經不是用來察舉人才了。《唐書》認為是隋朝殺掉的。你們老師也應該都是這麼教吧。

關於品秩,這是我收集的部份,如果想要看專文,唐朝人柳芳確實有整理。他也有提到,隋朝並不明白九品中正的可怕,只是想說就來恢復舊制(魏晉以前)。

我是認為楊堅不可能不知道:楊堅的廢中正興科舉,跟楊廣的開進士科,都擺明車馬就是跟世族對幹。

雖然微小但是勝利。

雖然隋朝覆滅。

李世民的《氏族志》,透過北魏的族姓制度也讓我們明白,對,李世民同樣用他的方式在跟世族對幹。呃我不知道有沒有比較好,畢竟跟隋朝差不多,唐朝也滅亡了(雖然後面又穢土轉生回來)。

但即使經歷五個皇帝兩次亡國,九品中正制到底還是被壓下去了。

真的嗎?

黃巢之亂是真民變嗎?

唐朝跟世族又到底是找出一個共榮方式,還是一直鬥爭到底呢?

avatar-img
255會員
900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實際說起來,裴寂應該算是「李淵」的第一功臣,奇妙的是,當李世民登基為皇時,仍是以裴寂為首功。但在後來的凌煙閣功臣,以及眾多的李世民傳奇故事中,裴寂怎麼看也不是那樣重要的角色。 雖是名門大族出身,但裴寂其實身分非常低下。一起來看他跌宕起伏的人生。
高士廉,長孫皇后的舅父,六四玄武門的功臣,凌煙閣排行第六。在整個唐初創業史上,高士廉其實是非常後期才加入李世民陣營的。 事實上,他的「功不可沒」,也發生在相當後期……
文武搭配,幹活不累。在尉遲敬德後,來看演義中沒有戲份,但唐初肯定是個要角的高士廉。巧的是,高士廉的父親,也叫敬德,是為高敬德。 事實上,兩漢的人啊,並不會用「敬德」這種表字。你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可能是「鮮卑」人的標誌。
尉遲恭,其實只能算一個俗稱,宋朝之前並無相關文字記錄說,尉遲敬德本名恭。一說為「尉遲公」誤植。 甚至,民間都說他與秦叔寶並為門神,但實際上在李世民面前,尉遲敬德的地位跟秦叔寶很不一樣。
繼隋末農民起義,李唐一統天下,更發生了爭儲兵變:六四玄武門之變。 然後,隨著唐太宗李世民的登基,我們將要正式展開關於唐朝的旅程!
實際說起來,裴寂應該算是「李淵」的第一功臣,奇妙的是,當李世民登基為皇時,仍是以裴寂為首功。但在後來的凌煙閣功臣,以及眾多的李世民傳奇故事中,裴寂怎麼看也不是那樣重要的角色。 雖是名門大族出身,但裴寂其實身分非常低下。一起來看他跌宕起伏的人生。
高士廉,長孫皇后的舅父,六四玄武門的功臣,凌煙閣排行第六。在整個唐初創業史上,高士廉其實是非常後期才加入李世民陣營的。 事實上,他的「功不可沒」,也發生在相當後期……
文武搭配,幹活不累。在尉遲敬德後,來看演義中沒有戲份,但唐初肯定是個要角的高士廉。巧的是,高士廉的父親,也叫敬德,是為高敬德。 事實上,兩漢的人啊,並不會用「敬德」這種表字。你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可能是「鮮卑」人的標誌。
尉遲恭,其實只能算一個俗稱,宋朝之前並無相關文字記錄說,尉遲敬德本名恭。一說為「尉遲公」誤植。 甚至,民間都說他與秦叔寶並為門神,但實際上在李世民面前,尉遲敬德的地位跟秦叔寶很不一樣。
繼隋末農民起義,李唐一統天下,更發生了爭儲兵變:六四玄武門之變。 然後,隨著唐太宗李世民的登基,我們將要正式展開關於唐朝的旅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三師兄、三師兄 長亭外,古道旁,芳草碧連天 秦時風,唐時月,春秋血連篇 愛與恨,一線天,八苦餞連邊 峰迴山不轉,人海開道路就轉 你說美人國的陣前易將窩裡反 真是好生猜不透她家的繼承權 我們看戲之餘,也得顧飽肚子 別總擔心東懼怕西,賠款割銀 要拒絕被勒索,先得自己強大 別人就撈不出
Thumbnail
現時能找到最早的《雲州大儒俠》版本,是1983年版,連非布袋戲迷也認識的⋯⋯ 2024.1.24
Thumbnail
單田芳評書《童林傳》第二十二回,說到雍親王到訪山東「聖手崑崙鎮東俠」侯大俠和「一輪明月照九州」侯二俠的家,二位俠客聽說雍親王來了,都歡歡喜喜、恭恭敬敬地迎接,彷彿蓬蓽生輝、臉上有光⋯⋯
Thumbnail
#慶餘年/#庆余年 大慶軍方第一人、樞密正使秦業秦老將軍(#馮恩鶴),不識字的大老粗,但他相信范闲! ⚠️以下含第10集劇透⚠️ ⚠️ ⚠️ 「不過、臣覺得他不像! 范闲出使北齊、在北齊王城升我大慶戰旗, 過癮👍! 這種人是不會貪贓枉法的。」 「多謝秦將軍。」 「我是實話實說。
「為什麼秦始皇不去報復那些人啊。」 那時候電視在放尋秦記, 我看到秦始皇一開始被打壓、逼瘋, 再一路走上王位稱霸的時候,忍不住跟我爸問。
Thumbnail
九合諸侯傲春秋,桓公身後不得終?
Thumbnail
我是大魏景陽郡主楚昀,父親是大魏名將鎮北王楚鈞,父親過世後長兄楚霆繼承王位;母親是先帝長姐長樂長公主,長姐是永寧郡主、現在鄰國大渝的皇后楚寧。 爹爹過世那年我八歲,我也弄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快滿九歲時,宮裡來了消息,大表兄陛下要姐姐帶我一起回京。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台灣的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左 傳 【陰飴甥對秦伯】     秦國攻晉,擄晉惠公。     晉國大夫陰飴甥前往秦國求和。     秦伯問:「晉國內部和睦嗎?」     陰飴甥說:「不和睦。平民認為一定要為晉惠公報仇。士大夫們知道晉惠公的過失,認為秦國一定會放回惠公,要報答秦國的恩德。因此不和。」     秦伯又問:「
三師兄、三師兄 長亭外,古道旁,芳草碧連天 秦時風,唐時月,春秋血連篇 愛與恨,一線天,八苦餞連邊 峰迴山不轉,人海開道路就轉 你說美人國的陣前易將窩裡反 真是好生猜不透她家的繼承權 我們看戲之餘,也得顧飽肚子 別總擔心東懼怕西,賠款割銀 要拒絕被勒索,先得自己強大 別人就撈不出
Thumbnail
現時能找到最早的《雲州大儒俠》版本,是1983年版,連非布袋戲迷也認識的⋯⋯ 2024.1.24
Thumbnail
單田芳評書《童林傳》第二十二回,說到雍親王到訪山東「聖手崑崙鎮東俠」侯大俠和「一輪明月照九州」侯二俠的家,二位俠客聽說雍親王來了,都歡歡喜喜、恭恭敬敬地迎接,彷彿蓬蓽生輝、臉上有光⋯⋯
Thumbnail
#慶餘年/#庆余年 大慶軍方第一人、樞密正使秦業秦老將軍(#馮恩鶴),不識字的大老粗,但他相信范闲! ⚠️以下含第10集劇透⚠️ ⚠️ ⚠️ 「不過、臣覺得他不像! 范闲出使北齊、在北齊王城升我大慶戰旗, 過癮👍! 這種人是不會貪贓枉法的。」 「多謝秦將軍。」 「我是實話實說。
「為什麼秦始皇不去報復那些人啊。」 那時候電視在放尋秦記, 我看到秦始皇一開始被打壓、逼瘋, 再一路走上王位稱霸的時候,忍不住跟我爸問。
Thumbnail
九合諸侯傲春秋,桓公身後不得終?
Thumbnail
我是大魏景陽郡主楚昀,父親是大魏名將鎮北王楚鈞,父親過世後長兄楚霆繼承王位;母親是先帝長姐長樂長公主,長姐是永寧郡主、現在鄰國大渝的皇后楚寧。 爹爹過世那年我八歲,我也弄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快滿九歲時,宮裡來了消息,大表兄陛下要姐姐帶我一起回京。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台灣的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左 傳 【陰飴甥對秦伯】     秦國攻晉,擄晉惠公。     晉國大夫陰飴甥前往秦國求和。     秦伯問:「晉國內部和睦嗎?」     陰飴甥說:「不和睦。平民認為一定要為晉惠公報仇。士大夫們知道晉惠公的過失,認為秦國一定會放回惠公,要報答秦國的恩德。因此不和。」     秦伯又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