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找尋主題:現象與說法間的落差

[質性研究與田野的系列文章見此]

(說明:有些連結有打*號,是聯盟行銷的網址,也就是透過此連結購買該商品,我會有一點點分潤。)

前面提到沒有本來就是這個練習,也就是對一些習以為常的事進行觀察與提問,透過反思自己腦子裡常識與實際世界中是否有落差或更進一步追問,來找到觀察的主題。

而腦子裡的概念,可能是常識,當然也可能是ㄧ些理論。在這裡的理論,簡單說指的是那些課本裡面教的,那些彼此間邏輯相對嚴謹的東西。我們同樣可以去驗證看看,是否真的如理論所預期的。

大學的時候幹過個蠢事剛好可以來當例子。老師在課堂上解釋企業拓展業務的邏輯,說著企業要擴展業務範疇時,常會從相似的領域著手。

於是老師問同學:譬如,統一,統一有什麼業務呢?

於是我回了一句:棒球隊。

老師又說,那味全呢?

我又嘴了一句:棒球隊。

後來不知道老師又提了啥,反正我自己都覺得尷尬了起來,就沒再多說了。

其實老師提的還是有道理的,但還是得加一些情境,這個理論基本上還是對的。(大概就機率、名詞定義、分類、動機、財務、外部效益....那些,為了要簡化讓課堂學生快速抓到重點,難免出現這種尷尬的情境。總的來說社會科學的理論跟自然科學有點差異就是了,在此就略過不提)

不過這個故事倒可以當成一個例子,理論對現象做了一些預測,我們可以去看是否真的發生了。若沒有發生,我們可以怎麼補充或延伸,讓理論更為完備。當然,也有可能理論就被推翻了。

製造甘願*可以說是一個具體的經典案例。作者覺得,馬克思主義提到資本家要怎麼剝削勞工?大概就強迫或者欺騙這兩個路子。還有嗎?透過他去工廠做田野,他發現了其實還有另一個可能:勞工知道這個局,但還是甘願的玩起這個遊戲。例如:為了讓未來幾天都保證能達到每日的配額工作數量,今天有點空,那我就多做點(偷趕工)。整體來看,這個勞工還是合於整個剝削的遊戲,而與其說是被強破獲配欺騙,可能用甘願來形容還比較準確。於是,作者就把理論進行了延伸,讓理論與現象更為貼近(同時保持理論內部邏輯的一致性)。

當然,這種從田野去與理論對話的手法,即使在今日經濟學這麼強調數理模型的學科,還是有一席之地。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或來這邊找找二手書*)就是很具體的例子,有多具體?二位作者Abhijit Banerjee, Esther Duflo在2019年得了經濟學獎。簡言之,從研究方法角度來說這本書可以這樣解釋:為什麼政策沒有用?因為你用同溫層觀察到的現象形成的理論,去解釋那群同溫層外的人。



從理論找主題的方案,可以還可以參考:

好研究怎麼做:從理論、方法、證據構思研究問題*,第一章



copilot。幫我畫張圖:現象與理論之間的落差

copilot。幫我畫張圖:現象與理論之間的落差(畫風請狂野一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