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二分 (須菩提問:住、降伏心):
笈譯: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玄譯:
「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
第三分 (佛陀答:生起心):
笈譯:
「此,善實!菩薩乘發行,如是心發生應:所有眾生界施設已,彼我一切無受餘涅槃界滅度應。如是無量雖眾生滅度,無有一眾生滅度有。」
玄譯:
「善現!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當發起如是之心:乃至有情界施設、所施設;如是一切,我當皆令於無餘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雖度如是無量有情令滅度已,而無有情得滅度者。」
第四分 (佛陀答:不住):
笈譯:
「雖然,復次,時,善實!不,菩薩摩訶薩,事住施與應;無所住施與應,不色住施與應,不聲、香、味、觸、法中住施與應。如是,此,善實!菩薩摩訶薩施與應,如不相、想亦住。」
玄譯:
「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不住於事,應行布施;都無所住,應行布施,不住於色,應行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應行布施。善現!如是菩薩摩訶薩,如不住相、想,應行布施。」
第六分 (一淨信心、成就):
笈譯:
「雖然,復次,時,善實!當有未來世菩薩摩訶薩,後分五百、正法破壞時中、轉時中,戒究竟、功德究竟、智慧究竟。
彼菩薩摩訶薩當有,若此中,如是色類中、經句中、說中,『一心淨信』亦得當。
知彼,善實!如來佛智;見彼,善實!如來佛眼。一切彼,善實!無量福聚生當、取當。」
玄譯:
「然復,善現!有菩薩摩訶薩,於當來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具足尸羅、具德、具慧。
乃能聞說如是色經典句,當得『一淨信心』。
善現!如來以其佛智,悉已知彼;如來以其佛眼,悉已見彼。善現!如來悉已覺彼一切有情,當生無量無數福聚、當攝無量無數福聚。」
第十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笈譯:
「彼故,此,善實!菩薩摩訶薩如是,不住心發生應:不色住心發生應,不聲、香、味、觸、法住心發生應;無所住心發生應。」
玄譯:
「是故,善現!菩薩如是,都無所住、應生其心:不住於色、應生其心,不住非色、應生其心,不住聲、香、味、觸、法、應生其心,不住非聲、香、味、觸、法、應生其心;都無所住、應生其心。」
第十四分 (無住心、成就):
笈譯:
「彼故,此,善實!菩薩摩訶薩,一切想捨離、無上正遍知心發生應。
不色住心發生應,不聲、香、味、觸住心發生應;不法住、非無法住心發生應;無所住心發生應。
彼何所因?若無所住,彼如是住,彼故,如是如來說:『不色住,菩薩摩訶薩施與應;不聲、香、味、觸、法住施與應。』」
玄譯:
「是故,善現!菩薩摩訶薩,遠離一切想、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住於色、應生其心,不住非色、應生其心,不住聲、香、味、觸、法、應生其心,不住非聲、香、味、觸、法、應生其心;都無所住、應生其心。
何以故?善現!諸有所住,則為非住,是故,如來說:『諸菩薩,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
楞伽經 (即心、即佛):
「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遠離陰界入心、因緣所作方便、生住滅妄想虗偽,『唯心直進』,觀察無始虗偽過、妄想習氣因、三有,思惟無所有、佛地無生,『到自覺聖趣、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
如隨眾色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而以化身、隨心量度、諸地漸次,相續建立。
是故,大慧!自悉檀,善!應當脩學。」
南陽和尚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 (即心、即佛):
「但不作意,心無有起,是真無念。畢竟:見不離知,知不離見。
一切眾生、本來無相,今言相者、並是妄心;心若無相,即是佛心。
若作心不起,是識定,亦名法見心、自性定。
馬鳴云:『若有眾生、觀無念者,則為佛智。』
故今所說般若波羅蜜,從生滅門、頓入真如門,更無前照後照、遠看近看,都無此心,乃至七地以前菩薩、都總驀過,唯指佛心,即心是佛。」
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 (如實知見):
和尚言:「告諸知識:若欲得了達甚深法界、直入一行三昧者,先須誦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修學般若波羅蜜法。
般若波羅蜜、無有一法可為譬喻。若善男子善女人信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者,所獲功德不可思量;若此功德有色有形者,空界不可容。
以般若波羅蜜、如實見,名為『證』;以智通達,名為『至』。假使一切眾生皆住十地、入諸三昧,觀如來、定不能測量。
諸知識!若在學地者,心若有念起,即便『覺照』;起心既滅,『覺照』自亡,即是無念。是無念者,即無一境界,如有一境界者,即與無念不相應。
故諸知識!如實見者,了達甚深法界,即是一行三昧。
見無念者,六根無染;見無念者,得向佛知見;見無念者,名為實相;見無念者,中道第一義諦;見無念者,恒沙功德一時等備;見無念者,能生一切法:見無念者,能攝一切法。」
和尚於大眾中法座上高聲言:
「我今能了如來性,如來今在我身中;
我與如來無差別,如來即我真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