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8|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強摘的果子不甜 ∣菜b導日記∣倒數643天

某日,我在興沖沖地沉浸在AI神奇的世界裡,驚嘆不已!為了增加"分享的快樂",所以我也敬邀某孩來一起"學習"!

只見某孩一臉不屑:「就AI畫圖而已,你幹麻這麼興奮?」

#好大一桶冷水從我頭下潑下來啊~


假如有一天我媽媽很興奮地把我叫去,跟我說「你看,這個電子鍋只要插上電就可以自動把飯煮好耶,太神奇了!」我想我的反應,應該跟上述的某孩一樣吧!

#媽媽跟我說她小時候要幫忙用嘴吹火管"顧灶",那是件苦差事~


☙ ❦ ❧


日前在同仁的臉書分享上,看到台師大科技系蔡芸琤副教授的一段話,感觸頗深,摘錄如下:

最近,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我們的教育環境從上到下,往往提供了過多的資源,遠超過受眾實際需要的量。
這不僅導致了資源的浪費,還讓受眾感受到壓迫,形成了一種不自由的學習和教學環境。
我們就像強拉著不想喝水的牛到了河邊,但無論怎麼拉,他也不會主動喝水,相反,只要牛渴了,不用拉,他也會自己跑去河邊暢飲。
這讓我想到最近與一位愛沙尼亞教授的交流,揭示了兩國教育文化的差異。愛沙尼亞的大學教育免學費,但只有約六成的學生選擇繼續深造,許多高中畢業生認為進入大學坐在課堂上學習無法賺錢,因此更傾向於直接工作。他們往往在工作幾年後,若感到有進修的需求,再回到大學,即便教學策略樸實無華,單純的講述授課和期末考試也能獲得他們的高度響應,因為他們明白這是他們需要的養分。
相比之下,在台灣,我們不斷推動各種花俏的教學策略與工具,但學生是否真的渴望學習,是否真的需要在課堂上學習,這些都值得深思。
如果學生本身不認為這是他們需要的,那麼我們的努力可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可能演變成一種討好,反而削弱了教育的本質。
這種反思也延伸到了我的公開演講經驗中。當我面對開源社群和業界的聽眾時,他們參加工作坊總是帶著渴望,因此我能很容易引起共鳴;而對大學生授課時,我的策略是幫助他們將學習與未來的就業機會聯繫起來,這也能促進很好的互動。
最具挑戰性的對象是在教育行政單位舉辦的教師增能工作坊中,那些被迫來參加的老師們,這對我來說是一項需要修練的功課。如果我要引發這些無感老師們的學習熱情,達到像在業界公開演講時所獲得的相似回饋,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必須先了解這些老師們缺乏動力的結構性原因究竟是什麼?
這段經歷讓我更加認識到,在教育中,激發學生和聽眾內在的學習動機,遠比華麗的教學形式來得重要


❦ 強摘的果子不甜。

❦ 老師們缺乏動力的結構性"主因",我認為就是現行教育制度老舊及觀念的沉痾,非三兩句話能交待清楚(水超深的~~)。但單純一點的原因也可能和研習"時間不恰當"有關。

❦ 只要學習內容有趣、有意義,甚至有願景 (我最近愛上了願景🤩),就有很大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動機有了,再輔以學習的策略方法,學業就能讀好,好成績的成就感也會跟著而來。這大概是AI時代來臨後,師”最重要也最能做到的事吧



就跟你說不會甜吧 (小昕咒語Adobe生成)



##

學生之心 我之心 ∣菜b導日記∣倒數647天
我沒想到會聽到這種主題 ∣菜b導日記∣倒數653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