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1|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槍砲、病菌與鋼鐵》:試圖解釋自然資源與歷史發展的關係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世界歷史或現今全球面貌感興趣的人、好奇語言發展的人、對地理的影響想更了解的人

這本書一開頭就點破一個我從來沒想過,卻很明顯的問題:為什麼征服、殖民美洲的是歐洲人,而不是澳洲土著?或者非洲人?或東亞人?甚至不是最早發展出文明的肥沃月彎的民族?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並淺顯易懂地解釋為什麼這個理論最合理、為什麼那個理論不符合某些事實。他在這本近五百頁的書中濃縮了人類一萬多年的歷史。作者Jared Diamond是一名演化生物學家、生物地理學家,曾在新幾內亞研究鳥類生態與演化行為,他另外還有兩本著作也頗負盛名:《大崩壞》及《第三種猩猩》。

作者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以及解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點:(有劇透)

一、大陸軸向:

大陸軸向指的是各大陸塊的方向,歐亞大陸是東西向,美洲及非洲則是南北向。這會影響到農業的發展,因為在東西向的大陸上,農作物及牲畜的傳播會比較順利,不需跨越多個緯度;而在南北向的大陸,若農作物及牲畜要跨越同樣的距離,需要克服各種氣候帶。在不同的氣候環境下,農作物可能無法生長,牲畜也可能遭遇不同的疾病,導致傳播受阻。

這導致歐亞大陸上的農業民族能在相對短的時間內,跨越幾千公里的距離,而南北向大陸上的住民則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以手上現有、能適應當地環境的技術生產糧食。

此外,美洲的天然地理屏障對住民的擴散造成很大的阻礙。最早的美洲住民可能是從位處寒帶的加拿大北部登陸,但是他們在往南遷徙的過程中,會先後遇到高山、溫帶、沙漠、大平原等地形,接著被中美洲的地峽侷限了南北向的交通。南美洲也是,赤道附近濃密的雨林阻擋了擴散的路徑。而非洲雖然離文明最早起源的肥沃月彎很近,但也僅止於北非(撒哈拉沙漠以北)一帶,因為南向的路被廣袤的沙漠阻擋了,更往南又有赤道非洲的雨林。雖然南非的氣候跟北非一樣屬於地中海型氣候,但因為中間這些地理環境的阻撓,要到歐洲人殖民之後才開始有地中海農業的發展。相對的,歐亞大陸的地理阻隔,就比較不會阻擋東西向的交流。

人類的擴張會使各個不同村落、部落間的交流變得更頻繁,而這樣的交流會促進改變的發生-好的改變(如技術的交流),與壞的改變(如疾病或滅族)都有。

二、農業資源

農業是文明發展的基礎。一個農業社會可以生產出足夠的糧食,允許一群人不需要每天忙著生產食物,才有時間和精力可以發展技術。而採集-狩獵的族群能取得的食物資源有限,大致每個人都需要費心張羅食物,沒有多餘的部分可以供養不事生產的人。此外,農業社會因為定居,發展出的技術更有機會被留下來持續使用、改進,相較之下,採集-狩獵的族群可能需要配合季節移動居住地,過於笨重或龐大的技術無法被帶著走,也就失去後續發展的機會了。

而各大洲的農業發展為什麼會出現差異?跟當地原有的自然資源有關。最早被人類馴化的植物大多原生在肥沃月彎一帶,也是在那裡被馴化。這些植物除了要有營養價值、無毒性之外,基本上都具有夠大的種子(如小麥的種子與花草的種子相比,就屬於大種子)。馴化植物的過程十分漫長且非常依賴巧合-由於基因的多變性,偶爾會出現一棵蘋果樹的果實很甜,或是偶爾出現一片小麥比較不容易遭受疾病感染。古代的人們把這些偶然出現的、還不錯的植物留下來,試著種植,最後馴化。可惜在美洲及漠南非洲,符合可馴化標準的原生植物都不多,澳洲更是完全沒有,使得肥沃月彎及鄰近地區的農業發展搶先一步。

家畜的馴化也是一樣,只有符合一定條件的物種,才有機會被人類馴化。這些動物必須夠溫馴、能夠受人類控制,不能像非洲的犀牛、河馬那麼兇猛,也不能像羚羊一樣過於敏感、易受驚嚇。此外,牠們還不能在被馴化之前先被人類過度狩獵導致滅亡,像北美的大型哺乳類就是這樣,當時抵達北美洲的人類已有高超的狩獵技巧,不久牠們就滅亡了,根本沒機會被馴化。而歐亞大陸的動物從人類還沒發展出高超狩獵技巧前就已經遇過人類,牠們躲避獵人的功力與人類狩獵技巧一起進步,被過度獵捕而滅亡的可能性降低許多。篩選下來,被馴化的物種,只有歐亞大陸(本書由於地理阻隔的因素,把北非歸類於歐亞大陸)的牛、羊、馬、豬、狗、貓等等,美洲大抵只有駱馬,還僅限於安地斯山脈一帶,又因為安地斯山脈的地理及氣候阻隔,駱馬過了很久才傳出這個地區。

家畜不僅能提供食物與毛皮,糞便也能施肥增加農作物產量,更能提供獸力幫助耕作和運輸,使農業社會的擴張更為方便。

由此可知肥沃月彎在文明的發展上比其他地區都具有優勢,鄰近的歐洲跟著受益,逐漸變為有能力侵略、殖民其他地區的社會。但為什麼不是肥沃月彎的人向外侵略,而是相較起來還顯得落後的歐洲呢?這是因為肥沃月彎後來經歷了氣候改變,逐漸變得乾燥,因此氣候溫和、又已經接收許多技術的的歐洲才能迅速崛起。

由歷史課中我們學到,當歐洲人來到其他地區,他們攜帶的病菌殺死了非常多的當地人。為什麼不是當地的病菌反倒殺死來襲的歐洲人呢?這是因為歐洲已有長久馴養家畜的傳統,而人類與動物密集相處後,疾病開始演化,由動物逐漸轉移至人類身上。在那些沒有馴養家畜(或很少馴養)的地區如美洲,當地人對這些疾病完全沒有抵抗力。反過來說,美洲及熱帶地區的疾病確實有對歐洲人造成影響,只是因為歐洲人口密集,各個社群之間的疾病交流頻繁,因此他們已發展出一定的免疫力,疾病造成的死亡率也就不如美洲土著那麼高。


因此作者推斷,是自然環境造成現今世界發展的不平等,並非因為各民族在先天智慧上的差異,例如歐洲人初到美洲時,因為懂得利用馬,在戰事上勢如破竹。不過在印地安人學會利用馬之後,反倒讓歐洲人吃了大虧。

讀後心得

作者的論點到底正不正確,我想也很難評斷,不同角度來看,也許都會有不同的說法,而且未來若有相關文物出土,又會推翻這些也說不定。就我自己的看法,我覺得把人類這麼長遠的歷史濃縮在四百多頁裡面,確實是一件很有挑戰的事,且能把涵蓋這麼多面向的問題整合起來回答,不得不佩服作者歸納各方證據及理論的功力。但我同時也有點懷疑,真的有辦法用大陸軸向及農業資源這兩個因素,來概括如此繁雜的歷史嗎?另外在書中只有非常小篇幅的印度是不是也符合這樣的趨勢呢?本書的論點很清晰也很易懂,還用許多人很不熟悉的太平洋島國作為說明,讓我對那些小島國家有了不一樣的認識。但這本書也激起我的好奇心,想讀讀看其他學者的看法,究竟歷史是不是真的能歸納到這兩個因素之中呢?又或許還牽涉到許多本書礙於篇幅無法深入探討的狀況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