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日常】閱讀隨筆——How to be a stoic

    前一陣子聽Podcast時,偶然聽到主持人提到一種主義——斯多噶主義,起因是她正在分享自己得乳癌的整個就醫過程和心情,節目中的另一位主持人邊聽她的經歷忍不住問她為什麼明明得了癌症還可以那麼樂觀面對?

    (59:55開始提到斯多噶學派)


    她解釋道因為她奉行斯多噶主義,認為已經發生的事情她控制不了,那就不用為了自己控制不來的事情感到難過或沮喪,這就是所謂的『二分法』;再加上自己的狀況並不算太嚴重,畢竟乳癌是很普遍會發生的癌症,早期發現的治療成功比率很高,所以自己並不會很擔心,反而很慶幸是發生在自己而非家裡的其他成員身上。


    聽從主持人的推薦,我打開這本How to be a stoic(別因渴望你沒有的,糟蹋了你已經擁有的),作者想像自己和古希臘斯多噶哲學家愛比克泰德對話的方式穿插著故事情節來解釋何謂斯多噶主義,這個概念最早是源自希臘三哲人之首——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蘇格拉底認為人應該保持理智及善良,並且實踐德性,而他偉大的思想也被後世的各個哲學家承襲並發展出不同的派系,


    其中亞里斯多德的逍遙派主張幸福是透過實踐德性而來,但也需要外在的美好;


    而安提尼西的犬儒派則是在實踐德性之於也大幅消減對物質需求的渴望,相當於是中國古代「苦行僧」的概念。


    看到這裡我已經有點頭暈腦脹,總之,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斯多噶學派是介於逍遙派和犬儒派之間,認為德性是幸福的必要和充分條件,同時也參考逍遙派論點,贊成保留(部分)外物的好處,將外物劃分為「喜歡但無所謂」與「不喜歡但無所謂」兩種,視情況加以趨避,而前提都是不損及品格德性。


    那要怎麼實踐斯多噶主義呢?


    例如開頭提到的狀況,我們沒辦法控制的東西很多,舉凡:身體、財產、名聲、地位,這些東西確實可以透過努力去獲得,但有時候出現自己沒有預期的例外時,人往往會因此遭受強烈的打擊,斯多噶主張無須過於樂觀或悲觀,就用二分法來判斷這些悲劇或困境是否可以被我們控制,如果可以我們就透過努力去改變,如果不行那我們能控制的是我們的心境,因為那讓我們身處這些狀況的並非是自己,既然控制不了,我們只能在現有的條件之下去選擇最好的解決方式,讓自己繼續生活下去。


    愛比克泰德認為,我們的想法、衝動、好惡都「操之在己」,但身體、財產、名聲、地位則「操之不在己」。


    不少人會誤會,以為斯多噶主義只是叫人聽天由命,但其實不然,人生存在世界上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適應,例如車禍失去了行走能力,斯多噶不是叫你擺爛不管,而是告訴你有輪椅一樣能代替雙腳,帶你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不用糾結在失去雙腳的事情上,而是去找出讓生活不被侷限的方式!


    而另一個觀念也說服了一個我從小到大都無法想通的結,那就是面對死亡,古今中外很多故事都是因為某個帝王或有錢人家想要追求長生不老而開始的,那些家財萬貫或是有權有勢的人特別想要找到可以永生的方式,但至今無人成功。


    大家渴望的不只是永生,而是不要經歷死亡,因為死亡是未知的,沒有人能夠證明人死之後會發生怎樣的改變,所以眷戀人間也好、害怕消逝也罷,大家都為了不想死亡在苦惱。


    而愛比克泰德解釋了為何人會對死亡感到不安。


    「麥子為什麼成長?它不是在陽光下成熟嗎?但成熟之後是不是就會被收割,身體一分為二?要是麥子有感覺,會因此祈求自己永遠不被收割嗎?可是不被收割對麥子是個詛咒,就像不會死亡對人類也是詛咒,因為不成熟才不會被收割。身而為人,我們明白自己註定要被收割,所以我們感到氣惱,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算什麼,我們對自己的瞭解不像養馬的人對馬匹那樣瞭如指掌。」


    撇除意外死亡,人類生活在世界上就是從出生邁向死亡的過程,我們和麥子不同之處在於我們能思考,可是知識無法改變目標的本質,只能改變我們面對它的態度,與其每天沈溺在害怕的情緒之中,不如就像麥子一樣每天迎向陽光,讓自己自然的成長、飽滿。


    居諸惡之首的死亡也不能影響我們。明白這道理以後,生時不昧於死,死時不昧於生。


    『對斯多噶而言,死亡造就生命的積極意義,有了主動結束生命的可能性,才讓我們能鼓起勇氣在苦難中做對的事』,冷靜的面對問題,並且調整自己的期望來符合現實狀況,才是我們要向斯多噶人學習的精神。


    整體來說,這本書雖然在講述現代人比較少接觸的哲學理念,但卻不會讓人讀起來過於吃力,一開始前兩章或許會一頭霧水,但繼續順著作者的腳步閱讀之後就能慢慢理解愛比克泰德對於斯多噶學派的闡述和運用。


    對我來說這筆阿德勒的理念更令人接受,因為一昧要求課題分離有些過於理想,但斯多噶的理念相較之下就比較能透過一次次的練習熟悉,也不會過於悲觀或樂觀,很適合在我們遇到問題時停下來思考時運用,也讓我們擁有一個除了宗教依託之外的精神支撐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