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的噍吧哖戰爭,是台灣人以中世封建形式動員的最後一場戰鬥,這轉捩點可視為台灣版西南戰爭。我們能透過這場戰爭一窺19世紀的領主合戰如何動員,和19世紀社會的宗教因素。
我常說古代宮廟不只是宗教場所,而是社會的中心。西來庵這寺廟發揮的最大功用,是作為主事者之間的資訊流通平台。而作戰主體的十五庄庄民,是用傳統19世紀的方式招募動員。
江定與余清芳的結合,與其說惺惺相惜,不如說是看中對方背後的社會網路:余清芳的西來庵網路有蘇有志這種富商金流,江定背後有噍吧哖聯庄的動員力。
江定本人曾是竹頭崎區長,是豪族領主階級的後裔。他早在1900年左右就在打山地戰,使用的是19世紀就存在的動員系統:
中世封建社會沒有中央政府統制的常備兵,作戰時是由各庄頭人在本地召募。這些頭人在19世紀是總理、庄正或豪族領袖,到了20世紀則是街庄區長、保正或甲長。頭銜變了,但仍是同一群人,同一個社會階級。1915年噍吧哖戰爭,江定就是透過各地保正和甲長動員十五庄庄民。
宮廟是古代社會的中心,宗教只是宮廟功能的一部分,因此宗教本來就與軍事有很深的關聯。而十五庄庄民加入部隊時祭祀的,是以玄天上帝和觀音這些噍吧哖信仰為主。說這些人被余清芳宗教「蠱惑」,並不恰當。
不論是西來庵的王爺,或是噍吧哖傳統上的玄天上帝信仰,宗教與軍事社會系統緊密結合,並以信仰號召來團結自己人,在任何一國的中世歷史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這些對維新後的日本人來說太魔幻。日本人對這事件中宗教因素的文字紀錄又特別完整,以至於後人認為這事件是以宗教為驅動核心。
很多主事者都會為自己取一個名號,不見得有實際意義,但要聽起來足夠有號召力。1907年的北埔事件,主事者蔡清琳自稱「聯合復中興總裁」。在更久遠以前的張丙之亂,張丙自稱「開國大元帥」。
余清芳的名號很長「大明慈悲國奉旨平臺征伐天下大元帥余」,但道理是一樣的,都是藉名號確立一個標竿,尤其是面對帝國時,更需要這類看起來很厲害的旗號來號召。
噍吧哖事件的資料,一般都將江定·余清芳攻勢寫得很繁複,但簡單說就是兩階段而已:
第一階段(7/6-7/13):在牛港嶺打響第一槍,之後部隊沿楠梓仙溪河谷掃蕩,攻擊上游的派出所和行政中心
第二階段(8/2-8/6):部隊自後堀仔山(現在的南化水庫)往西進發,到達內庄仔後開始往北,以噍吧哖支廳為目標
日軍攻勢的部分,8/2前,噍吧哖周邊一些警力開始集結。8/2後,駐紮台南的第二守備隊(正規軍)開始動員,分別從六甲、新化和旗山三路進軍
雙方兵力於8/6集結在噍吧哖庄與虎頭山之間,這是最後也最激烈的決戰場
決戰當天台軍透過各地保甲的動員,一共集結了1000多人。當時主要參與的十五庄總人口大約19000人,動員率大概5-6%之間
日軍的正規部隊、警隊與日本民兵總人數也大約1000多人
地圖繪製參考資料:
康豹,《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