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生大事》除了死之外,其餘都是擦傷

在台灣,談論死亡、談論喪禮,都被視為隱晦、觸霉頭的事情;在死亡儀式上也充滿許多讓人畏懼又無法解釋的事蹟,從此死亡變成了那個不可碰觸的禁忌話題。在殯葬產業基金會工作的友人說只要她穿著公司制服,就攔不到計程車,她只是社工不是禮儀師就也讓大眾避之唯恐不及。

週末參與了和光里創辦人許伊妃的分享活動,我是先從她的第一本書認識她《黑暗中,我們有幸與光同行》,書裡分享了她從16歲入行,從事殯葬業這幾年經歷的生離死別故事,到後來創辦了自己的葬儀品牌和光里—有別於傳統的殯葬產業,和光里更想與社會大眾連結的,是如何好好面對死亡,並以不同的紀念方式,讓往生者這一生的美好被所愛之人記住,讓生命即使逝去仍可繼續與所愛之人愛在一起。

昨日的分享很特別,是許伊妃為了告別自己的29歲所辦的紀念活動。掛在牆上的死亡證明書姓名欄位寫著—29歲的少女許伊妃,超有創意也充滿意義。曾是少女的我們也都紀念過自己的30歲,我在29歲那年出發遊學,為自己的30歲開始新的旅程;許伊妃在30歲前夕當了媽媽,真正告別少女的日子。她說,直到有了生產的經驗,更能體悟生與死有多相似—躺在病床上被推進產房,沿途護理師會逐一說明接下來的行動「我們現在左轉要進電梯囉!」,讓她直接聯想著服務往生者時說著「阿嬤現在幫祢換衣服喔!阿嬤火來了快跑!」;親友圍在嬰兒室前看著搖籃床裡的嬰兒,如同過去服務的往生者親友圍在棺木前致意,這也算是她這一行的職業傷害吧!這樣的體悟也讓她刻意在活動現場的棺木旁,擺上兒子的搖籃床。

是呀!生與死,本就連成一線,但不是直線,我們每個人都兩手空空的來到這個世界,死後也是兩手空空什麼都帶不走。在這一世,你想為自己寫下怎樣的篇章?在翻來最後一頁時,是句點還是…?活動現場佈置了一棵枯木,稱為遺願樹,上面給參與者掛上待完成的心願。我一直是很及時行樂的人,22歲的社工職涯影響我許多,在服務了無數的病童家庭,在醫院裡見證了許多生離死別之後,我體悟到在死亡面前我們是如此渺小及有限,從此之後及時行樂就是我人生的座右銘,目標也是要讓自己一一完成bucket list不留遺憾,所以我沒有想在枯木上掛上心願,因為我會完成它。

和光里最廣為宣傳的服務是生前告別體驗我認為告別式一直是為了活著的人而辦的,面對所愛的逝去,當下人們需要有個重心才能驅使自己前進,才能不失去動機的面對太陽升起。如果往生者在生前也能看到親人對自己的思念與愛,如果也有機會與所愛之人好好道別,那死亡這件事情是否就不再那麼遺憾?會場也撥放了過去和光里服務的案例影片,其中一段就是一位年輕男孩的生前告別派對,原本以為只是一般民眾的體驗,沒想到背後的故事特別感人。這個男孩30歲,會接觸和光里是因為他想自殺,他的護理師女友為了留住他跟他介紹了和光里的服務,說服他如果想死,那就先進行死亡體驗,如果之後還是想死再去死。所以許伊妃接到男孩的電話時,其實是男孩準備自殺的前一刻。而在辦完了生前告別式之後,男孩從棺木起身,感受到了現場親友的愛與祝福,讓他重拾了活下去的勇氣,許伊妃說著這個故事時,男孩就這麼巧合地推門走進來參加活動,而這件事也成為許伊妃的光,更讓她堅信的走在「理想告別」這條路上。

每次看著新生兒我都會內心感動,不是我愛小孩,而是我總會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是手無寸鐵來到這個世界,在往後的數十年要面臨大大小小的挑戰,光是這件事本身就讓我知道,我們是多麼的有力量,選擇投胎就是最勇敢的事情了。都來了,就不要虛度這一趟,當生命的這場冒險來到最後,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內在的豐盛圓滿,不枉此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