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0|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香莢蘭與蒙特蘇馬的詛咒

在西班牙人抵達南美洲前,當地居民早已將香草(發酵的香莢蘭果莢)視為珍品,僅有社會階級較高的人才能享用,通常會加入巧克力中一起飲用。在伊茲柯阿特爾(Itzcoatl,阿茲特克第四位統治者)統治阿茲特克帝國期間,鄰近的部族會將香草當作貢品獻給阿茲特克帝國。

接著讓我們快轉到阿茲特克帝國第九位統治者蒙特蘇馬二世(Moctezuma II),此時的阿茲特克帝國已經進入全盛時期,直到1519西班牙人埃爾南·科爾特斯(Hernán Cortés)的到來。當蒙特蘇馬二世一見到科爾特斯時,誤以為他是神(或神的代言人),並獻上大批的黃金與珠寶,邀請科爾特斯到帝都參觀,科爾特斯答應並帶兵前往帝都,到達帝都後蒙特蘇馬二世為科爾特斯舉辦盛大的歡迎會,然後,蒙特蘇馬二世就被綁架了。蒙特蘇馬二世被擄期間,當地人民群起反抗並另立新王,科爾特斯見狀後下令放回蒙特蘇馬二世希望能平息動亂,當蒙特蘇馬二世走到暴怒的人民面前時,被人民用亂石砸中頭,而傷重不治。

 

隨著西班牙人的到來,香莢蘭也開始了它的旅程。歐洲最早的墨西哥香莢蘭(Vanilla planifolia)紀錄出現在1721年的西班牙,但當時只有簡短的紀載。而在1739年,蘇格蘭園藝家菲利普·米勒(Philip Miller)嘗試種植香莢蘭才留下了較完整的紀錄(不過他種掛了)。期間,墨西哥香莢蘭被帶到歐洲各大植物園中,同時在各國的殖民地上蔓開枝椏,墨西哥香莢蘭因身性強健,適應性強,在熱帶與亞熱帶的殖民地上迅速的生長,並開出大量的花,但最重要的果莢卻連個影都沒有。當時的香草還必須從中南美洲進口,因產量少而造成價格居高不下。當中南美洲居民聽聞此事,便傳出是蒙特蘇馬的詛咒,當香莢蘭藤離開了墨西哥就無法生出任何果莢。

墨西哥香莢蘭需靠無針鋒(Melipona spp.)與蘭花蜂(Euglossa spp.)這兩類蜂授粉才能結果,若栽培環境缺乏傳粉者,那就無法自然授粉囉!


相較於殖民地開花的盛況,引入歐洲的香莢蘭一開始的命途多舛,種死的紀錄一堆,即使種活也不開花。英國的蒐藏家、政治家兼園藝家查爾斯·弗朗西斯·格雷維爾(Charles Francis Greville),在1798-1800年間得到了墨西哥香莢蘭藤蔓並栽種於自家溫室,終於在1708年首次在歐洲開花,此株墨西哥香莢蘭轟動一時,枝條被分送到歐洲各地的植物園中。直到1836年,詛咒終於被打破,法國植物學家查爾斯.莫瑞(Charles Morren)在比利時植物園中嘗試幫墨西哥香莢蘭授粉並得到3個果莢,莫瑞的成功被記載在許多刊物上,但遙遠的殖民地卻還沒擺脫詛咒。


香草產業的翻轉始於一位12歲的黑人奴隸-艾德蒙(Edmond,當時的黑奴沒有姓氏),艾德蒙在留尼旺島(La Réunion)上的香草園當奴隸,在1841年的早晨向香草園的雇主費雷奧爾·貝利爾·博蒙特(Ferréol Bellier Beaumont)展示了他發明的授粉方法,過沒多久授粉的植株居然真的結果了!博蒙特不僅沒有藏私還邀請島上其他地主一起學習,雇主因而給予愛德蒙姓氏阿爾比烏斯(Albius,意思是白色的,就現在而言這個姓氏超級政治不正確,但當時認為是對有色人種的讚賞),並幾年後解除他的奴隸身分。艾德蒙的發現讓改變了香草產業,當年留尼旺島成功產出50公斤的香草,且產量逐年增加,到了1898年產量已達200噸,直到現在留尼旺島仍是高級香草-波本香草的重要產區(留尼旺島曾被稱作波本島Île Bourbon)。艾德蒙的授粉方法傳開後使香草產業進入商業生產模式,造就現在穩定的香草供應,而現今的授粉方法仍與當年的方法一模一樣(文末有影片)。

商業上香莢蘭主要為墨西哥香莢蘭,加上多是以扦插繁殖,因而造成育種種原上的缺乏,且長期在同一地區種植單一物種容易導致病害肆虐,在許多香草園中根腐病與炭疽病已成為主要的病害,墨西哥香莢蘭對這些病害耐性不佳,常常導致嚴重的損失,不過現在科學家已著手進行育種,目前墨西哥香莢蘭與耐根腐病的無葉香莢蘭雜交成功並得到小苗,但目前還在試驗中,期望未來能育出耐病的香莢蘭品種。

香莢蘭的成熟果莢

內部像沙子一樣東西就是種子,此時已經散發著濃濃的香草味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