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影視文化中的同志身影:從酷兒誘餌到BL的流行

從1930年代到1960年代:好萊塢電影的審查制度

1930年代到1960年代,美國好萊塢電影有嚴格的審查制度,必須遵照電影製作守則來拍電影。許多政治不正確的劇情都會被排除,而同性戀情節被視為「性變態」的一種,也是被禁止的。在這樣的限制下,某些電影會以暗示手法隱晦呈現角色間的同性情誼,卻不表明角色是否為同志,這種擦邊球的方式被稱為Queerbaiting(酷兒誘餌)。

酷兒誘餌在現代流行文化中的運用

隨著流行文化蓬勃發展,酷兒誘餌經常被用於小說、音樂、電視、電影和廣告中,以製造戲劇效果並吸引同志客群。例如,電影《福爾摩斯》(小勞勃道尼版)與影集《新世紀福爾摩斯》中,兩位主角之間若有似無的曖昧就是典型的酷兒誘餌,然而這種模式往往會被批評有消費同志的嫌疑。

同志角色在影視中的突破

同志電影通常比較小眾,主流電影中的酷兒誘餌又飽受批評。然而,2021年漫威電影《永恆族》終於出現了第一個同志英雄Phastos,卻因此遭到許多國家禁播。電視劇中,同志角色也很少作為主角,在一些比較保守的國家,同志角色甚至會被取消。例如,韓國版的《找我經紀人》硬是把法國版中的女同志角色改為異性戀。

BL(Boys' Love)的崛起

當我們還在等待迪士尼的王子愛王子時,美影《王室緋聞守則》已經要拍續集了;當韓劇與K-POP持續發熱時,泰腐(泰國BL劇)另闢蹊徑,三年內創造超過十億泰銖的產值,被視為下一個K-POP產業。

BL劇從漫畫、小說躍升至串流、電視和電影,進攻大眾市場,大大方方讓兩個男生談戀愛,進而促進社會風氣開放。當大家在電視上看到男生接吻習慣了,路上看到男生牽手也就更平常心了。在比較保守的地方,例如日韓甚至是穆斯林為主的國家,BL確實正在為現實社會的同志撐起空間。

BL劇的爭議與文化挪用

然而,BL的IP正盛,爭議也隨之而來。有人認為BL是對同志族群的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順性別女性虛構了男同志的愛與性,情節不符合現實,可能導致社會大眾對同志族群的誤解。此外,BL影劇中的男主角多為俊男,可能會強化同志圈的主流審美,進一步邊緣化非主流的同志族群。

BL的歷史與發展

回顧BL的歷史,BL的發展其實與同志文本沒有直接關聯。BL源自1960年代末的日本,幾位女性漫畫家開始畫出中性、美麗的少年,以及少年間的細膩情感,稱為「耽美」或「少年愛」,引起讀者回響,讀者又投入二創同人誌,慢慢擴大題材與客群。到了90年代才有BL(Boy’s Love)一詞,進入21世紀才有BL電影小規模放映,BL電視劇遍地開花則是近幾年的現象。

BL劇的現實與未來

儘管BL故事多為架空虛構,卻也有不少落地寫實的情節。例如《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即便帶有奇幻設定,卻也描寫了同性戀人會面對的醫療通知與跟家人出櫃的歷程。就算是過分浪漫的《王室緋聞守則》也精準點出了父權保守勢力的壓迫。

導演王家衛曾說:「我拍的不是一個純粹的同性戀電影,而是一個關於愛情故事。同志並不是主題,兩個人之間的情感才是重點,只不過這兩個人恰巧都是男人而已。」這說法,好的BL。如果我們都相信故事的力量,為何要拘泥於標籤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