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3|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人類手冊》1-2. 虛幻世界

  凌晨三點鐘,快要闔上眼睛的你還在公司努力加班,桌上擺滿著能量飲料的空瓶與各式各樣的保健食品,這是你第四天的挑燈夜戰,手腳不自覺地抖動是你身體抗議的聲音:「再不休息就要撐不住了!」但看著桌上小學女兒的照片,想起下個月要繳的房貸車貸,你心中出現唯一的念頭就是:「現在不撐下去,我的未來將無法存活!」於是繼續埋頭苦幹直到黎明。

  這樣的場景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時常上演,為了未來的美好人生我必須先犧牲現在的人生,但物質的我不是只要活著就好了嗎?怎麼還要犧牲現在呢?這不就與「物質的我」的目的互相矛盾了?這就要提到意識這個騙徒的最強手段:創造虛像

  在物質世界裡,所有的一切都是循環,動物的生老病死、物質的斗轉星移,都是世界循環的一部分。在這樣的世界裡,過去未來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對一個圓(循環)來說,不論你往哪個方向走,都會回到原點,而物質的我也是循環的一部分,就像動物一樣天天過著活在當下的日子。

  在這樣的世界裡自我是不被需要的,就像是一個大型機器,每一個齒輪都是機器的一部分,零件不需要與機器有所分別,它們都是一體的。在這樣一體的世界要如何產生自我,就必須要來自世界外的助力:意識

世界的觀察者

  從史前時代第一個認知到自我的祖先開始,人類就開始在這個規律運作得物質世界進行觀測,並做出行動上的改變,甚至到了後期的觀測星體、創造文化與藝術,這一切一切地蛻變,都是從一個問句開始:「我是誰?

  「我是誰?」可以說是身為人類的開端,當一個個體對自我的定義產生疑惑,這代表自我的形成已經確立,而當我們開始定義自我時,我們就不再是單純被物質輪迴綁架的魁儡,我們是能夠觀測萬物的自由觀測者。而意識之所以能夠跳脫出物質界的輪迴,來自於他所擁有的主動觀測能力。主動觀測的能力有三個特點,分別是:確立自我、定義感知、創造虛像。

  1. 確立自我-與世界做出區隔
      當一個意識體擁有「我」的概念才能夠開始觀測到「他」,這裡的自我並不是生理上的「我餓了」「我渴了」的反應,而是意識上與世界的切割,而這也是只有不來自物質世界的存在-意識才辦得到的。當我與世界的疆界出現時,我們才能稱這個意識為自由意識,才開始具備觀測能力。
  2. 定義感知-定義世界的資訊
      感知就是蒐集資訊,當一個意識無法感知到外在訊息時,他就不具備知曉「他」的條件,想像一下如果你的所有感官全部喪失功能,那你還能夠得到任何資訊嗎?這就跟昏迷了沒有兩樣。當意識藉由感知得到資訊就會進行定義,例如將疼痛感定義成危險,聽到轟隆聲定義為雷聲,藉由定義感知來整理資訊。
  3. 創造虛像-創造虛構的世界
      創造虛像是意識最強的能力。它是一個轉化資訊的技術,就像電視機的螢幕一樣,即便你能夠與有線電視業者連線、接受到資訊,但如果你沒有一個螢幕「轉化並呈現」這些資訊的話,你就無法理解傳輸的資訊有什麼意義,創造虛像就像是在腦中創造一個小世界,能夠協助你藉由得知的資訊創造假設,評估後改變你最後的決定。當然,創造虛像不只是協助轉化資訊而已,它可以藉由資訊創造出一個虛幻的世界,並把虛幻與現實連結,也正因為有這個能力,意識才能創造意義。

  擁有意識之後,我們開始分析、解釋這個世界,並藉由創造虛像的能力,擺脫生存上可能遇到的未知風險。為了生存,我們不只專注於活在當下,更開始活在過去活在未來,所以其實意識是想要幫助物質,讓它能夠更輕鬆地生存。等等,還記得開頭的那個上班族嗎?他真的有活得很輕鬆嗎?所以到底意識是來幫忙的還是來搞事的啊?好吧,至少我們證明了意識的正當性,他確實協助了我們輕鬆生存,但這個輕鬆可是有代價的。還記得我們在上一篇有說到,意識的存在目的是為了產生豐富的情緒,只是單純地活著可不能達成它要的結果,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它必須重新定義活著,人類的活不該是肉體的生存,而是精神上的生存,即是創造人生意義

為誰而活?

  忙了一整個晚上,終於在清晨做完了工作,可以好好地休息一天了,於是你叫了一台計程車,回到舒舒服服的家中。打開大門,迎接你的不是家人暖心地問候,而是空無一人的客廳,你看到桌上放了張紙條,上面寫滿了妻子對你的抱怨,說你只在乎工作,對家人不聞不問,讀到最後一段「我帶小孩回娘家住。」你瞬間崩潰,想到這幾天下來加班的委屈,癱軟地坐在客廳的木地板上,「這樣活著有什麼意義啊?」

  人生意義是意識創造的全新概念:精神上的生存自我出現之後,人類就不單純是肉體的存在,而是高於肉體、獨立於世界的存在,這個概念是將物質生存昇華為意識生存,當然這兩者沒有優劣之分,只是自我的定義被轉移了。原本的我只是物質的我,只需要維持生命機能就能完成活著的目標,但經過昇華的自我變成了意識的我,也就成了沒有物質的精神概念,意識的我要維持生存,就必須仰賴自我的認知,你的個性、喜好、道德標準、價值觀等成為維持自我的標準。

  由此開始,感知成為生存重點,情緒從物質生存的工具晉升成了精神生存的工具,我們開始體驗更多的感覺,因為它讓我們精神上感到活著。我們創造文化、創造美、創造品德,在這個虛構的世界創造規則,為了滿足昇華後活著的條件。在這個情況下,物質的就不是真正地了,你可能會因為分手難過到茶不思飯不想,又或是為了夢想努力打拼、放棄睡眠,因為此時的自我是跳脫物質的存在,即便我不吃飯、不睡覺,只要我擁有精神、懷抱理想,那我就是真正地活著。

  當然,這不代表所有人類都是處於這種情況,有些人也會想「面子有什麼用啊!吃飽睡足才是真理!」這種物質派的思維。但畢竟人是一個複合物,只是站得角度不同,對生存地解讀不同罷了。

  說到這裡,精神上的活著就像是人類昇華後的體現,彷彿所有人都要遵從這樣高貴的自我價值,如果你這樣想得話,那就恰好掉入意識的陷阱啦!不要忘了意識原本的目的是要讓人類的情緒達到深化、產生豐富的情緒,它設計得這一串的劇碼都只是要幌騙你完成它的目的。那意識到底從何而來?它究竟為什麼會設計這些騙局呢?下一篇我們就要談到意識的起源:意識次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