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3|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冷門小知識分享 - 心理篇(1)

  • 變胖真的是因為用大碗公吃飯?

友友們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時候會邊吃爆米花嗎?一大桶香噴噴的是不是超ㄙㄨㄚˋ嘴,手就不自覺的一直伸進桶裡,結果電影才開播沒多久就吃完了⊙▽⊙

這被叫做"爆米花桶效應",曾經做過實驗,分別給二組觀眾發了大桶和小桶的爆米花,電影結束後,發現拿到大桶的人比拿到小桶的人多吃了73%!而且整桶吃光光都沒感覺到飽(-ι_- )

當人們使用更大的容器時,往往會傾向於消費更多的飲食,就算其實不餓也是這樣,這是為什麼呢?有3個原因:

1.視覺線索:容器越大越會給人一種想要填滿它的衝動,容易導致過度消費。

2.分量錯覺:大容器會使人們低估食物的實際份量,因此吃的更多(就像想像不出來一兆有多少錢的感覺嗎ㅎㅎ

3.無意識行為:人們會開始機械性的進食,而不關注到底吃了多少。

可想而知這個神奇的現象會被商人們好好利用(  ̄▽ ̄)σ 比如你想買T恤,走進服飾店後發現有好多顏色、好多款式、好多尺碼給你慢慢挑,這種"選擇的多樣性"就類似於"大容器",會讓你感到興奮,想要每件都試穿看看,甚至最後乾脆全買了,因為買多件會比只買一件更能帶來滿足感,尤其當你覺得每件都很適合你的時候。

所以說人類的行為有時候不一定反映內心的真實需求,反而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可以先靜下心想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那麼多,還是只是想要而已,這樣面對誘惑也不怕拉(ฅ´ω`ฅ)


  • 忠言一定逆耳?你確定?

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我們每天都要和許多人說話,也就難免會遇到溝通困難的情況,說的太隱晦,別人聽不懂;說的太直接,會傷別人心,那應該怎麼辦呢?

登登登~這時候"三明治溝通法"就派上用場了,顧名思義,就是把我們想對別人說的話比喻成三明治,總共分為3層,上下2片土司中間夾著1層餡料,來拆解分析一下:

1.最上層吐司:代表認同與肯定的話,讚美對方的優點或感謝對方的貢獻。

2.中間餡料:代表建議與批評的話,溫和且具體的說明希望改善之處,切忌貶低或攻擊。

3.最下層吐司:代表鼓勵與信任的話,強調只對事不對人,用關愛與期待溫暖對方。

說話真的是大學問耶,為什麼這個方法如此強大呢?主要有3個原因:

1.打破心理防衛:一開口就罵人只會增加矛盾,不去同理對方就無法有效溝通。

2.去除後顧之憂:比如你專案一直寫不好,總被上司罵的狗血淋頭,每次再去找他批閱前肯定戰戰兢兢,也會對自己喪失信心。

3.給足面子:批評如果被當成目的而不是手段,除了傷感情、傷自尊外沒有一點好處。

這樣友友們學會了嗎?希望大家都能擁有好人緣,既不得罪他人,也不讓自己受委屈(๑•̀ㅁ•́ฅ)


  • 天天吃剩飯,是真節儉還是自我感動?

  從前從前有個丈夫,跟朋友抱怨妻子總讓他吃爛蘋果,朋友心想你家條件也不差阿為什麼老吃爛的呢?原來是妻子為了省錢,總是去批發市場一次買好幾箱蘋果回來,量多嘛常常放著放著還沒吃就爛了,這時妻子就會趕快把爛蘋果削給丈夫吃,因為她覺得,爛的再不吃就真的得扔了,太浪費!但這其實已經本末倒置了~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1.少買一點,不要貪小便宜一次買一大堆。

2.果斷放棄爛蘋果,多吃好蘋果,就能最大程度降低蘋果繼續爛掉的情形發生。

這樣不就兩全其美了嗎?既能每次都吃到新鮮美味的蘋果,又能減少浪費~ 如果你先吃壞的,好的也會變壞,就永遠吃不到好的了,這就叫做"蘋果定律",人生也是如此,應該學會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正確的取捨,因為先做哪件事比做了多少事更重要,就是重質不重量拉(*¯︶¯*)

再舉個例子好了,饅饅家裡煮飯除非是滷一大鍋五花肉或咖哩飯(一餐吃完真的太膩雖然很好吃)外,幾乎不會剩,所以每天吃到的都是熱騰騰、香噴噴的飯菜~ 但卻有人熱衷於吃剩飯剩菜,不是因為隔夜菜比較香(饅饅覺得白菜滷確實是第二天吃更好吃ㅎㅎ 也不是因為珍惜食物,而是出於想多省點錢的心理,節儉固然是美德,但過分的節儉就是愚昧了,沒苦硬吃,因為你會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省吃儉用了大半輩子,不僅沒有變得更富裕,反而可能因此吃出一身病來(有醫學研究表明,剩菜中的鹽會變成亞硝酸鹽,一種致癌物),花更多的錢看病吃藥,也失去多看看世界的機會。

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友友們想做些什麼呢?每個人的答案應該都不太一樣,但沒關係,只要記得,活在當下就是最重要的,未雨綢繆沒有錯,但不要因為對於未來的擔憂或恐懼,而選擇了將就的人生,2024年也到了尾聲,希望大家都能過上期待的美好生活喔(*๓´╰╯`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