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9|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人資那些事09】你所想的人資是什麼,讓我們來揭開人資的遮羞布!

人資是光鮮亮麗的工作?

人資是光鮮亮麗的工作?


在台灣的職場中,人力資源(HR)工作常常被誤解為一個輕鬆的行政職位。許多新鮮人認為,人資的工作僅僅是處理內勤事務,沒什麼難度。然而,這種看法不僅限於未進入這個領域的人,甚至許多現職的人資從業者也未能正確理解自己職責的核心價值。更甚者,在企業裡,外行領導內行的現象屢見不鮮,許多高層和創辦人不懂人資,也不願意重視它,導致整個行業的專業性被稀釋,價值被低估。


這樣的職場文化,不僅讓人資部門淪為基礎事務的處理單位,還使得從業人員停滯不前,無法發揮人資真正應該具備的戰略價值。本文將從「外行領導內行的現象」、「人資從業者的自我認知」、「文化塑造的缺失」這三個層面來揭開人資工作的遮羞布,探討人資工作的真實面貌。


外行領導內行:高層的不懂與忽視


在台灣許多企業,創辦人對於人資的認知往往停留在基本層面:招聘、薪酬結算、員工考勤等事務性工作。由於對人資的專業價值缺乏了解,企業高層常常誤認為這些基礎工作已經涵蓋了人資的全部職能。這種狀況下,高層對人資部門的要求不高,並且忽視了人資在組織文化塑造、人才發展和風險管理等更高層次的功能。


這樣的現象可以稱作「外行領導內行」。當高層對人資的專業性不了解或不重視時,整個公司就會陷入一種消極的工作氛圍。人資部門無法真正發揮潛力,只能埋頭處理事務,無法對企業發展帶來真正的價值。更糟糕的是,這種情況往往會讓基層和中層的管理者誤解人資工作的意義,認為人資不過是為企業服務的後勤部門。


外行領導內行的結果,不僅阻礙了人資部門的成長,也讓許多真正具備專業知識的人資人員無法發揮所長。當企業內部對人資的定位錯誤時,員工和管理層對人資的期待也會變得過於單一,認為人資僅僅是執行指令、處理事務的角色,而非公司發展事業的關鍵夥伴。


人資從業者的自我認知:自以為是的遮羞布


在這樣的企業環境中,部分人資從業者會發展出一種「自以為是」的心態。他們認為自己是企業不可或缺的策略夥伴,然而卻未能真正理解自己工作的價值所在。這層自以為優越的遮羞布,讓他們忽視了自身的不足,也讓整個人資行業的專業性變得愈發薄弱。


當前許多人資從業者習慣於處理基本的招聘、勞動契約、薪酬計算等工作,卻缺乏對企業文化、員工發展和組織學習的深度理解。更有甚者,他們認為只要能完成表面上的工作,就足以自稱為企業的「策略夥伴」。然而,真正的策略夥伴應該是深入了解企業運作,並能夠參與企業的長期戰略規劃的人才,而非僅僅執行日常行政事務的「後勤支援」。


這樣的誤解不僅讓人資部門停留在表面工作,還削弱了人資從業者的專業形象。當內行人自己都無法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價值時,外界對人資工作的認識也就更容易淪為「入門門檻低、工作輕鬆簡單」的錯誤印象。


文化塑造的缺失:台灣企業的短視近利


人資工作的核心,不僅僅是處理日常事務,更應該是文化塑造。然而,台灣的企業往往過於短視近利,追求短期的營收和快速的業績提升,忽略了企業文化的長期建設。即使是一些知名企業,也經常在這一點上表現得相當薄弱。他們將人資部門視為行政支援,而非企業文化的守護者和推動者。


文化塑造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和經營的過程,它涉及到如何培養員工的歸屬感、如何建立團隊協作的精神,以及如何將公司的價值觀融入到每一個員工的工作中。然而,台灣企業的短視常常導致人資部門無法在這方面發揮作用。許多公司更關注的是如何在短期內提升業績,而非思考如何打造一個能夠長期發展的企業文化。


當企業文化塑造被忽視時,企業的凝聚力、創新力和長遠發展都會受到影響。而這一切的根源,往往就在於公司對人資部門的誤解,以及人資從業者對自身角色的錯誤認知。


結論:揭開人資工作的遮羞布


人資工作的真實價值遠不僅僅是處理行政事務或充當「策略夥伴」的虛名。真正的人資專業應該是幫助企業塑造文化、發展人才、推動組織學習的關鍵力量。台灣企業如果想要長期發展,就必須正視這一點,重新審視人資部門的定位,並賦予其真正的戰略職能。


揭開這層遮羞布的關鍵在於,企業需要拋棄短視近利的心態,願意花時間經營企業文化和組織學習。人資部門必須從「後勤支援」的角色轉變為真正的「文化推動者」,這不僅僅是企業長期成功的關鍵,也是打造A+企業的必經之路。


唯有企業願意投資在組織學習和文化塑造上,才能夠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團隊,並在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人資工作的價值不應該被低估,當企業和從業者都能夠真正理解並發揮人資的戰略作用時,台灣企業才能真正邁向可持續的成功。


這篇文章強調了人資工作在企業文化塑造中的重要性,並揭示了現行職場文化中的一些問題,希望能夠讓企業和人資從業者重新審視人資工作的真正價值。


“Culture eats strategy for breakfast.” - Peter Drucker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