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職場裡,「制度」的存在,就像天氣預報:聽起來中立,實際上要看風向。
近期,美國有幾則看似零散的新聞,卻揭開了相同的核心問題—當你以為公司制度假裝保護所有人,其實是在挑人疼、選人幫。
多元共融?還是KPI化的裝飾品?
美國銀行業這幾個月紛紛將 DEI(多元、平等、共融)內容從年報裡「淡出」。像 Ally Financial,2024 年還在報告中詳細說明 DEI 政策;2025 年直接整段刪除。發言人說,是因為「重新聚焦」,但沒人相信這背後和公司政治氣候無關。
JPMorgan Chase、Bank of America、Wells Fargo、Citi 等九家大銀行,也同步調整 DEI 語言。因為保守派法律團體開始對企業施壓,連帶讓原本「政治正確」的標配政策變成高風險指標。
當制度的初衷變成了企業的風險控管手段,DEI 成了 KPI,而不再是信念。
年紀不是問題,公司才是問題
Allen Theatres 被控在員工年滿 65 歲時中止健康保險,並強迫 73 歲的老員工退休。最後雖然和 EEOC(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和解,支付 25 萬美元,但細節暴露出更本質的問題:公司想的是「你有 Medicare,就不要浪費我們的資源。」
我們可以從數據看出些端倪:EEOC 表示,65 歲以上員工被企業降低薪資、剝奪保障的案例並不罕見。只不過,大多數企業都包裝得更漂亮,比如用「角色輪調」、「培育新血」作為名義。
但實際上,這些操作從來不是為了組織運作,而是方便組織清洗。
著裝、鞋跟與專業,誰說了算?
某連鎖餐廳要求女員工穿高跟鞋,不穿就開除。即便醫師證明員工有健康問題,公司仍堅持「這是制服要求」。這件事後來讓公司賠了 4.5 萬美元,但我們都知道,在更多地方,這類事件根本不會被曝光。
問題在於,這些「制服標準」通常不是為了工作需要,而是「形象管理」。形象,是誰的形象?專業,是誰定義的專業?
職場上的「標準化設計」表面上保護品牌,其實是管理階級用來規訓身體的手段。從髮型、服裝到語氣,很多企業在管理的不是績效,而是你看起來像不像「他們要的人」。
當 HR 成了制度的執行者,而不是設計者
這些制度背後往往還有一雙手—HR。可惜的是,大多數 HR 並非制度的創作者,而是高層意志的傳聲筒。DEI 看板該放什麼、制服該怎麼規定、退休政策該怎麼定,都不是他們能決定的,但他們卻成了第一線面對員工抱怨與質疑的人。
舉個例子,Allen Theatres 的和解條件之一,是所有 HR 每年都要接受五小時 ADEA(年齡歧視法)訓練。不是一小時,是五小時。這不只是教育問題,而是間接承認:「你們不懂、也沒意識到自己在違法。」
台灣呢?我們的制度更溫柔—所以更難揭開
在台灣,這類問題不容易進入公共討論。一來是數據少、缺乏訴訟文化;二來我們習慣把「規定」當成天經地義,不會去想背後誰得利。
我們接受退休制度、接受請假規則、接受制服要求,甚至接受那句最常聽到的話:「這是公司文化。」
但制度本身不會說話。制度會保護誰、會刪減誰,端看設計者的利益與觀點。而 HR,如果不能參與設計、只負責傳達,就永遠只是制度的保全,不是改革的推手。
小結:別再說制度保護你,它只是沒來打你
如果你有 HR 的角色,請記住:制度從來不是中立的。它會選邊站,會挑人幫,會讓看起來「合情合理」的機制實際上維持現狀。
如果你是員工,也別把一紙規定看得太重。那不一定是為你設計的,只是你現在還沒撞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