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人資教我的事】職場倦怠?你可能忽略了和主管之間的「心理契約」

【十年人資教我的事】職場倦怠?你可能忽略了和主管之間的「心理契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如果你以為離職是因為加薪沒談成、升遷被卡住、或是工作量太爆表,那麼,恭喜你,還停留在「表層職場觀」。

事實上,職場上最多的離職理由,往往悄悄藏在一個地方—直屬主管,還有那條說不出口、寫不下紙的心理契約。


1. 心理契約:說不清的默契,破壞了卻很有感

心理契約(Psychological Contract)這個詞,聽起來像什麼職場魔法咒語,實際上,就是主管和部屬之間那種「你懂我、我挺你」的默契感。

沒有人會在勞動契約上寫:「三年內讓你晉升經理」,也不會在聘書上印著:「你努力我就提拔你」。但大家心裡都明白—你給我承諾,我給你忠誠。

只不過,這世界上最容易破壞的,就是這種看不見、但又最傷的東西。


2. 案例現身說法:微笑點頭,其實心裡早在畫X

舉個活生生的例子好了。


當年,我的主管意氣風發地說:「要讓你帶一支行銷團隊!」我當然信了,眼睛都亮了,還默默為自己未來的績效面談寫了三頁草稿。


一年後,主管笑著拍拍我肩:「行銷團隊招募先暫緩喔,不要太在意啦!」


我也只能笑笑—內心OS:「不然我要怎樣?翻桌嗎?」


再一年,晉升名單公布,我連個備取都不是。主管還在年終頒了一個神秘兮兮的「特殊獎金」,似乎期待用糖果收買一個已經變質的承諾。

表面微笑,內心打開104,默默演變成離職倒數。


這,就是心理契約破壞的真實樣貌。



3. 公司常見的心理契約破壞套路

讓我們來盤點一下職場上最經典的心碎劇本:

  • 🎭 口頭晉升承諾,實際跳票:「今年人事凍結,明年一定幫你推!」
  • 💬 模糊資源承諾:「團隊要找人啦,再等等喔~」
  • 🧮 神秘獎金安撫:「給你一筆特殊獎金(但標準不可考)」,這不是溫暖,是蓋棺論定。
  • 🫥 避談問題,裝作一切如常:主管覺得給你加班餐盒就能抹平心理落差,真是太小看人性了。

這些套路,場景不同,套路一致,最終產生的都是同一件事—信任斷裂,離職開啟。


4. 信任一旦斷裂,職涯自然轉向

心理契約被破壞後,部屬通常不會立刻拍桌走人。

相反,他們會選擇微笑、配合、安靜,然後,慢慢從心裡開始抽離。

  • 以前會積極提案,現在只想速速完成工作。
  • 以前願意為團隊多付出,現在心中默念:「反正也不會有改變」。
  • 以前相信未來有希望,現在默默存下轉職基金。

當信任不再,職涯自然轉向,走向別的舞台。


結語:你可以選擇原地消耗,也可以轉身重啟

如果你正在職場上感到「說不出的疲憊」,

如果你開始覺得「再撐也沒什麼未來」,那麼,也許你不是太玻璃心,而是你敏銳地察覺到:你和主管之間,早已失去了那份心理契約。


而這時候,你需要的不是硬撐,也不是自我催眠,而是認真重新盤點自己的職涯地圖。

身為職涯諮詢師,我一直相信:


與其原地消耗,不如勇敢重啟。


如果你也正站在職涯迷霧中,不確定該留該走,

歡迎私訊我,一起聊聊你的下一步。

【找我聊聊 IG ➡️ @你的IG帳號】

職涯路上,不用一個人亂撞,找對人,一起找到出口。




avatar-img
生涯著色盤-繪出個人色彩
3會員
22內容數
有關人資與公司的好奇,或是生涯與職涯的疑問,在這裡都可以獲得回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探討職場制度的黑暗面,如何假借中立之名行選擇性保護與打壓之實,並以美國企業案例說明多元共融(DEI)、年齡歧視等議題,反思臺灣職場文化中制度的盲點與HR的角色。
你以為自己要領的是月薪三萬六,結果領到手只剩三萬出頭;你以為過試用期會調薪,結果別人有你沒有;你以為年終兩個月是基本配備,結果公司說:「今年績效未達標,明年再拼拼看。」 如果你曾經對薪水感到迷惘、震驚、或是被「年薪100萬」這種話術打動過,那麼這篇文章就是寫給你的。 1. 領到第一份薪水,瞬間
金融業看似光鮮亮麗,但租賃業的業務工作卻可能與想像大相逕庭。本文揭露租賃業業務的真實樣貌:高壓、高離職率、缺乏專業技能培養,以及表面光鮮的背後隱藏的真相。想進入租賃業的求職者,需謹慎思考,評估自身職涯規劃與風險承受能力。
探討職場制度的黑暗面,如何假借中立之名行選擇性保護與打壓之實,並以美國企業案例說明多元共融(DEI)、年齡歧視等議題,反思臺灣職場文化中制度的盲點與HR的角色。
你以為自己要領的是月薪三萬六,結果領到手只剩三萬出頭;你以為過試用期會調薪,結果別人有你沒有;你以為年終兩個月是基本配備,結果公司說:「今年績效未達標,明年再拼拼看。」 如果你曾經對薪水感到迷惘、震驚、或是被「年薪100萬」這種話術打動過,那麼這篇文章就是寫給你的。 1. 領到第一份薪水,瞬間
金融業看似光鮮亮麗,但租賃業的業務工作卻可能與想像大相逕庭。本文揭露租賃業業務的真實樣貌:高壓、高離職率、缺乏專業技能培養,以及表面光鮮的背後隱藏的真相。想進入租賃業的求職者,需謹慎思考,評估自身職涯規劃與風險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