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7|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疾病-婦科】2.3月經量多-夏桂成

來源:📗月經病中醫診治


◎概述

  • 月經週期基本正常、而經量明顯增多,一般連續3個月以上者,稱為「月經量多」
  • 常與月經先期合併出現,同時亦伴經色、經質的改變
  • 如不及時治療,常可繼發貧血、頭暈


◎病因病理

  • 主要機理在於血熱血瘀氣虛三者
  • 我們從長期的臨床觀察中發現血瘀性出血佔很大比重。血瘀的形成原因性質有二
    • 經期、產後將息不慎,餘瘀不淨:瘀血滯留,積於衝任子宮,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循經而妄行
    • 腎虛肝鬱:情志不暢,氣滯則衝任不得暢達,而且衝任功能依賴於腎,腎陽之氣不足,既不能溶解子宮內的瘀濁,又不能助衝任以司通達,因而造成子宮內血瘀,以致血不歸經,離經之血,溢於脈外,排出體外,如排泄不暢,又將加重血瘀
    • 月經過多的病證,其血瘀大多屬於腎肝臟腑功能失調,使氣血陰陽的月節律變化失常,導致子宮衝任內的血瘀,但其程度、範圍、性質遠較崩漏為輕,但其出血者,理亦相同
  • 瘀熱互兼,亦是月經過多中常見原因
    • 血熱除素體陽盛、嗜食辛辣所致外,大多與心、肝有關
    • 心、肝為五臟中的陽臟,極易動火,加上情志不暢,或大怒暴怒,情緒急躁,工作緊張,均足以使心肝氣鬱而化火
    • 心肝氣鬱,所以易於化火以及致瘀者,常與腎的不足有關
    • 腎陽偏虛,心肝氣鬱,可致瘀痰
    • 腎陰偏虛,心肝氣鬱,可致氣鬱化火
    • 心肝氣鬱病變在腎虛的前提下,極易導致化火致瘀兩種不同病變的存在,故臨床上常可出現瘀熱的病變
  • 氣虛脾弱
    • 素體虛弱,或飲食勞倦,損傷脾氣,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氣血俱傷
    • 月經過多,日久陰血耗損,未有不及氣虛的,此乃氣血間相互滋生、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所致
    • 血去氣弱,氣血不足,血海衝任不能制約,子宮亦有所失藏,故致月經過多,然而此則發病者少,大多為血瘀或瘀熱的兼夾因素


◎診斷與鑒別診斷

  1. 臨床表現
  • 月經週期基本正常,經量明顯增多,一般在經行第2-3天,或者第4天量多,但仍能在一定時間內停止
  • 也可伴見週期提前或落後,或則經期有所延長,仍有一定規律
  1. 檢查
  • 作全身檢查和血液檢查,以排除凝血機能障礙及腎上腺甲狀腺等內分泌疾患
  • 作婦科檢查、B超探查和診刮病理檢查等,判斷有無子宮肌瘤及流產等
  • 測量BBT等可觀察雌、孕激素水平
  1. 通過婦科檢查,子宮內膜病檢等與子宮腫瘤及流產等相鑒別;通過肝功能測定,還應排除肝功能損害所致的出血性病證


◎辨證論治

本病以血瘀、瘀熱為多見,但易兼夾氣虛等。治療上以化瘀清熱為主,由於出血過多,必然耗血傷氣,故需要參入益氣、扶正、止血之品。


✏️血瘀證

【症】經行量多,陣發性出血,色紫黑,有較大血塊,小腹疼痛,或脹滯不舒,血塊排出後疼痛減輕,出血減少,胸悶煩躁,或有腰俞酸楚

【體】舌質紫暗,或瘀點,脈細弦

【方】加味失笑散

【藥】黑當歸10、赤芍10、白芍10、五靈脂10、山楂10、續斷10、制香附10、景天三七10、花蕊石10、炒蒲黃6、炒荊芥6、益母草15-30

【加減】

  • 腹脹明顯:加 木香6、烏藥5
  • 小腹冷感:加 艾葉9、肉桂3
  • 煩熱口渴:加 丹皮10、馬鞭草15、鈎藤15

✏️瘀熱證

【症】月經過多,週期超前,色深紅,或紅而暗有血塊,或有大血塊,面紅唇乾,煩熱口渴,夜寐不安,大便秘結,小便短黃

【體】舌紅,苔黃膩,邊紫斑

【方】丹梔逍遙散 合 加味失笑散

【藥】鈎藤15、黑山梔10、炒丹皮10、黑當歸10、赤芍10、白芍10、炒柴胡6、炒子芩6、五靈脂10、蒲黃5、續斷15、益母草15

【加減】

  • 出血過多:加 大薊10、小薊10、茜草炭10、地榆炭10、血餘炭10
  • 心煩寐差,驚悸不寧:加 炙遠志6、蓮子心5、紫貝齒10
  • 脾胃失和,腹脹脘痞:加 陳皮、木香6、焦山楂10

✏️氣虛或兼血瘀證

【症】月經量過多,色淡紅或色紫紅,質清稀,或夾有血塊,小腹脹滯,面色萎黃,氣短懶言,肢疲乏力

【體】舌淡紅,苔白膩,邊紫瘀點;脈細弱

【方】補氣固經丸 合 加味失笑散

【藥】黨參15-30、黃芪10-20、白朮10、茯苓10、砂仁5、炙甘草6、陳皮6、續斷15、失笑散10、荊芥6、馬齒莧15、合歡皮9

【加減】

  • 大便偏溏,腹痛矢氣:加 赤芍10、白芍10、炒防風5、煨木香9、炮薑5
  • 形寒肢冷,腰酸明顯:加 杜仲10、補骨脂10、鹿角膠10
  • 小腹脹墜,神疲乏力:加 炒荊芥6、炒柴胡6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